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剩的光纤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过剩的光纤0

美国长途电话之便宜,想必是全世界有目共睹的。从这里打电话到中国,去年早些时候,就有了八九美分的电话卡。大公司如AT&T提供的服务也不过是两毛多钱。但今年1月,似乎与环球电讯公司宣告破产保护遥相呼应,却是更为令人瞠目结舌的费率与计划。

纽约的一家小通讯公司,推出的电话卡费率低到了2.4美分一分钟,前提条件是拨打者应该在纽约和新泽西当地。加州的一家公司,全美国范围内拨打,最低费用是一分钟4美分。类似的计划层出不穷,几乎每天都有小电话公司从互联网上冒出来,让人无所适从。从美国打到国外,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历来不是电话公司的主流业务,类似服务的经营者,多是有相关背景的小公司。其经营方式,基本上是租用大公司的光缆,费用再分摊到每一个用户手上。因此在价格上呈现的基本上是用户越多,所在地区越发达,价格就越便宜的特征。太平洋对岸,香港和台湾地区,以及日本、新加坡的话量多,费率一向很低,印度除了距离远,通话率也低,往那里打一分钟,话费至少比中国多出一倍。

现在,打往印度的长途维持在0.2到0.5美元之间,打往中国大陆的电话已经降到几美分,最高也不过0.2美元。一是说明通话量增加,另外,跨太平洋海底光缆租用费用减少也是一个重要的理由。作为全球光缆的主要推动者,环球电讯虽然自己无力偿付建设光缆的庞大费用,却用自己的莽撞投资为中国人民做了一件好事。

美国国内长途电话的经营更是让人分不清南北。历史上,长话多靠收取月租费捆绑住用户。几乎被AT&T、MCI和Sprint垄断的市场1999年的费率基本上是上涨的趋势。虽然长话公司以不同名目推出最低话费,月租金和白天晚间等多种组合,让利于消费者的举动从来都像从牙缝里挤出来,没有痛快过。现在不同了,去年开始,全国各地仿佛一下子刮起了放血甩卖风,类似29.99美元月租费手机、晚间免费长途高达3000分钟的服务随处可见。通常,拨打电话卡首先要先拨800电话连通电话公司,中间的麻烦需要以相对低廉的费用补偿。但手机一美分一分钟的费用却完全不是这个概念,电话公司似乎跟消费者打赌,赌你不打电话的时间要比无事生非地占着电话闲聊的时间宝贵。实际上,如果地上有一美分,需要用一分钟的时间才能检起来,心智健全的人很少会干的。但在没有想明白这个问题之前,还是有很多人为每天打将近100分钟几近免费的长途所诱惑,加入到为期一年的计划里。

所有这一切,都是伴着长途电信在资本市场上的萧瑟而来的。整个去年一年,AT&T和朗讯的股价贱卖到萝卜白菜的水平不说,消费者似乎也没有鼓掌的热情。今年环球电讯申请破产保护,按理说应该到了电信业低潮的中后期,但却使人意识到这些企业这些年来真是干了很多好事。至少,这段时间的长途电话费已经接近了几年前专家们为IP电话鼓掌欢呼时对长话费的预言。

语音传输并非环球电讯们建立庞大的光纤网络的初衷。他们的胃口主要集中在宽带互联网接入上。美国通信委员会的统计,尽管全国8100万家庭有电视网接入,5100万家庭通电话,但只有不足10%的家庭用宽带连接互联网,只有6%的小公司小企业高速接驳互联网。去年,美国家庭上网率首次超过了50%,年增长26%,速度可观,而宽带却相对缓慢。于是乎,信息高速路的建设者们在宽带和互联网的步调不一致中相继倒下。

严格地说,通讯业是资本密集型加技术密集型行业。去年一年,光纤网的投资速度仍保持在高水平,加上技术进步提高传输能力,一下子通讯能力过剩达98%,以现在的发展速度,需求赶上供给将是个漫长的过程。难怪,包括微软、英特尔、思科在内的宽带网的卷入者都在呼吁政府出面,用减税等办法鼓励宽带网接入。但麻烦是,如果上网只是为了接发邮件,谁愿意每月多付出20美元,把电话线改成光纤?这个意义上,技术公司现在希望的是更少的版权,更顺利的便宜的网上下载。这自然不是一时能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