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前的沉寂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蔡伟)

大战前的沉寂0

战争前的沉寂——无人喝彩

有外刊报道说,9月23日是美国开战的关键之日,理由是当天美国将会调拨美军最后一支驻欧洲的地面部队。显然,该媒体并未真正理解“战争是政治的最后解决手段”这个道理。“兵马未到,粮草先行”是美国所有军官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更何况,欧洲的驻军也只是美国全球武力的一部分。就在9月23日当天,美国向正在哈萨克斯坦访问的罗马教皇保罗二世保证,在他访问哈萨克斯坦及亚美尼亚的6天之内,不会为“9·11”事件向阿富汗或是任何中亚国家发动军事攻击。

难道有人认为美军会在教皇访问结束登机后对阿富汗开始进攻吗?在美国仍未停止调兵遣将的时候,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个很聪明的外交手段。对欧洲基督教世界暗送秋波也许会让一贯习惯于领导欧洲的美国人觉得不习惯,但对教皇的承诺可以看作一个巧妙的暗示,不过事实上它可能只是一个顺水人情。

罗马教皇保罗二世在22日抵达哈萨克斯坦时说,冲突必须通过和平谈判和对话解决,而不是靠武力化解。大多数美国人都信基督教,但美国显然对教皇提出的处理冲突的方式不习惯。实际上,美国还没有完全作好战争准备。而在伊斯兰文明面前,美国需要基督教世界的支持。

这种支持不仅是宗教上的,更是世俗的。尽管根据《华盛顿条约》第5条,针对欧洲和北美的一个或者多个国家的武装袭击将被认为是对北约全体成员的袭击。但美国的军事行动目前得到实质响应和配合的只有英国。近日,13艘英国军舰前往海湾,英国皇家海军声称,该行动只是与阿曼海军进行联合军事演习,与阿富汗无关,演习时间将持续到今年年底。

与海湾战争时期相比,此次美军行动“小小的冷场”并非说明,只有英国人坚定履行了《华盛顿条约》赋与每个成员国的义务。问题在于,《华盛顿条约》第5条中对“武装袭击”主体的定义是一个国家,而“9·11”事件的策划和执行者显然不符合这个概念。美国以铲除拉登的名义对阿富汗进行打击,显然不符合《华盛顿条约》的精神。时至今日,美国依然拿不出能够证明是本·拉登策划“9·11”事件的确凿证据。包括法国、德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普遍建议美国要查清事实。法国外交部长韦德纳指出,军事打击不是惟一的办法,它可能制造新的不稳定。德国国防部长沙尔平也敦促美国对恐怖事件作出“恰如其分”的反应。

对于要“领导世界反对恐怖主义”的布什而言,这显然是个难以把握的尺度。法国外长韦德纳事前曾指出,不适当的反应可能会导致“各种文明之间的冲突”。似乎为了证明他的担心并非多余,9月18日,美国将其决心发动的军事行动的代号命名为“无限正义”(Infinite Justice)。在美国东部时间9月20日五角大楼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一位记者询问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无限正义”这个代号是否不妥,因为按伊斯兰教的说法,“只有真主安拉才能主宰‘无限正义’”。拉姆斯菲尔德当即回答:“我理解,我理解,显然美国的言行并非想要听者误解。”

然而作为“虔诚的基督徒”,美国总统布什此前在针对恐怖分子的行动时使用了Crusade一词。这个词指的是中世纪基督教对于穆斯林世界的“十字军东征”。即便在法国外长韦德林看来,这种说法也是“听来觉得奇怪”。布什也许并没有向整个伊斯兰世界宣战的意思,但这种“口误”不能不让世界担忧。

没有人对美国动武表示反对。自然,也少有人表示喝彩。在非此即彼的“文明世界”里,战争前的沉寂让人难受。

大战前的沉寂1

什么样的道路才能通向至善之境?  

