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欧洲的敌人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邱海旭)

谁是欧洲的敌人0

英国抗议者反对新欧元的流通(Getty/Imagine china)

“欧元的敌人就是欧洲的敌人”

“欧元的敌人就是欧洲的敌人”,2月19日,当英国欧洲事务大臣彼德·海因对法国《费加罗报》记者说出此话时,大半个英国都为之震惊。海因的原话是:“欧元的敌人就是欧洲的敌人,简单地说,他们无非想把联合王国拖出欧盟,让她投入美国的怀抱。”海因同时还提出一个新的时间表,根据他的设想,英国将最快于明年春天举行是否加入欧元区的全民公决,而最迟在两年以后成为欧元区的正式成员。

海因的话刚见报,保守党阵营立即炸了锅,该党影子政府外交大臣迈克尔·安克拉姆发表评论说:海因是在侮辱英国70%反对加入欧元区的民众。在工党政府内部,海因的话也同样引起争议,其中最为不安的是在欧元问题上一直小心翼翼的财政部。事实上,向来行事谨慎的财政大臣高登·布朗从来就不接受加入欧元是英国必然选择的说法。2月20日,英国财政部发表声明,坚称英国政府的欧元政策没有任何改变。按照财政部最新公布的一份计划,英国在决定是否加入欧元问题上将经历几道严格的法律程序。首先,政府将对加入欧元的利弊进行评估,并向议会提交报告。如果评估结果意义积极,则政府将申请组织全民公决,并建议民众选择加入欧元区。其后,英国两院将用大约4到6个月的时间对评估报告进行审议,并决定是否举行全民公决。如果全民公决决定加入欧元区,那么欧元正式取代英镑还需要两到两年半的时间。布莱尔曾许诺将在明年6月之前完成这份评估,那么即使按最乐观的估计,英国举行全民公决也要拖到明年11、12月。显而易见,海因提出的时间表比原先的计划提前了不少。

耐人寻味的是,在海因谈话掀起轩然大波后,唐宁街10号立即发表声明称,海因的谈话并没有背离政府在欧元问题上的一贯立场。2月20日的《金融时报》因此分析说,海因显然是得到过唐宁街的授意,该报在21日的分析报道中则更进一步指出,海因的言论甚至有可能是英国政府打算提前进行全民公决的试探气球。

“和欧洲在一起,但不属于欧洲”

从去年11月开始,由布莱尔牵头,工党政府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加入欧元区”运动。布莱尔在11月3日的一场演说中说:“我们60%以上的贸易额来自欧洲邻国,有300万英国人从事与之相关的工作,我们的政治影响植根于欧洲,因此任何疏离欧洲的做法都将在根本上背离联合王国的国家利益。我们要有勇气向英国议会以及英国人民证明这一点:欧洲不是英国的威胁,欧洲是英国的机会。”他还呼吁英国人吸取当年拒绝加入欧共体最后却不得不加入的教训,勇敢地面对历史的抉择。

与工党政府的热情相比,英国民众在心理上始终与欧元保持着较大距离,目前反对人数仍然高悬在70%左右。

丘吉尔曾说过:英国是“与欧洲在一起(withEurope)”,而并非“从属于欧洲(ofEurope)”。地理上的孤悬海外,日不落帝国的历史荣耀,遍布英联邦国家的海外利益以及与美国在民族血缘上的“特殊关系”,这一切为英国人和其他欧洲人之间设置了一道心理栅栏。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资深英国问题专家王振华认为,照目前的民意基础及政治形势,工党政府如果要在欧元问题上采取冒进政策将是很不明智的。保守党反对加入欧元区的立场向来极为强硬,不仅宣称永不加入欧元,一些保守党议员甚至呼吁重新谈判欧盟条约。保守党党魁邓肯,史密斯在不久前发表的演说中,将英国加入欧元与当初阿根廷接受固定汇率相提并论,他说:“我们决不让别人来决定我们的利率和货币政策,要警惕不能让阿根廷的灾难在英国重演,同时也有信心在任何全民公决中赢得胜利。”另一位保守党要员迈克尔,伯迪利奥更直截了当地说:“布莱尔不是爱国者,只是个出卖国家主权的失败主义者。”

“保守党的强硬立场不仅为了迎合政党政治的需要,实际上反映了在意识形态方面,英国保守势力与欧洲联合思潮之间的激烈冲突。”王振华说。

英国想要“另一道门”

