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疲惫生活中某些飘飞的东西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布丁)

获得疲惫生活中某些飘飞的东西0

《电影地图》,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获得疲惫生活中某些飘飞的东西1

《镜头像自己的眼睛一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爱国者游戏》,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一版  

上海原来有本《书城》杂志,今年11月挪到广州改版重新面世,号称要“再现文字之美”。拿现在流行的定位方法,该叫“中国的《纽约客》”,但从第一期目录上看,还是个“外国文艺”之类的东西。

《书城》杂志原来三个不错的专栏作家,小宝、吴文光、郭小橹最近出版了各自的作品集,郭小橹的叫《电影地图》,吴文光的叫《镜头像自己的眼睛一样》,小宝的叫《爱国者游戏》,丛书的名字叫“reading文丛”。

吴文光近年似乎越来越喜欢舞文弄墨,一本书写的全是纪录片的事,副标题就是“纪录片与人”,分为“在国外”、“在国内”、“我自己”三部分,很感性地介绍了国外国内有哪些人拍了或在拍什么样的纪录片,书中有一个附录,记着这些年一些挺有名的片子——《彼岸》、《广场》、《老头》等等,有的还收录了“制作人的话”,简直就是个十年来的“纪录片档案”。

郭小橹《电影地图》最打动人的章节是她的自序:“2000年冬天的某一个晚上,我跟自己说,你现在必须停止向各大报刊零售电影随想录了,你必须给自己做一次有意义的文字整理,是一本电影书籍的形式,你必须马上做。否则,这个念头也会跟你那些在报章网络上迅速覆盖掉的文字一样被覆盖了。”

郭小橹于是找出大学时的笔记本,看着当年的文字,写出了现在这样一本书。她说,我不希望这是个时尚性的评论文字,给大家买片子当指南,也不希望这是个理论性的东西,“我希望我能以最感性的文字来看待那些在我们的生命里起到温暖的感动的影像和故事”。

事实上,这些文字还是能在报刊的专栏上看到,弄出来一本书也未必不会被更多更好或更滥的书覆盖,郭小橹暴露了一个专栏作家的担忧——向报纸零售是不好的,自己憋在家里写出一本书来才算是个有文化的人。

中年男人小宝也有这样的顾虑,他的集子《爱国者游戏》收录了他从1994年开写的一大堆专栏文章,他说:“写专栏有点像五分钟不负责任的亲热,怎么高兴怎么来,只求宾主尽兴。而做书则是明媒正娶的婚姻,需要押上一生的心血。所以青楼真英雄未必是婚内好丈夫——把这些散漫的文字拢在一起感觉比较轻薄,缺少书的重量。”小宝接着说,“我说的书是指《红楼梦》、《圣经》、《国富论》那样的著作。一般的书,譬如《上山·上山·爱》,比我这本书还要差很多。”

《上山·上山·爱》是李敖的小说,从小宝的文章中看,他对李敖并不怎么看重。都喜欢一样东西的人彼此可以叫知音,都厌恶一样东西的人彼此不知道该叫什么。李敖是个很有名气的作家,可十年来我没有看过他一篇文章,看到有人同样讨厌他,自然高兴。小宝率性而写,比如描述一个朋友是“事业有成,家事有累,情人有限”,比如下判断说“修成烈女的女同志还是不多,因为哪怕妾心似顽铁,无奈郎功似硫酸”,在看罢一场福尔曼投机取胜的拳击赛后,他能收录这样一条反应:“假如我不幸生为美国小姐,宁愿被泰森强奸,也不愿听福尔曼布道。”当然了,看专栏文章并不是要刻意看这些俏皮话,而是要看文字中流露出来的性情。

郭小橹挺忧伤地说她的书“与其说它是关于电影的,还不如说是关于我们曾经思想的,而现在我们学会了不用思想,学会了随波逐流麻木不仁”。这样沉重的问题留给别人考虑吧。作家王朔给小宝写序说:“拿无聊的生活做菜,那些没意思的事才在他们笔下显出几分意思。看得高兴,好像大家都没白活似的。”

其实,郭小橹记录的那些大师或小大师的电影未必能帮助我们活得更有意义,吴文光对纪录片宗教狂热般的喜爱也不能改变别人什么,但他们在谈论自己喜欢的那些东西时流露出来的那些光彩提醒我们,“获得疲惫生活中某些飘飞的东西,有趣的东西,温暖的东西,或者说一些美好的东西”。

获得疲惫生活中某些飘飞的东西3

《书城》

上一篇: 实在是高
下一篇: 生活圆桌(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