被袭击的还有谁?——美军战略的困境

“9·11”事件之后国外有军事分析家认为,被袭击的不仅仅是五角大楼的建筑,更包括五角大楼长期以来的军事思想。早在2000年,美国陆军军事学院教授威廉逊·马雷在《未来战争》一书序言中就曾以预言式的笔墨写到:“与较早的战争间歇期不同的是,美国军队面临的是不明确的威胁……不像30年代的美军,他们在太平洋以及欧洲面对威胁时能够确立明确的作战概念,而今天的军队却不知道他们将要和谁作战,什么时候作战,甚至不知道在哪里作战。”

从单纯的军事层面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美国要以阿富汗而并非本·拉登组织为军事目标。显然,美国还不习惯以非国家的实体作为自己的对手。然而即便以阿富汗为军事目标,美国军队也因过于庞大而行动迟缓。海湾战争期间,美军部署战场用了6个月时间,目的是运输全部的作战人员和武器装备,以构建一个与美国国内后勤保障系统类似的结构。通常一个美军装甲师的装备超过10万吨。这些物资的绝大部分将逐一装入数万个集装箱,从美国的港口运往海外,在到达目的地后又要被海外的部队逐一打开,以了解里面装的是什么。需要说明的是,为了运送一吨弹药到达战区,必须消耗40多吨航空燃料。

看起来似乎繁杂无比,但每个程序都不可缺少,因为没有足够保障的庞大美军部队将“缺乏持续战斗能力”。历次的作战行动都像早已制定的程序,永远缺乏新意。这也可以理解,为什么在美国人的词汇里,作战是“Operation”这个词,其本意就是“操作、实施”。《星期日泰晤士报》声称,美国陆军两个师的先头部队已经到达阿富汗边境地带,准备“随时”对塔利班政权发动袭击。显然,就像对“吓唬了一下”这样的词句需要作深入的理解一样,“随时”显然并非指的是明天早晨。

然而对于美军来说,麻烦不仅来自于军事战略上的困惑,还在于在这一战略体制下建立的军事机器似乎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昂贵精密的B-1B和B-2轰炸机是为了突破前苏联绵密的防空雷达网而研制生产的。为了实现飞机的隐身能力,美军每架要付出比B-52轰炸机多几倍的代价,而载弹量却比后者小得多。面对塔利班拥有的少量只能在视距内发射的“毒刺”式防空导弹,B-1B和B-2的隐身能力根本无用武之地。M1主战坦克是为了以质量抵消前苏联坦克的数量优势而生产的,在苏联消失后,更先进更重的M1A2被继续大量生产。但正如一位美军军官说的,在战场上,M1A2坦克将无人能敌,但问题是,我们怎样才能将之运抵战场,并且不让它陷进地里。有谁会将这种价值200万美元的钢铁巨兽用在阿富汗的山地呢?这种重量突破55吨的家伙只有C-5银河运输机才能运载,且一次只能运载2辆。但接踵而至的问题是,C-5银河运输机需要在加固的超长水泥跑道上起降,而这样的跑道在巴基斯坦并不存在。

“当前美国防御领域正在出现一种观点,认为美国在为下个世纪的战争规划它的力量建设时,应把重点放在作战能力和作战平台上。坦率地说,无论这条捷径可能使得制定防御计划变得多么容易,却是不可取的。作战能力无论在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心目中有多么强,在下个世纪的战争中却可能无用武之地。事实上,它们可能被证实比无用武之地更糟。因为,那种与即将发生的战争无关的技术能力将花去原本可以更好地用于建设其他系统和能力的巨额资金。”然而威廉逊·马雷的这些声音似乎并没有在美军中受到应有的重视,9月19日,美国国防部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签订了首批F-22“猛禽”式战斗机的生产合同。这种战斗机具有无与伦比的机动性、隐身性和超视距作战能力。对伊拉克这样的国家来说,它是可怕的武器。然而对阿富汗这样的国家来说,它存在的意义就不会比40年前的美军战斗机大多少——阿富汗几乎没有防空雷达和有效的防空网。对于塔利班战士而言,价值1亿多美元的F-22因故障坠毁的可能性比用高射炮击落的机率大得多。这并非梦呓,在美军对南联盟动武时,2架价值超过3000万美元的AH-64H直升机未发一弹就自行坠毁,还搭上了3名飞行员。这并不表示武装战斗直升机在地面作战中没有用武之地,恰恰相反。不过既然已经有有效并且便宜的AH-1W超级眼镜蛇直升机,AH-64H长弓阿帕奇直升机的存在显得没有必要,更不用说采用了隐身能力的科曼奇直升机了。

