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奥多·罗斯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武夫)
如果说上一期美国非虚构作品的畅销书中涌现出一批与“9·11”事件背景相关的作品的话,那么本期由以该事件的直接报道为特色:单单上榜的图片集(其中《一个国家》一书亦有文章,系图文并茂的作品)就有三本。按照美国出版业的速度,这未免慢了些。据笔者所知,“9·11”之后,所有现场拍摄的图像资料都由政府收缴,严密控制。一方面是为判断犯罪活动,另一方面也不乏“新闻检查”的含义,一向自以为底气很足而狂妄轻慢的美国官方一旦成了惊弓之鸟,也不免谨小慎微起来。
其实,连美国报刊也承认:“9·11”除去震撼了纽约股市和纳斯达克之外,更主要的是改变了他们对往事的观点,其中便包括对已故前总统们的重新评价。如果说,由大卫·麦库卢和约瑟夫·丁埃利斯撰写的《约翰·亚当斯》(本刊曾有介绍)那样的“翻案”尚属小心翼翼的话,那么,美国总统系列传记(从华盛顿到艾森豪威尔)中新出版的《西奥多王》则充分体现了美国朝野在“9·11”之后反思历史时的心态。
埃德蒙德·莫里斯的这部《西奥多王》是《西奥多·罗斯福的崛起》(1979)一书的续篇。前书讲的是他从政的开始,本书则讲他入主白宫之后的“政绩”。
西奥多·罗斯福,俗称老罗斯福,以和后来的富兰克林·罗斯福加以区分。这位老罗斯福(1858~1919)是美国的第26任总统(1901~1909),这位共和党人堪称一位“民族主义者”,他对内执行资源保护政策,对外主张强硬外交,如对拉丁美洲就直接进行武装干涉。这样一个角色居然在1906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理由就是他曾调停了1904~1905的日俄战争——至少我们中国人都清楚,基于美国对华的“门户开放”政策,他是生怕日本取帝俄代之,独占在中国东北的利益。
严格说起来,莫里斯先生的这上下两部罗斯福传记,并不属于我们上述的总统系列,该系列中的那部书叫作《西奥多·罗斯福》,作者是路易斯·欧钦克罗斯(Louis Auchincloss),全书只有200页,记叙传主60年的一生。目前这本续集就已达772页,内容显然要丰富了。
全书从暗杀第25任总统麦金利(就是他发动了美西战争,吞并夏威夷并提出“门户开放”对华政策)的子弹把时任副总统的老罗斯福送进白宫一直写到7年半后他离任为止。至于他最后10年中为何再次竞选总统失败及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作为,该是第三部的事了。
老罗斯福上任总统时还差六个星期才过43岁的生日,因此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的总统——肯尼迪当选总统时是43周岁零5个月。他的年轻作风也贯穿在他主政的全部时间。书中引用英国外交官的话说他“总统只有6岁”,美国国防部长也在为他祝寿(1904)时表示,“朋友们对你长大后抱有极大的希望”。
确实,老罗斯福有一种男孩式的以自我为中心和粗暴蛮横。他也称自己是“霸气十足”,但他还有好奇、热情、开朗、精力饱满的一面。他曾说过:“坐在如此众多的伟大事件发生的时代不亦悦乎?”有人则说他在谈话时不啻一个“完满的飞鼠”,极能赢得人心。
作者在书中认为,老罗斯福最重大的建设性贡献是在外交政策领域。他和麦金利一道把美国引入世界强国的行列。早在他担任麦金利的海军副部长时,就大力推行造船项目,此举一直持续到他担任总统期间。他执政的后期,派出了扩大后的海军的一支舰队巡航全球。他还怂恿巴拿马的哥伦比亚省的革命——其真实目的虽然不可告人,却是显而易见的。他的这种实力政策也曾受到人们谴责,但他却认为,从殖民地崛起的美国,要想跻身世界列强,是不能幻想“阿卡狄亚“(含义类似我国的世外桃源)式的田园生活的。
老罗斯福有许多故事表明他的实力外交的成功。当一名希腊裔的美国人在摩洛哥被绑架时,他向该国苏丹敦促,结果立即得到释放。当德国以武力向委内瑞拉讨债时,他在波多黎各海域进行海军演习,使德国不失体面地缓和了态度。实际上,老罗斯福实践并普及了一句西非格言:“手提大棒柔声说话。”这也正是人们常使用的“大棒政策”的由来。可惜,他自己那句“我们这个民族太大,说什么都不能不小心,”没得到他的后人的理解和重视,至今美国人仍以说话随便闻名于世界。
作者在老罗斯福的内政上也竭力为之辩白。他所开展的进步运动实际是保护国内的自然资源。他在种族问题上的主张是动摇的。南部的特拉华州曾将一名强奸杀人的黑人从狱中提出活活杀死。老罗斯福获悉后即加以谴责;但在他的第二届任期内又对黑人士兵闹事一事显示了种族主义立场,甚至大吵大嚷。他本人十分富有,却常常与企业家不和。他嫌他们烦,认为他们除去自己的生意对其它则一窍不通,他们的话不值一听。
关于这位精力充沛的老罗斯福,本来就有许多带有传奇色彩的轶闻趣事,把他的传记写成三卷也不算多。问题在于如何分析那些史实。评价历史人物从来离不开当前的形势、观念和需要。在当前的美国,经过“9·11”的打击,无论政界和民众显然都在渴望和迷信实力,而实力政策创始者老罗斯福备受青睐,也就不难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