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道:什么“路”最经济?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三联生活周刊)
1954年,当地藏族人民积极参加筑路工程(公路总局 供图)
1979年,青藏铁路通过海拔3700米的青海湖北岸,上下交叉降低高度后进入柴达木盆地(樊如钧等 摄)
北京民族学院经济地理学家杨武曾经测算,青藏公路初期修建总投资4050万元,每公里造价2.5万元。1975年铺设沥青路面,共投资7.6亿元,两项相加青藏公路的基础投资为8.05亿元,每公里造价约为40.2万。无论怎样看,青藏公路都是一条物美价廉的路,承担着85%的进藏物资,每日车流量达3000多辆,每年节省运输成本5000多万元。但从目前公布的数字看,青藏铁路仅静态投资就在200~300亿元,相当于西藏九五期间基础设施投资的总和;而每公里造价更是达到了2300万元。
记者:判断一条交通干线的经济价值通常依据是什么?
丹增纶珠:第一能否拉动沿线的经济开发;第二,对贸易的促进有多大,运输成本能否降低。
记:在进藏的贸易路线上我们有几种选择?
丹增:近代以来,入藏贸易一直相当活跃。现在在拉萨仍有几家老字号的店铺叫做“北京从康”、或“山西从康”,“从康”的意思是商店。国内的进藏贸易常走两条路线,北线从西宁至拉萨,路经西宁、日月山、恰不恰、温泉、花石峡、玛多,翻越巴颜喀拉山口至清水河,渡通天河,沿当地人们通称的“通藏大道”过当曲,经聂荣县、那曲、当雄,直抵拉萨。这条线路大抵斜插今天青海东北的玉树和果洛两州,更接近唐蕃古道,被称作东三线。南线则从云南大理或四川雅安出发,经打箭炉(康定)穿过横断山脉,经昌都到拉萨。应该说两条线路都是经过长期优化的最经济的入藏方式。北线比较宽阔,适宜走军队,准噶尔入侵就是这么走的。从北京出发的商队,经兰州也由此入藏。而南线更接近产茶地,方便茶马互市。两条路的共同点是:海拔不高,人口相对稠密,补给好这是商队走的路。两条线都只能靠畜力,而不能通行有轮子的工具,
记:现在的青藏公路好像是第三条路径?
丹增:其实青藏公路的路线是值得商榷的。它在唐蕃古道、东三线的西面,要经过可可西里无人区,每公里不足1人,途中只有西宁、格尔木、拉萨三座城市,还要翻过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一路上补给断绝,海拔过高人畜难支。这条路径原先是牧民走出来的,两边的牧草可以供牲畜食用,但不适应贸易和商队。公路没有完全发挥经济效益。
记:而施工中的铁路是和青藏公路平行的。
丹增:建设部门希望现有公路能给铁路施工支持;但如果从带动地区经济的角度看,修在东线更好。也就是从西宁走玉树和果洛,从东北方进藏,辐射了甘南、阿坝等地州。这是高原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平均每平方公里11人,市镇繁多。同时也是民族走廊,汉、藏、回、撒拉等共44个民族,沿线的矿产比较丰富,金、银、铜的品位都不错,可以使整个青藏东北部的各民族经济有一个整体提升。而与青藏公路并行则穿过的是无人区,矿产贫瘠,生态脆弱。实际在效益上,最多的争论是建滇藏线还是青藏线。滇藏一线资源非常富饶,大量的成熟木材、名贵中药,铁矿、铬矿、铅锌矿多为富矿,水力资源也十分丰富,4条大江流过,人口密集,集中了68%的西藏人口,这种条件青藏线根本无法相比。由于公路运输已解决了沿线众多少数民族就业,仅道班工人就有1000多人,个体运输非常发达,但铁路的介入势必形成冲击,对民族关系的影响也不得不考虑。
记:铁路建成后贸易量会不会大增?
丹增:现在看不会。西藏只有260万人,公路货运基本可以保证。走青藏线有一个常识,进藏比出藏多一天,因为出藏一般都是空车。依据贸易统计,出藏最大宗的商品是铬铁矿石,其次是羊毛、牛皮,大量的生产生活用品靠输入,铁路货运势必成单线。西藏矿产丰富但品位不高,而且相当分散,开发难度大,对环境危害强,投资又不对外开放;贸易的种类和数量不会有太大变化。同时先期投入巨大,成本回收的账还没法算。目前最经济的方法是,将现有的公路提高等级,或者改造为高速公路。
记:铁路修通后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丹增:国防实力会大大增强,铁路修通后军需物资的运输能力不可同日而语。 经济丹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