如果我们也与威廉逊·马雷一样将美军的这种困境完全归因于其战略体制,显然是低估和错误理解了众多美国军事人员的智慧。事实证明,美军的战略体制一直被证明是最有效率和远见的。一个战略的制定有赖于潜在对手的想定,在这一点上,美军的“困境”似乎能寻到根源。

“9·11”事件之后,美国一如继往地完成了一次弹道导弹试验。当五角大楼一位高级将领在电视采访中被问及美国未来是否会将恐怖组织作为主要军事对手时,他回答说,我们认为恐怖组织会是我们的主要敌人,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也要加强我们的传统武力。这种传统武力包括NMD、F-22战斗机和新型航母,据美国说是用来对付像伊拉克这样的所谓“流氓国家”的。与此同时,美国还将退出1972年的反导条约。所有这些举措对于“流氓国家”并没有太大的影响。然而俄罗斯总统普京却立即作出反应:“从确保俄罗斯安全的角度看,美国退出反导条约是绝对让我们感到不安的。”普京说,美国退出反导条约,俄罗斯就获得了在1枚导弹上安装若干核弹头的“合法权利”。普京强调指出:“不光我们可以这么做,许多核国家也可以这么做”,这将“给全人类带来危险”。

也许将美国退出反导条约一事看作是美国自行共事的一贯历史中的一件事来看,就更容易理解普京的话。在美国军力已“雄居世界之巅”(布热津斯基语)的时候,美国却要求在最大限度地削弱它国军力的同时,保持美国的强大军事实力,以此作为最终确保安全的手段。在“乌云压城城欲摧”的环境下,“恐怖主义的沼泽”应运而生。即便作为温和派的美国前国防部长佩里在其新著《预防性防御》中,也将战后美国安全面临的“新威胁”或“主要危险”分成三等,其中包括了俄罗斯、中国、伊拉克、朝鲜和索马里等不同范围和实力的国家。作为实现国家政策最有效的“大棒”,美军面对的是不同量级的“敌人”。“重型装甲师”、“快速反应旅”和“特种部队”,一个都不能少。然而在对阿富汗的进攻即将来临时,美军却依然面临着困境:重装甲部队无法迅速调动,轻装部队可能要遭受重大伤亡。

昂贵和先进这一对技术的“双刃剑”并非无法消除,关键看它制造的时候是想砍向什么样的敌人。从美军的困境中有理由相信,对阿富汗的地面进攻不会在10月中旬以前进行。而解决美军目前和未来的困境,则需要更长的周期和美国领导人的智慧与决心。

借用佩里的一句话可以用来说明,美军能否解决战略上的困境,“将取决于政策而不是命运”。

阿富汗战场——最好和最差的美军武器

最好的武器

大战前的沉寂2

(Photo by U.S A.F)  

B-52战略轰炸机

B-52是最符合轰炸机定义的飞机了。尽管它比大多数驾驶它的飞行员都老得多,但这不妨碍它在海湾战争中投下最多的炸弹。相对于B-2和B-1B这样的高科技武器来说,B-52简直是一头任劳任怨的老驴。27吨的载弹量,空中不加油1.6万公里的航程,还有什么可以挑剔的!

