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蜜蜂吃错了药?
作者:李三(文 / 李三)
蜂蜜也讲究色香味(法新/APP)
某蜂蜜厂罐装车间外景(陶子摄)
在刚刚过去的一个星期里,“来自中国的蜂蜜”在德国成了新闻,有关消息被不幸曝光。
本来这个过程是秘密进行的,涉及到的企业也都非常合作。因为按原来说法,到欧盟“禁止从中国进口动物源性食品”禁令解除之前,涉及到的企业暂时不需要承担什么。消息是由柏林一家报社捅出去的,《柏林报》公开了企业名字,其中有一家知名蜂蜜公司被点了名。
3月5日下午,本刊记者电话独家专访了联邦德国消费者权益、营养及农业部(简称联邦德国消费者部),发言人赫塞斯基(HORZETZKY)女士在回答记者提问后,把与此事有关的最新消息“打包”发过来。当电话结束时,记者看到,信箱里已经有8个邮件了。
三联生活周刊:请问你们是何时知道来自中国的蜂蜜含有氯霉素的?
赫塞斯基:2002年1月30日这一天,欧盟的一项贸易禁令开始生效——禁止从中国进口动物源性食品,根据这项禁令,德国消费者部向德国各州下达了“加强对来自中国食品的检验”的通知。
德国境内第一例蜂蜜氯霉素是在德国北部石荷州发现的,只不过最初还没有确定。根据来自石荷州内政部的检查报告,在对一批来自中国的蜂蜜抽检中,发现可能含有抗生素残留,此事立刻被告知德国消费部,消息在2月27日被证实。事实上,2月25日,汉堡也发现了含有氯霉素残留的中国蜂蜜。2月28日,北部城市不来梅也发现了同样问题。在这之前,英国已经发现了问题蜂蜜。
三联生活周刊:是英国最先发现了蜂蜜中残留氯霉素?
赫塞斯基:在2月21日的检查中,英国食品标准检测局在对来自中国的蜂蜜检验时,发现里面含有氯霉素残留物,这种抗生素在欧洲是被禁用的。为此,英国蜂蜜进口协会建议所有会员停止销售任何含有中国蜂蜜的混合蜂蜜。
三联生活周刊:为何要对来自中国的食品实行严格检查?
赫塞斯基:欧盟决定对来自中国的动物源性食品实行禁运,是因为在中国,这类食品检测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但禁令的下达和进出口贸易是不同步的,在一段时间里,欧盟禁止从中国进口动物源性食品的禁令已经生效,但与此同时,禁令下达之前,一些动物源性食品已经离开中国口岸。这批运输途中的食品有必要经过严格检查,确认没有问题后,可以被允许进入欧盟市场。
三联生活周刊:欧盟决定从3月15日开始禁止从中国进口动物源性食品,这是否意味着一场贸易战的开始?
赫塞斯基:禁止从中国进口动物源性食品是出于欧盟居民的生活安全考虑,禁运究竟会延续多长时间,现在还无法预测。但可以预计,在中国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此类事情发生并作出相应的承诺之前,取消禁运不大可能。
三联生活周刊:请您介绍一下欧盟对在食品中抗生素残留的具体规定。
赫塞斯基:按照欧盟食品法的规定,从1994年起,氯霉素抗生素已经就被禁止在食品中出现,所以,这次在抽检蜂蜜中发现有氯霉素残留就成了一个非常严重的事件。如果您想了解更具体的细节,您可以与德国北部的石荷州联系,食品质量检测是由那里的环境部负责。
赫塞斯基女士给了记者另一个电话号码,于是,采访对象就换成了石荷洲环境、自然和林业部(简称环境部)发言人克劳迪雅·费塞尔(CLAUDIAVISSE)女士。也许在这些天里,她已经接待过若干记者询问,采访开始,她干脆建议记者先看看她们已经刊发在德国当地媒体上的氯霉素蜂蜜事件大事记。在经过几分钟交谈后,这位发言人才弄明白电话来自北京,因此她自己主动从头说起。
三联生活周刊:我已经采访了联邦德国消费部发言人,她告诉我,问题蜂蜜的具体情况您知道得更清楚,可以谈谈事情经过吗?
