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英国人的精神胜利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李孟苏)

哈利·波特:英国人的精神胜利0

《哈利·波特》的作者罗琳(WWP/21Pic)

哈利·波特:英国人的精神胜利1

哈利·波特赚钱“火车”正在加足马力(Sipa 供图)

哈利·波特:英国人的精神胜利2

抢购《哈利·波特》的孩子们(WWP/21Pic)

最近看报纸杂志,经常看到HP字样,猛一看还以为是关于美国惠普公司的报道,仔细读,才知道又在说哈利·波特。

哈利·波特是全英国孩子的偶像。电影长度是两个半小时,而专家们认为超过1个半小时的电影就别想让孩子坐下来好好看。刚刚过去的2001年圣诞节,孩子们最渴望收到和哈利·波特有关的礼物:哈利·波特的大围巾、哈利·波特的组合玩具、哈利·波特的尖顶帽子、哈利·波特的游戏软件。

我在英国的电器连锁商店迪克森(就像中国的国美电器城)里看到了这个游戏软件,售价为44英镑。这算得了什么?哈利·波特赚钱火车早就像霍格沃茨特快(哈利·波特去魔法学校时乘坐的蒸汽火车)那样势不可挡地疾驰在商业轨道上了,前方将要到达“10亿英镑”站。

早在4年前小说出版引起轰动后,英国的商店,从高级的哈罗德广场(该商场老板就是那个老也拿不到英国护照的埃及大亨法耶兹,他儿子在巴黎和戴安娜乘坐同一辆奔驰车时身亡)到大型超市和街边狭小、拥挤的99便士店,就摆满了哈利·波特商品。影片在英国上映后,紧接着就是圣诞节前的购物高峰。英国媒体报道说,英国的父母们为购买哈利·波特商品已经花掉了4000万英镑,其中电动扫帚(每把34.99英镑)、霍格沃茨特快列车模型、魁地奇游戏(每套29.99英镑)……仅哈利波特玩偶(7.99英镑)的销售量就超过了芭比娃娃。出版社立刻推出了《哈利·波特》全套礼品装,同样畅销。英国时尚圈也不失时机地打造出女魔法师风格的高级时装、首饰、发型、彩妆,大小杂志上都印着各种风格的女“魔法师”与猫头鹰的合影。

新年前,一向爱兴风作浪的英国小报登出了诸如2002年“查尔斯王子是否会和卡米拉结婚”这样的赌博游戏,“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能否获奥斯卡奖”的赔率为12∶1。

苏格兰的地方报纸上刊登了一则新闻,说的是华纳兄弟公司的服装师在苏格兰一家牙医诊所候诊时,随手翻了本当地出版的杂志,对上面刊登的一款手编毛衣很感兴趣,就请编织毛衣的露西·麦克肯兹寄一些样品来。露西本就是个哈利迷,电影中哈利·波特和他的同学们穿戴的毛衣、围巾就出自露西的编织店。当然,露西的编织店也因此从家庭小作坊壮大成有20多名雇员的公司,顾客在那里订做毛衣时可以要求在胸前织上字母H。报纸还对露西没有趁火打劫、抬高价格给予了赞扬。

作者罗琳经常光顾的那家小咖啡馆,现在也名声大噪。杂志的美食版纷纷撰文介绍这家咖啡馆。我也凑热闹,跑到尼克尔森去吃了顿饭。咖啡馆的风格和英国街头的普通咖啡馆没什么两样,价格也公道,两道主菜的套餐最低只要15英镑。