1997年,英国财政大臣布朗在下院陈述报告时提出了英国加入欧洲货币联盟的5个标准,分别是:1.英国的经济周期与经济结构能否与欧盟国家在单一利率下达到趋同?2.能否为英国经济提供足够的灵活性,使之能够应付各种变化?3.能否为外国长期投资提供更有利的环境?4.能否维持并增强英国金融服务业在全球的地位?5.能否增加就业?工党政府一再宣称,只有对这5个问题都作出满意的回答,英国才会决定加入欧元。自那以后,这5项标准便一直成为保守党诟病现政府欧元政策的标靶。保守党指责这些标准毫无意义,因为它们无法准确地加以评测。伯迪利奥嘲笑说:“这些标准只有在加入欧元后才能加以验证,布莱尔和布朗根本就是在愚弄民众,他们其实早就为这些问题设置好了答案,那就是YES。”

围绕加入欧元的利弊,工党和保守党在就业率、投资、对外贸易、金融地位等各方面吵得不可开交,而双方争执的焦点则集中在单一利率和货币政策上。保守党一再强调英国经济的特殊性,即英国的经济周期与大多数欧洲国家不同,倒是与美国比较接近。如果英国放弃对利率的掌控,一旦遭遇经济危机,欧盟统一的调控手段会使英国经济遭受比其他国家更严重的冲击。针对这个问题,中国社科院研究欧元问题的专家王鹤认为:“实际上,工党政府也在为这个问题头疼,他们提出的5个标准的第一条就直接反映了这方面顾虑。工党政府的目标是在欧元框架下为英国争取能够自主调控货币政策的空间。”

近两个月,另一个争议焦点——财政政策逐渐浮上台面,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成员国必须严格控制政府债务,凡财政赤字超出GDP3%的国家,将被课以占GDP0.5%的巨额罚款。该公约的目的是严格抑制欧元国家的通货膨胀率,以维持欧元内部币值稳定。英国一直呼吁欧盟在财政问题上对英国采取灵活态度,2月7日的《经济学家》就这一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说:“与其他欧盟国家相比,英国更容易受到欧盟财政紧缩政策的危害。因为英国是公共基础设施最为陈旧的欧洲国家之一,欧盟抑制公共开支的政策只能加剧这个矛盾。”布莱尔政府的施政纲领之一就是扩大公共投资,英国政府计划到2004年将公共投资提高到占GDP1.7%左右,而资金来源则主要通过发放政府债卷,这就与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中必须减少政府债务的规定发生冲突。《经济学家》说:“今后几年,人们将看到英国在加入欧元和扩大公共开支上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解决这一问题的惟一方法是欧盟同意赋予‘稳定与增长公约’更灵活的解释,以契合英国国家利益。但一般来说,欧盟很难接受为英国另开一道门,因为其他国家也会纷纷提出各自要求。”

欧元,如何诱惑英国?

在接受采访时,王振华和王鹤都认为,英国加入欧元是迟早的事,因为无论从政治还是经济上考虑,游离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之外都将给英国带来无法承受的后果。王振华说:“现在除了讨价还价,以求达成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协议外,对英国加入欧元前景,尤其是对英国民意影响最大的就是欧元本身的表现。”

在一般人看来,欧元诞生三年来的表现着实差强人意,对欧洲经济的影响也似乎没有当初预计的那样乐观。王鹤认为:“欧盟各国都有各自的利益要求,欧洲央行与美联储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必须面对来自各成员国的压力,能否继续坚持内部币值稳定的原则。英国老百姓的疑虑从根本上说是一个信心问题。”王鹤认为2002年欧元的稳定将面临严峻挑战,因为来自各成员国通货膨胀的压力会增强。事实上,这种挑战已经摆在了欧元面前,而且恰恰来自于欧元区的顶梁柱——德国。2月13日,欧盟委员会对德国作出妥协,同意不就德国财政赤字的急剧增长提出正式警告。据估计,德国今年的财政赤字将占GDP的2.7%,已经接近“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3%的警戒线。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当初正是德国极力要求在“稳定与增长公约”中写入警告与罚款内容。《金融时报》随即发表评论称,欧盟委员会的妥协已经影响到欧元的信誉,下面欧元的麻烦将接踵而至。《泰晤士报》也评论说:“成功的欧元需要严格而清晰的财政规范,那些财政部长们也许忘了,对德国有利的政策并不一定对整个欧元区有利,他们最大的失误在于让原本清晰的规范变得模糊。”

“如果欧元的稳定在下半年出现问题,那么英国百姓肯定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加入欧元。”王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