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时代的止境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关于信息技术公司有一个贴切的比喻,“昨天的布兰妮,今天的玛丽亚·凯利”。去年,凯利是小报记者热衷的题材,尤其她住进疗养院,更被好事者拍摄,给偷窥狂提供谈资。现在,小报大报全集中在安龙公司的破产上,电脑等高科技公司更陷入了凯利当年的处境……不管好公司坏公司,只要财务上好看,统统被怀疑是财务操纵。以致全面经济复苏的讯号也挡不住科技股票在华尔街上节节败退。IBM就深受其害。1994年以来IBM营业收入年均增长不过5%,而盈利一直高达20%,其中落差就难以解释。尤其去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下降了,而盈利不降反升,在这个节骨眼上自然成了靶子,要被仔细审视。
财务操纵早不是华尔街上的秘密。IBM也不过是经常拿现金回购一些自己的股票,股本少了,每股收益自然提高。这些算不得大毛病,但作为整体,诸如电脑通讯互联网全被一股脑儿认为没有了发展空间,连今年软件业恢复两位数的增长也被当成误导,投资者未免对一次技术革命的发展过程认识不足。历史上,经历了一轮投机后,技术革命会以更稳健的方式发展,直到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这方面的一个例证来自英国的铁路投资热潮。1829年,第一台蒸汽机车在公众面前露面,先是试探,接下来是狂热,到1845年,一轮全民投机潮达到顶峰,随后的几年中与铁路有关的股票跌落了85%。据说,当时的英国很少能找到没有自杀者的城市。投机的顶峰,英国全境有2100余英里的铁路线,到了20世纪初,这一数字就被改写成了21000英里。类似的投机热潮还曾发生在更早的运河开凿上,泡沫破灭后,英国的运河里程又增加了一倍。
为什么举铁路和运河的例子?因为这些交通手段与互联网有类似的地方,只要一条线路建成,自然而然地就形成了垄断。一旦这样的技术,比如火车、蒸汽船出现,前景摆在那里,市场不会给企业界从容经营的时间,往往是抢占资源的速度超出建设乃至需求增长的速度,甚至为抢占资源,连盈利都不顾。当时的英国,就不乏连通荒芜村庄的铁路。
泡沫过后的铁路业失去了以往的光泽,但真正使它变成大众生活的一部分的变化正是在这个阶段出现了。铁轨连片成网,形成了独立的交通体系;1860年钢轨出现;10年后复合蒸汽机提供更强大的动力。双轨、气闸、电报、卧铺、洗手间,所有使旅行方便舒适的改良一点点渗透到铁路上。整个19世纪后半期,围绕着铁路,英国的经济稳步增长着。如果说泡沫前是创新狂热和不计利润的狂欢,泡沫后,则是严格的工业建设和稳定的利润增长。
问题是,现在的信息技术经历的,是150年前的泡沫破裂,还是100年前的行业的彻底成熟。信息技术的便宜、快速似乎是成熟的标志,但如果与简单方便等原则相比,这些又算不了什么了。人们开汽车,出行之前,大可不必先检查一遍应急工具,可在电脑上做事,随时都要提醒自己保存结果;看电视,打开电源一切妥当,而打开电脑,漫长的开机过程使视窗的登场仿佛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接通互联网,又是无穷无尽的等待。更麻烦的是价格和使用年限,一辆汽车从头开到尾足可以开10到20年,电视机也可以用到老掉牙为止,可电脑却要不停地升级,把表面上八成新的产品当废品处理掉。这些,显然不是成熟产品应该具有的特征。汽车从19世纪90年代的发明到20世纪40年代的成熟用了半个世纪,而CPU到现在才有30年的历史。
1955年,经济学家马文·弗兰克尔曾经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尽管新型纺织机能提高生产力,但英国的一些工厂还使用旧式机器。厂主们不是不知道新机器的好处,而是因为厂房不能承受新机器的重量,不能更新,更新意味着工厂要彻底重建,而重建的费用是惊人的。另一个类似的例子更具有普遍的意义,电动机普及以前,建立在蒸汽机上的工厂基本是围绕着一个庞大的动力系统设计的,活塞、飞轮、齿轮和皮带居于工厂中心。电动机可以给各种工序分别提供动力,一下子改变了这样的布局。向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转型,工程师们要一点一滴地积累经验,这一过程足足持续了40年。围绕着革命性的技术,一个社会往往要经历漫长的结构和重构过程,现在美国的郊区化,商业的超级市场化,都统统要算到汽车的账上。
信息时代的喧哗与骚动到此为止了,用历史的眼光,信息技术的大规模渗透应该算刚刚开始。最近关于美国经济走出衰退的预测不绝于耳,这里边,就有信息技术提高生产力的功劳。整个90年代,美国靠着信息革命,又把全世界,包括发达国家,甩出了一大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