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对话:和周厚健谈“君子爱财”
作者:李伟(罗健摄)
记者:2000年你退出海信经营层,专事董事长,两年来你在忙什么?
周厚健:一个是读书,但我从来没想拿什么学位,学位对我也没什么意义。读的专业是技术经济,包括投资、融资、项目评估,这恰恰是我工作最需要的。两年前把决策层和经营层分开后,效果不错。我本人仍然很忙,这说明以前的事情并没有完全做好,必须有人考虑未来。比如尽可能把该放弃的股份放弃,该放弃的企业放弃,包括元器件企业;把技术含量低的清理掉。同时寻找未来方向,比如光通信产品,这是巨大的工作量,我们很早就考虑,而现在刚刚有眉目。今天没有问题,而明天可能就有很大问题,但人往往都把今天带来的损失看作最大。
记者:你曾经说自己性格中有保守的一面,这是否也是海信的性格?
周厚健:海信品牌使用上不过6年,增长了40~50倍,也不算太慢。海信是先有开发再有引进,开发的基础上引进,不是最快的也不是最慢的。从整体来讲,我的企业经营思路是相对保守的,或叫稳健些吧,我一直想做百年老店,比如GE,成分股它是最老的,但不是第一批上市的,第一批都死了。保守的好处是我会经常考虑企业有哪些潜亏,有哪些可能形成潜亏的地方,投入这是个机会,但我们能否承受得了?比如我们的办公楼,那是3年前建的临时综合楼,一、二层是食堂,人家说你们在食堂里办公太不像样子;但那时建高层写字楼对我们是沉重的打击,我们还是按自己的思路去做——安全比利润更重要。宁肯降低收入也不转向债权,控制呆账;宁肯错过市场机遇,也不过度库存;宁肯丢掉投资机会也不过度投资。海信的资产负债率长期保持55%左右的样子,实际上我一直在追求稳健。
记者:但保守也有消极的一面……
周厚健:事实上,稳健与保守只有一步之差。有个失败的例子不太好讲……我们曾经运作一个项目,今天看会对海信带来非常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但当时财务上有一个“黑箱子”,我们担心里面有一个太大的骗局,就放弃。现在想起来会遗憾。
记者:在产权改革上你如何操作?
周厚健:我做总裁8年,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改变海信国有独资这样一个事实。产权调整很难有一个低成本高效的方法。这个局面不改,海信就没有希望。经营者错位不是产权调整,权宜之计无奈之举。海信是子公司制,各公司不一样。有的是加大职工股,有的操作上市让它公众股大一些。员工持股方面,网络科技有26%,数码科技也在26%左右,投资公司超过30%。空调公司是通过它的控股公司的领导层、骨干持有它的股份,包括持有它的期股。对高技术、高风险企业,我们是鼓励经营层、技术骨干持股的,比如网络科技、数码科技,这本身也是抵御风险的手段。上一代讲奉献,能讲所有者错位,后面的人呢?产权本身没有意义,她要产生一个机制——我们也不会对职工宣讲“错位理论”——做老板时想着自己是打工仔,打工时又要以为自己是老板。
记者:除了员工持股,你用什么吸引人才?
周厚健:1993年是海信最困难的时候。当时我们感到有一片天地,面临最好的机遇,但我们没有人才。虽然急等人用,我们还是把仅有的人才送到山东大学培训。此后我们不断地引进人才,培养人才,送到国外去,送到高校去。否则海信不可能躲过一次次危机,从极度匮乏到基本能满足现在的发展。我们对吸引人才所提供的氛围是,第一,要有一个比较好的报酬;第二,事业上要有一个前景;第三,要有好的文化氛围——这是充分必要条件。
记者:那您个人的持股情况呢?
周厚健:从理论上讲,我个人没有股份,政府给我一部分股份,但并不归我所有——要离任以后经审计无误,3年后分期分批变为股份。实际上我们也买了一些,但传统企业,资产比较大,改起来很困难,我们没有那么多钱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政府奖励我这一块,我就拿着了,虽然还有那么多约束条件。这个我理解,如果我在这个位子上也会这么要求——“你要认真负责,在任期间这块资产不能有一分钱贬值”。我并不是没有拿,我拿了,只是这个约束条件,还不是我的。
记者:作为企业家你有很强的伦理情绪?
周厚健:我们要理解政府也是冒着风险做事,这在北方的城市已经是巨大的突破了,别的城市没有奖励,我们青岛市奖励了,没有牢骚和埋怨的理由,否则我们的道德就有问题了。
记者:以个人信誉担保海信产品,制定《海信质量管理箴言》也同样出于道德情绪吗?
周厚健:不是。眼下我认为中国入世以后企业最不适应国际市场的是三个方面:产权、技术和信用。我们在回答企业怎样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问题,而不是空谈道德问题。另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是,企业要担负社会责任。海信在比较小的时候考虑环保比较少,能少投则少投,能不投则不投,10年以前就是这种状态,现在这项投资绝不能少。做小企业时不考虑这个问题,因为企业首先的定位是利润最大化,这是由老板由投资者定的位。当我们越往上走的时候,生意越大时社会责任感就越强烈。再比如讲我们周围有困难企业,仅从赚钱的角度讲,我们有条件去盘剥他们。但是你要考虑道德,不能因为他们现在有求于我,就去压榨他们的利润。我们可以谈判,但谈好了3个月,到日子一定要付钱,包括那些彩管企业。我认为有必要用道德标准规范经营行为。
周厚健简历:
生于1957年8月,1976年去崂山插队,次年返城。1978年考入山东大学学习电子专业,4年后毕业,分配至青岛市电视机总厂工作,历任技术员、副科长、厂长助理、副厂长等职。1992年2月,35岁的周厚健出任厂长。1994年8月,海信集团成立,周出任总裁一职。1998年3月,当选九届全国人大代表。2000年,海信集团决策权与经营权分离,周退出经营层,专事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