最差的武器

B-2隐型轰炸机

大战前的沉寂3  

(Photo by U.S A.F)    

单价超过20亿美元,几乎可以购买100架F-16战斗机。自从二战时期的曼哈顿计划以来,没有哪一种武器系统像B-2轰炸机那样花去如此多的金钱,却得到如此之少的回报。在其研制过程中,仅仅为保密的支出就高达20亿美元。不可否认,B-2的轰炸效能远远超过美国空军中的任何一种其他飞机,但它实在是太贵,也太娇气了。由于需要非常昂贵特殊的专业设备进行维护保养,B-2至今无法在海外部署,也没有实战记录。怎样的评价更加真实呢?人类航空史上的里程碑?有史以来最昂贵无用的高科技玩具?

悍马吉普车

大战前的沉寂4

(Photo by U.S A.F)  

喜欢它的不止是美国大兵,“魔鬼终结者”施瓦辛格就买了两辆,想要它的还有“小眼美人”陶红。虽然名字叫“蜂岛”(Hammer),但它却更像中国人翻译的名字——“悍马”。相对于M1A2重型坦克250万美元的单价,“悍马”只需4.5万美元。在安装不同的武器之后,它的角色比诺基亚手机的彩壳还多。无论沙漠还是高山,“悍马”都无所畏惧。在调往阿富汗的美军部队里你可能看不到M1A2重型坦克,但决不会看不到悍马吉普车。

F-16战斗机

大战前的沉寂5

(Photo by U.S A.F)  

有哪一种第三代战斗机像F-16战隼战斗机这样广受欢迎?4000多架的销售量不但让生产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赚得盆满钵盈,也让全世界都不得安宁。只要有美军的轰炸就少不了F-16战斗机。在全世界的F-16服役历史中,至今没有一架在空战中被击落。而良好的出勤率使得F-16在海湾战争中获得了“役马”的称号。看来阿富汗又是它“大显身手”的地方。

M19榴弹发射器

大战前的沉寂6

大小只相当于一挺机枪,但火力却相当于一门小型火炮。还能找到比它更好的步兵武器吗?M19型榴弹发射器是海湾战争中最受欢迎的步兵支援武器之一。它能提供准确密集的持续火力,使用穿甲弹头时。可以用来摧毁轻型装甲车辆,甚至能有效摧毁低飞的直升飞机。对于严重依赖持续火力的美国陆军来说,在悍马吉普车上装一具射速高达300多发/分钟的M19榴弹发射器是必备的。

B-1B远程战略轰炸机

大战前的沉寂7

(Photo by U.S A.F)  

曾经被称为必不可少的冷战轰炸机,谁曾想到今年6月28日,五角大楼会突然决定让33架B-1B战略轰炸机退休?自从装备部队后,B-1B一直麻烦不断。海湾战争中,B-1B由于引擎出现问题,根本无法上天,只能让F-117出尽风头。加上昂贵的维护费用和频繁的故障,B-1B不得不在其服役生涯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呆在机库中,成为不折不扣的“机库女皇”。对于剩下的60架B-1B轰炸机来说,阿富汗实在是想去又无法去的地方。

战斧式巡航导弹

大战前的沉寂8

武器中的明星。只要美国对外动武就少不了它的事。有哪一种武器会像它一样在电视上有如此之高的上镜率?以至于问起巡航导弹是什么东西,“地球人都知道”。从技术和性能上来说,战斧巡航导弹不愧为美军武器库中的精品。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战斧取得了令人震惊的战果。然而这个单价100万美元的家伙在阿富汗有什么用?用美国人的话说“去打价值10美元一顶的帐篷吗?”

M1A2重型坦克

大战前的沉寂9

“陆地上的巨兽”。作为美国陆军信心的保障——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许多美国士兵认为,只有在M1A2重型坦克里才是安全的——M1A2似乎在每一场地面战中都不可或缺,但阿富汗除外。55吨的重量是致命的问题:即便成功的被运往阿富汗,谁能指望它在3000多米的高原上有所作为呢? 美军海湾战争b-1b军事空军武器美国军事轰炸机战斗机五角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