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都是以人民的名义写的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艾丁宝)

“这是一部对人民的反抗运动充满敬意的历史……大部分历史都有意对反抗运动轻描淡写,过分强调国务活动家们的意义……本部历史,不仅要让人民的反抗运动得以再现,也给力量提出新定义。”——霍华德·津恩所著的《美国人民的历史》这样说。

这本书从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讲起,一直说到克林顿执政期间。许多美国英雄在这里换成了另一副嘴脸,比如《独立宣言》起草者们被认为是“由重要人士组成的上层阶层需要大量的美国人来对抗英国人,但他们又不希望打破150年间建立发展起来的财富和权利关系格局”。比如里根,被这样批评:“从1980年起,我们的总统和国会开始把我们的国家之犁变为刀剑,并以牺牲穷人的代价讨好有钱人。”

王辑思先生在此书中文版序言中说:“近十来年在国内读到的美国历史,以丹尼尔·布尔斯廷的三卷本《美国人》为代表,多以自由主义价值观即美国主流意识形态贯穿始终。”他说,读完这本书的感受,这样的阶级斗争的观点在国内久违了。

虽说是阶级斗争,霍华德·津恩的观点也有不少是我们不习惯的,比如“爱国主义的极端行为就是战争”,“爱国主义向来不失为一种把阶级仇恨淹没在维护国家团结的口号中的方法”。

提到这几年关于美国历史方面的书籍,就不能不提林达的“近距离看美国”系列,这系列的第一本《历史深处的忧虑》还略显杂乱,第二本《总统是靠不住的》专讲美国的三权分立,讲水门事件,第三本《我也有一个梦想》讲种族问题。三本书都是用书信体形式写作,讲历史故事,也谈自己的思考和感受,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讲美国主流意识形态是怎么正确怎么光荣的。需要说明的是,作者有讲故事的天赋,能用章回小说或肥皂剧的方式把200多年的美国历史讲得引人入胜。

“9·11”之后,市面上新看到的一本书是《非常年代》,副标题是“罗斯福夫妇在二战岁月中”。恐怖事件之后的小布什肯定面临许多压力,不过,与罗斯福比起来也算不了什么。二战爆发后,罗斯福面对的问题有怎么继续他的“新政”,是否谋求第三次竞选美国总统,怎样提高美国的生产能力以赶上德国军事机器的效率等等。

在一个民主国家当总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1940年5月10日,德国向荷兰、比利时、法国发动攻击,罗斯福的“非常年代”就从此开始。当时美国国内孤立主义思想严重,不愿美国卷入世界大战,也担心过多的援助英国无法巩固自己的国防。当罗斯福绕过国会弄出个“租借法案”时,对他的批评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独裁者出现了”。那时候就有工人建议用汽车工厂来生产飞机,但企业家并不赞同这主意,因为他们还不习惯雇员对怎样进行生产指手划脚,后来的珍珠港事件才使这个想法变为现实。罗斯福担心军备会让国家变为一个“军事一工业联合体”。

书中有一半篇幅是讲罗斯福的妻子埃莉诺,1941年罗斯福发表国情咨文前,埃莉诺刚好读到一本书叫《烽火再起》,该书认为,能够拯救英国的决不是地主豪绅,而是矿工、产业工人和贫苦百姓。后来埃莉诺在自己的专栏里写到:“相信真理的本色,相信芸芸众生的力量和才能。公正地对待一切,保障一定的生活水准,重视人类个体的尊严与权利,而不考虑该个体的种族、信仰或肤色——这些都是我们成千上万的公民会欣然牺牲自我而追求的东西。”这个在联合国通过《人权宣言》过程中有很大作用的女性是人民还是政治家?

有历史学家说,罗斯福的“四大自由”演讲正是吸取了埃莉诺的想法。有意思的是,这么多年过去后,干瘪的自由的理念并没有褪色,而埃莉诺那样充满人性色彩的政治活动家却越来越少见。

历史都是以人民的名义写的0

历史都是以人民的名义写的1

《总统是靠不住的——近距离看美国之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4月第一版

历史都是以人民的名义写的2

《非常年代一罗斯福夫妇在二战岁月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第一版 埃莉诺罗斯福新政罗斯福美国总统

下一篇: 生活圆桌(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