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需要指导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武嘟嘟)

我们需要指导吗?0

《谁动了我的奶酪》,中信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  

我们需要指导吗?1

《决定一生的八种能力》,九州出版社1999年5月第一版  

我们需要指导吗?2

《杰克·韦尔奇自传》,中信出版社2001年10月第一版  

一本书在封面或者封底上印上发行数的目的非常明显:有那么多人读了,你呢?《杰克·韦尔奇自传》首印120万册,《谁动了我的奶酪?》“全球销量超过2000万册”,《决定一生的八种能力》“全球总销量突破5000000”。导致这些书的出版量这么大的原因是出版商以为,或者说很多读者认为,这些美国人写的书能改变他们的人生。

《谁动了我的奶酪?》据称被百事可乐、可口可乐、苹果电脑等全球大公司接受,正在用书中阐释的人生理念指导自己的员工。这本薄薄的小册子正文只有74页,肩负作者观点的是两只头脑简单、凭直觉行事的小老鼠和两位头脑复杂、过度思前想后的人。当他们的奶酪没有后,两只老鼠立即出发寻找新奶酪基地,两个人却宁愿在原地等,直到其中一位勇敢接受了现状也去找奶酪为止。这位勇士沿路把自己的所感所想都写在墙上,都是诸如:“变化总是在发生”、“尽快适应变化、”追踪变化“这样的话,明面上是给自己的同伴看,实际上是给看书的读者看。这本令许多读者醍醐灌顶的书其实用中文中的一个词就可以说得非常清楚:“随机应变。”难为美国人弄出这么个生动的故事,用十分委婉的方式再说一遍。但这样的书还是有存在的必要,因为我们经常需要提醒,提醒那些我们早已明白的道理,因为它们暂时埋在了我们头脑里。说句老实话,《谁动了我的奶酪》完全没有出版商强调的那么有意义,它能充当的只是我们人生过程中某一个阶段的提台词的人。下一个阶段我们必然要换人,尽管他们重复着一样的话。

艾丁宝一次在阅读栏目中说,当他读关于物理学的书时,有一刹那的感觉,即自己懂了相对论。但合上书后,发现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三联以前出过一本《发挥你的潜能》的书,里面举了很多成功人士作为佐证来说明,只要你向内开发定然会有超人的成就,比如在短时间内掌握一门到几门外语。我也有一刹那的感觉,觉得人生掌握在我的手中了。《决定一生的八种能力》作者约翰·钱斐博士用他的八种能力训练方法,“使大批学生和政商界人士取得骄人的成就”。这八种能力是思考、创新、自由选择生活、人际交往等。每看完一种训练方法都会让人觉得自己的能力长了一大截,比如我看完推理预见能力训练时,自认目光敏锐了许多。正如多年前看完《福尔摩斯探案集》后生活中所有的片段对我来说都暂时成为某桩阴谋的蛛丝马迹一样。问题在于这样的感觉持续不了多久。难道这样的书真的不能给我们带来变化吗?依看这书的人而定,越是迫切地需要它,大量购买的人越有可能最早抛弃它。

前两本书直指同一个目标:成功。成功是所有人生指南的命门,杰克·韦尔奇是最有资格谈它的人。他在20年间使得通用电气公司的市值增长了多倍,更令诸多CEO羡慕的是,他创建的新的企业管理文化,成为一个成功商人加经营理念的创造者。这位CEO中的CEO退休后出版了自传,出版商预付稿酬700万美元,如果不是对这本书有信心,没有人敢这么做。人们对韦尔奇的兴趣集中在他的成功传奇上,更集中在他是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传奇上。对于不是CEO的普通人来说,韦尔奇的经营理念可能让他们似懂非懂,但他提供了一个活生生的成功案例。韦尔奇具备成功人士的要素:他有好胜心和自信心,为了得到部门经理的职位,他径直坐到上司的车里自我推荐,但他并不因此自傲,对于下属的成就不吝啬于赞美和给予物质奖励。这本书比前两本书可能更有效——不再是理论,而是一个人在你面前和你做比较。很多家长不一定看得进去儿童教育的书,教育学家的话给他们的刺激远远比不上刘亦婷一个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