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期的有与无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三联生活周刊)

这是一场没有预期的雪。从天气预报员的角度,北京市气象台的李庭福也认为这场雪没有预期,在他看来没有预期是因为“头一天看不出什么征兆”。气象台的梁丰副台长回忆说,“24小时前我们确实没看出来,到了12月7日早上,我们才看到有一个云团。”就是这个云团在北京引起了漫天的大雪和交通的大瘫痪,这场雪先在北京城南部降落,逐渐向北推进。

摊大饼的规划问题

北京大学景观规划设计中心主任俞孔坚博士没有简单地将罪责归咎于那个云团或云团的预报者,他说,这是北京城以“单中心摊大饼”的形式发展,新城又在老城市上发展的必然结果。比如从城市的功能区划方式来说,俞孔坚认为北京的土地划分过于清楚过于集中,“我们建设的高科技园区、商业产业区等就好像30年代美国做机器的模式,一个机器要分成许多零件,这导致的结果就是必须依赖交通量的增加”。

一个让俞孔坚苦恼的事实是,我们现在不是以人为本,而是变成了以车为本。“前几届政府一直走短期行为,为改造而改造,基础设施和功能设置集中,必将导致更严重的交通问题。”

比较靠近市区的三元桥、安慧桥是那天堵塞最为严重的路段。前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赵炳时教授说,这些城市交通枢纽设施本身就存在比较大的缺陷。“那样寸土寸金的地方,在规划上没有那么大的空间,因而建成的立交桥没有足够大的转弯半径,造成了这些立交桥有可能成为阻塞交通的瓶颈。并且由于转弯半径小,立交桥的坡度自然就大,安慧桥就有40度的坡度,虽然这个坡度并不是很大,但由于当时没有估计到下雪路滑,所以很多公交车等根本爬不上去,从而造成很多交通问题。”

城市应急

梁丰13日接受采访时想起4日那天也下了雪,但是这场雪并未引起公众的注意,“4日下的那场雪比较松,落到地面上很难成冰,因为它含水量小。7日那天的雪的含水量就很大,所以很快地就在地上结冰了。”但确定哪一种雪容易结冰,她认为现在还是个难题。

俞孔坚说,在美国东部大雪几乎天天有,但路上就看不到。“这关键是反应快捷,应急措施准备充分。”据说美国人考虑比较周到,有人情味,“比如在陡坡等地方准备些沙土什么的”。应急措施针对的是大事故发生概率的存在。环卫部门的负责人接受采访时表达了这方面的遗憾:“‘12·7’我们上路清雪并未与交管部门有任何沟通,更谈不上合作。”魏民觉得交管部门的表现也令人失望,“他们起码应该保证公交专用道的畅通,但是一方面事先没有应急的预案,一方面平时交警也没有这方面的训练”。

一次大的交通瘫痪印证了北京城市应急系统的脆弱,从某种角度说,这也是城市的可靠性在特定情况下显示出来的脆弱性。

预期的有与无0

曼谷是交通最拥堵的城市之一(Gamma/Imagine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