费塞尔:关于进口到德国的中国蜂蜜含有氯霉素残留物的整个过程,石荷州环境部已经有一份详细的氯霉素蜂蜜事件大事记,记录了这次检查中国蜂蜜的具体情况。例如,第一次发现含有氯霉素的蜂蜜时间、检测地点、检查结果,氯霉素残留物含量等等。
三联生活周刊:您提到的大事记中有哪些具体内容?
费塞尔:在欧盟对中国的动物源性食品下达禁令以后,石荷州根据德国消费部的通知,州环境部首先委托本州检疫人员,对从中国进口的动物源性食品开始抽样检测。2月11日和13日,检疫人员对约400吨蜂蜜开始了抽样检测。2月19日,有了初步结果,在受检蜂蜜中发现抗生素残留物,为此,环境部立即通知了进口商和有关企业,让他们查封了这批蜂蜜。2月21日,初步检测结果显示蜂蜜含有氯霉素,环境部立刻通知德国消费者部和联邦德国各个州的主管部门。2月25日晚,正式检测结果显示,这400吨的来自中国的蜂蜜氯霉素的含量在每公斤3.5到5.6毫克之间。2月26日,环境部立即把检测结果报告联邦德国消费部,消费部当天便告知欧盟。2月27日,欧盟立即通知了所有欧盟成员国,这就是人们经常听说的提前预警系统。
三联生活周刊:除了来自中国的蜂蜜,还有什么食品接受了检测?结果如何?
费塞尔:此次检测不仅是针对蜂蜜,而是所有动物源性食品。检疫人员对虾、兔肉和鳗鱼也仔细检测过,兔肉没有发现问题。但在对8批鳗鱼总计7.2吨的货物检测中,也出现了问题,在其中一批480公斤的鳗鱼中,检测发现氯霉素含量每公斤3.3毫克。这个检测是3月6日得出的,所幸的是,这批鳗鱼还没有进入市场流通,环境部已经通知了这批货物的进口商,当然,还通知了联邦德国消费部。
三联生活周刊:在发现这些含有氯霉素残留物的食品以后,环境部有没有与中国出口商以及相关部门取得联系?
费塞尔:在这次检测之前,环境部与进口商有一个协定,不公布任何商家的名称等,当然也包括中国的出口商。贸易上的具体问题商家们会协调解决,比如400吨蜂蜜的处理、480公斤鳗鱼的善后等。石荷州环境部长已经敦促联邦消费部与中国的有关部门进行交涉,而且已经得到许诺,中国将禁止在喂养动物时使用任何对人体有害的抗生素。
尽管环境部与进口商在检测之前有一个保密协定,但还是被嗅觉灵敏的德国媒体走漏了风声,涉及到的进口商和食品生产商纷纷表白,试图把自己摘出“是非的漩涡”。
有一家商贸公司否认了他们进口过抗生素蜂蜜,这家公司的销售经理一再强调,“我们公司没有给别人提供过蜂蜜”。
生产麦片的一家德国企业也发表声明:“接到通知后,立即收回了含有蜂蜜的产品。”好在目前还没有谁出示与这起问题蜂蜜有染的证据,这家公司的合伙人德利伏特曼透露,使用来自中国蜂蜜的麦片酸奶产品有120吨,其中有12吨已经进入流通。
来自石荷州政府的消息说,所有与来自中国蜂蜜有染的产品必须立即查封并销毁。
种种迹象表明,中国蜂蜜在德国遇到的麻烦一时半会儿还过不去。
蜜蜂是可以到处放的吗?(陶子摄)
蜂蜜2001年1~10月出口海关统计单位:美元、千克
中国蜜蜂吃的是什么药?
