

日本贷款衰退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金焱)
日本经济增长率和在世界上的地位与80年代相比,已经有很大变化(路透/Reuters)
日本舆论批评日本政府给了中国过多贷款,中国正越来越好,日本却越来越差——需要面对这些批评的人中,有一个是日本驻华使馆的目贺田公使。3月20日,他在日本文化部会议室主持“日本对华经济援助前景展望研讨会”,研讨会背景是:日本是对中国提供官方援助最多的国家,从1979年起日本对中国的援助业绩累计为290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933亿元。研讨会后第二天,黄沙漫天的沙尘天气侵袭亚洲东部的韩国和日本。
这样的黄沙天气也为解决这些批评提供了一个出口——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对外关系研究室主任金熙德说,从1994年起,日本对华援助就有向环保和扶贫等人道主义方面转向的趋势:“日本改变了以中国的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援建对象的方针。在第四次对华日元贷款援建项目中,就增加了防止大气污染装置等环保项目,在40项中占了15项。”而到了去年,这种趋势愈来愈清晰。日本共同社报道说,日本政府在2001年10月22日公布的最新对华开发援助计划中,日本政府原则上撤回了对历来重视的沿海地区基础设施的援助,改为由“中国自主实施”,并根据自民党要求,在新计划中加入了“环境对策优先”等内容。
环保方面日元贷款的增加只是改变的一部分,与之相对的是对华贷款的削减和一系列相关变化。1992年宫泽内阁制定的《官方援助大纲》确立了“四项原则”,包括兼顾环境与开发;避免用于军事用途及助长国际争端等内容。金熙德说,这表明日本官方援助政策中的政治理念化倾向日渐增强,已经在对外援助中引入了“政治标准和制裁手段”。
日元贷款在1965年以后成为日本政府援助的最大项目。负责日元贷款业务的是日本国际协力银行,该行北京代表处副所长三竹英一郎向记者讲述了日元贷款实施方式的一系列变化:以前日元贷款是根据中国的5年计划,以国家重点项目为核心提供,采用以5~6年为一个贷款期(也称一批),事先由双方高层商定出一个大的框架。而从2001年起这种方式改成“比较接近其他国家的做法”——由数年度提供的方式(分批方式)转为单年度方式(长名单方式),即制订每3-5年的日元贷款候补项目一览表,每年对各项目的成熟程度、紧迫性进行考察和筛选。
三竹英一郎举了一个例子:去年12月就由中国国家计委做了一个工作报告,报告内容说,需要保持一定额度的日元贷款,而且在项目上也由最初的大型项目转变为教育、环保。而每年度的备选项目清单将由中国政府递交给日本政府,在两国政府谈判之前,协力银行要有一个调查,去年的调查为期三个月,而这个调查结果将成为中日两国政府谈判的一个依据。
原日本驻华使馆宫本雄二公使把2001年以后的时期称作日本对华援助的“第三阶段”,而三竹英一郎则说,现在不是80年代了,中国的行政制度、经济自由度和国际关系等外部环境加快了好几倍,所以我们从90年代就一直在讨论怎么样去对付这个变化。
三竹所说的讨论在日本国内其实是批评的声音,“应该重新考虑对华ODA”成为引起政界和媒体关注的问题。声音愈来愈大,是因为日本经济萧条持续的时间愈来愈长。金熙德认为,一方面是日本已经没有起死回生的可能,另一方面,在日本政府财政拮据和援助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同期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援助大国又普遍削减了对外援助。
三竹说他能明显地感觉到日本经济增长率和在世界上的地位与80年代相比已经有很大的差距,“日本国内也急着改革,在财政、经济方面都面临着一个变化,对外援助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的刘军红认为,最让日本人忧虑的是“中国崛起说”,比如中国加入了WTO,中国可能会成为一个“世界工厂”,日本可能要充斥着中国的产品,而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也在接近甚至超过日本。三竹也说,以前中国很难得到外资,世界银行和我们银行提供的贷款可能比较宝贵,但现在中国国内外资利用已经多元化了,中国也已成为世界经济中一个大的成员。
不过刘军红觉得日本经济的衰退只是一个背景,“并不一定就要影响到外交领域”。日本的对华官方援助不单纯是经济合作问题,而是整个中日关系的重要方面,刘军红说,中日关系有两个车轮,一个是政治,另一个就是对华ODA。最近对华日元贷款再度削减的消息一直没有正式定论,有人认为,这种削减可能会引起中国方面的强烈反应,因此日方在公布时会很谨慎。
减少幅度的百分比——访日本驻华大使馆经济部长目贺田公使
三联生活周刊:日前,在日本的经济新闻中有一则消息说,日本政府将削减日元贷款的最新政府对华开发援助计划(ODA),削减的份额达到25%左右,消息属实吗?
目贺田:日本财政年度是从当年的4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所以现在正在讨论新的预算,也就是说2002年的预算案目前还在日本国会的审议过程中,还没有最后的结果。政府的预算方案说,日本的整个援助将减少10%,而日元贷款的预算是减少23%,这是一个平均量上的减少,具体情况当然视情况而定。比如对阿富汗的援助就不是减少,而是从零开始的增加。关于25%的报道只是其中的一个说法。
三联生活周刊:削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目贺田:主要是出于日本政府的财政改革、减少负债的考虑。
三联生活周刊:前几年日本与东盟有一个在IT领域的协议:日本提供200亿美元用于支持东盟几国的互联网研究、开发,包括“电子政府”等方面的财政支持,有说法说其中有150亿美元以ODA的形式支付,占了日本给中国的ODA的2/3。
目贺田:在森喜郎政府时有一个在IT领域合作的计划,但是这150亿美元是官方资金,并不一定都是ODA,合作对象也是全世界,包括非洲的一些国家。
三联生活周刊:从整体走向来说,日本对华援助的是减少还是增加?
目贺田:我们现在还不能说对中国的日元贷款肯定减少,因为还在审议过程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现在的趋势是日本政府的援助保持原有水平比较困难,趋势是逐渐减少。
三联生活周刊:削减援助对中国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目贺田:由于日本不太好的经济状况,我们这次如果削减23%,对中国肯定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我们会考虑有没有什么好的项目,加强在项目审查上严格把关。
三联生活周刊: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削减日元贷款会不会是一个可能引起不快的举动?
目贺田:我们进行援助时会考虑到方方面面。就日中关系而言,30周年很有纪念意义,我认为两国的关系也一直很好。但是在进行援助时,我们不会只考虑日中关系,我们还要考虑国内的舆论和中国的发展情况。过去日本对韩国和新加坡也有援助,但是这两个国家现在都不是我们的援助对象了。对他们,我们也曾有一个贷款逐渐减少的过程,但是并没有因为这个原因,我们国家间的关系就变得不好了。
三联生活周刊:对中国的援助,是否有一天也会停止?
目贺田:是否削减还没有决定,但对中国来说,可能还是会保持“受援国第一”的位置。但以后几年怎么样还不太好说。我们的援助目标是,GDP等指标达到一定水平,受援国就变成不需援助的国家了。
三联生活周刊:“毕业”的说法?
目贺田:是。我们决定贷款提供与否,有一个援助标准:比如人均GDP达到1500美元就不需要援助了;而人均GDP达到5000到6000美元的话,就是连贷款也不需要了。符合这种标准、再加上具备其他一些因素的国家,我们称为:毕业的受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