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移民:经济与文化的艰难融合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三联生活周刊)
传说文成公主进藏时,途经日月山,回望长安流下两行清泪,便形成了自东向西的倒淌河。从传统意义上讲,过了日月山,就是藏区。今天顺青藏公路南下,你一路上吃的是四川腊肉、兰州拉面、手抓羊肉和臊子面。厨师大多来自四川、甘肃、陕西或宁夏,从民族上分,基本是汉族、回族、维吾尔族或撒拉族。在沱沱河投宿的旅店老板是山西人,他娶了一个藏族老婆,并生了两个娃;拉萨街头开满了重庆火锅店。“以前布达拉宫墙外有一圈做铁皮桶的藏族店铺,但现在都是浙江人在做,”丹增纶珠说。记者从人口普查办公室得到的数字是: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西藏自治区人口为261.63万,其中藏族241.11万,占人口总数的92.2%
徐平回忆80年代自己第一次进藏时,见到西宁附近的公路两旁插了很多牌子,写着某某新村。“一个基本趋势是,很多农村过剩劳动力自发向西部迁入,孔雀东南飞,麻雀西北飞。有才干、自信强的人去东部,技能低但有冒险精神的人去西北。在新疆和内蒙古汉族人口已经超过了多数,然而藏区的移民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徐平同样印象深刻的是,每到春节拉萨便冷冷清清,即使是青藏线上的成都饭店、南充饭店也关门大吉。
“藏区不是西藏。”北京大学人口所所长马戎说,“藏区更加广泛地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西部、甘南、川西北和云南北部,其中有9个自治州、两个自治县。这些自治州县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地带,海拔与气候介于西藏和汉族地区之间,但人口密度又低于汉族农业区。在五六十年代汉族农民形成了一个迁入高峰,不到40年间增加了100万人。”但西藏自治区的汉族人口并没有较大变迁,从统计数字看,1980年是汉族人口的最高峰,有12万人,1984年减至7.6万人,此后长期徘徊。“西藏也曾经搞过生产建设兵团,进行移民和开发,但没有成功。”丹增纶珠说,“愿因很简单,适应不了气候,吃不惯糌粑。”实际上西藏自治区的移民,多是政府组织的干部职工调动和援建项目带来的人员,除此外就是来讨生活的流动人口。
依据人口普查的数据,这两部分移民在20万左右,不足西藏人口的10%。记者在拉萨的宾馆里看到一只老鼠,服务员说这是移民从内地带来的,拉萨本地没有大老鼠。实际上10%的移民带来的远不止是老鼠问题。“政府调动的人在工厂和机关工作,而自发流动者则占据了西藏的手工业。”丹增纶珠说,“以前还有很多手工修鞋的作坊,后来浙江人带来了半自动的修鞋机,藏族人就从这一行业撤出了。目前只有两个行业藏族人还在经营,一是手织地毯——汉族妇女还没学会;另一项就是天葬师——不收外族人。”
从历史角度看,青藏铁路的修建即将开启一次民族大融合,尽管前进的目标是现代化。但民族经济与文化的重建都将异常艰难。
西藏胜景(腾科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