“9·11”后,因为美国是英国最大的旅游市场,英国航空业和旅游业连带着受到重创。现在好了,英国的旅游业开始围绕电影宣传英国的历史古迹和自然风光——这部电影全部在英国拍摄,内、外景主要取自苏格兰和英格兰北部。例如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外景,是英格兰北部的艾尔恩威克(Alnwick)城堡;鬼气森森的场面拍摄于达勒姆(Durham)大学城里的主教堂;魔法学校的图书馆实际上是牛津大学古老的博德利图书馆(BodleianLibrary);霍格沃茨蒸汽火车至今仍在北约克郡的“沼泽荒原铁路”上奔跑,它停靠的终点站台是北约克郡的一个小村子“哥德兰(Goathland)”。旅游专栏作家撰文说:“这部电影好像是为英国的历史古迹作了个广告。”旅游公司的广告词则是:“从霍格沃茨学校到禁林,波特迷们需要的是飞天扫帚。”

但控制哈利·波特赚钱火车的司机是美国人。华纳兄弟公司花了70万美元购买小说的电影版权,他们对这笔投资的期望值是赚回20亿美元。可口可乐公司早就打起了哈利·波特的主意。他们花了1.5亿美元向华纳兄弟公司购买了电影在全球的市场推广权,其中的1亿美元用于购买将哈利·波特的笑脸印在可乐罐上的特许权。

出版哈利·波特系列的出版公司Bloomsbury,原本默默无闻,因为《哈利·波特》的成功,迅速窜红。罗琳也成为英国除女王外最富有的女人。想当初,10年前,她离了婚,带着不满周岁的女儿回到爱丁堡老家,没有工作,穷困潦倒,住在老鼠横行的破公寓里。冬天因为交不起取暖费,只好等女儿睡着后带她到居所附近的尼克尔森咖啡馆去取暖,要一杯咖啡坐几个钟头,把浮现在头脑中的故事情节写在小纸片上。现在,《哈利·波特》已经在全世界卖出1.16亿册,光她从和可口可乐公司的版权交易中就得到了1500万美元。她和女儿现在住在一栋售价50万英镑的房子里。

英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并不好。2001年圣诞节前的12月19日,摩托罗拉公司宣布其在爱丁堡附近的工厂将裁员1200人。而早在2001年初,摩托罗拉和NEC就分别关闭了他们在英国的工厂。裁员也影响到为摩托罗拉生产零配件的众多小工厂。

英国人的哈利·波特却没有为英国人增加更多新的就业机会,英国人就有些愤慨。英国专栏作家希克林(AronHicklin)因此写到,他在美国看到大街小巷的商店里都立着哈利·波特的玩偶,实在是庸俗之极,因为这些毫无生命力可言的塑料小人丧失了魔法。他认为可口可乐插手哈利·波特简直就意味着灾难。

尽管可口可乐公司宣布他们捐出1240万英镑用于推广书籍《哈利·波特》,但英国的哈利·波特迷们仍对可口可乐公司进行严厉声讨。他们指责可口可乐公司正在剥削纯真的哈利,并把他装扮成了向全世界儿童推销“液体糖果”的推销员。哈利迷建立了一个“拯救哈利”网站,派猫头鹰“海德薇”给作者送去一封信,呼吁罗琳将哈利从可口可乐公司的控制中解救出来。

这封信实在无法减慢哈利·波特赚钱火车的速度。作为这列火车的车头,罗琳实际上对这列火车的控制非常有限——虽然她坚决不允许在影片中出现软广告,也禁止哈利·波特形象被用在外卖快餐盒上。

对大多数英国人而言,哈利·波特惟一能带给他们的就是精神上的骄傲。这是一部美国影片,但主要演员全部是英国人。在英国的媒体上,这一点被重点地突出。英国媒体说,若不是罗琳坚持,今天我们岂不是就要在银幕上看到一群美国人操着油腔滑调的美国英语演绎英国故事?看过电影后,我曾和一个二十多岁的苏格兰小伙子谈论过这个问题,他轻描淡写地说了句:“AmericanEnglishiswrong.”说这问题是个常识,根本用不着讨论。所以,英国犯罪小说作家瑞金(IanRankin)由衷地说:“感谢上帝,他们没有让哈雷·乔·奥斯曼特(影片《第六感》的小主演)来演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