是欧盟故意较真?还是中国蜜蜂真的吃错了药?记者在国家蜂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了解到,氯霉素的确是我国蜜蜂防病的常用药,换句话说,多年来,我们还真没把这个问题太当回事。
国家蜂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主任李子健是这个问题的知情人,他告诉记者,目前,我国蜂产品国家卫生标准4项,其中涉及抗生素残留量的分别是:蜂蜜中四环素族抗生素残留量卫生标准、蜂蜜中四环素族抗生素残留量检验方法国家标准(另外还有两项是蜂蜜卫生标准和辐照花粉卫生标准)。也就是说,欧盟提到的“氯霉素残留”,根本就没有写进我国的蜂产品卫生标准。
记者了解到,中国蜂蜜确实存在含水量多、成熟度不高、容易变质等问题。蜂蜜中抗生素残留量超标是养蜂大国普遍存在的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在蜂群消毒、防治病虫害时使用了过量的氯霉素等抗生素。
“在这个季节,蜜蜂群容易感染腐臭病、烂仔病,蜂农就会技术性地使用一些抗生素,添加到饲料中,让蜂吃下去。服药防病,这个办法历来如此。氯霉素是用以为蜂群消毒、防止病虫害的其中一种抗生素,价廉高效。蜜蜂病了,对蜂农来说,便宜的、见效快的抗生素就会是当然的首选。”李子健告诉记者,“近年来,养蜂越来越多地成为个体行为,蜂农过于追求产蜜量,造成蜜蜂体质下降,用药量就有可能加大。”这位主任还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一项蜜蜂防病治病的技术性法规。
通常,在对蜂蜜中的抗生素残留量检测中,我国现行的标准是:四环素族抗生素残留总量须小于等于0.05毫克/千克;欧洲的标准则是0.02毫克/千克。而其中的关节点在于,氯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在不再被允许使用之列。
在出口检测中,残留量检测通常会时涉及到“微量”和比“微量”更小的“痕量”的指标,中国出口的蜂蜜采用的是“微量”标准,而英国等欧盟国家却采用“痕量”标准检验进口蜂蜜产品。“这是因为在欧洲大量的食品资源都能够达标,他们自我保护意识很强,高标准的生活水平使他们有条件讲究。但对于发展中国家,这个要求也许就有些苛刻了。”
从国家蜂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记者还了解到一些好消息,目前,我国养蜂户正在逐步减少抗生素的用量,相关科研机构也在研制更安全的药物,减少防治蜂群疾病时对抗生素的药物依赖。
看看我们吃的是什么蜜?
采访中,记者查阅了近年来我国对蜂蜜质量的监测情况,从有记载的历次抽查结果看,应该说,中国蜂蜜的质量根本就不是什么新问题。
对国内市场销售的预包装食用蜂蜜产品共进行了3次国家监督抽查(依据的标准包括卫生标准、标签标准和产品标准),抽查结果如下:
1991年第四季度国家监督抽查,共抽查了11个省市34个企业生产的38种产品,合格12种,抽查合格率31.6%。1993年第一季度国家监督抽查,共抽查了10个省市39个企业生产的41种产品,合格19种,抽查合格率46.3%。1996年第四季度国家监督抽查,共抽查了13个省市28个企业全产的31种产品,合格14种,抽查合格率45.2%。
最近几年,一些省市也对蜂产品进行了监督抽查,抽查结果更加令人吃惊。
1998年华东某省对蜂蜜进行了省级地方抽查,共抽查了6个省市在当地销售的20种预包装食用蜂蜜,合格的5种,抽查合格率25%。
2000年华南某省对蜂蜜进行省级地方抽查,共抽查了9个省市25个生产企业在当地销售的26种预包装食用蜂蜜,合格的10种,抽样合格率38.5%。
2001年8月,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对长沙、株洲、湘潭三市的蜂蜜产品质量进行抽查,共抽查54家企业的61批次产品,合格率仅为10%。
2001年9月11日,天津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抽查了涉及天津、北京、浙江等8个省市20个企业生产的20批次的蜂蜜,质量监督抽查主要涉及净含量、标签、酸度、蔗糖菌落总数、羟甲基糠醛、致病菌和霉菌总数等13项指标,结果合格率45%。
通过国家和地方历次抽查数据估计,在国内蜂蜜市场上。品质好的和比较好的的仅占30%至40%,品质差的占40%至50%。假的和掺假的约占10%至20%。
“蜂蜜整体质量低,造假已经成了气候”,这是权威部门对中国蜂蜜质量的自我评价。
蜂蜜原来是这样检测的(陶子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