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震荡仍在继续
作者:娜斯(文 / 娜斯)
(Getty Imaginechina)
股市 经济
上周一(9月17日),焦点全在股市。
早上去华尔街,戒备森严,得出示证件方可进入,街头有领着警犬的大兵。美国的大脑在华盛顿,心脏则是纽约。纽约股票交易所离世贸中心不过几条街,华尔街地区的电讯遭破坏,整个金融界遭受人财两伤,纽约股市能否顺利恢复运作全球瞩目。
这一点你无法不佩服美国人的专业精神。电讯、水电公司日夜修复、测试,受灾公司有的到同业公司办公,有的租酒店办公。星期一一早,虽然心有余悸,但人人还得回来上班。纽约市长朱利阿尼、州长帕塔基、州议员舒默和希拉莉都到场鼓气,由一海军女兵唱《美丽的美利坚》,全体默哀两分钟,纽约市警、消防员、港务局代表摇铃,股市重新开市。不消说,道-琼斯和纳斯达克直线下跌,与事件最相关的航空股、保险股、旅游业股都是重灾区,其中航空股直跌40%;而保安业股票一支独秀,还有无线电讯业也不降略升。
华尔街对第一天复市的期待是正常运作不出问题就是胜利,至于股市狂泄是预料之中。但接下去的4天股市仍大幅滑落就让人越来越丧气了。保险业受灾是肯定的,但保险公司一般都有丰厚的储备金,还能应付。航空公司是那种一边靠借债一边靠卖票还债运作的业务,遇此情况马上面临倒闭危机,需要政府援助。几大航空公司总裁与交通部长会面,讨论飞行安全问题和政府救援数目。航空属交通,是政府不能不管的行业,在一些国家都是像地铁火车一样国营的。美国的航空公司都是私营,但政府在此事件之后相信会制定安全条例。美国飞机如此容易被劫,充分反映出安检之疏漏,有关报道说,机场安检员工资低,培训少,根本不认真。
华尔街最怕不确定性。本来经济面临衰退边缘,忽遭此重创,一时前途茫茫。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财务部长奥尼尔与国会开会讨论因应措施。格林斯潘认为政府是否要马上援助还待观察,“做得早不如做得好”。星期四布什发表国会讲演,目的是安定人心,少不了强硬词句,对股市还是毫无影响。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次不同,不知道跟谁打,也不知道怎么打,也不知道怎么结束;打也看不出前景,不打也不知怎么办;加上好多交易员参加葬礼,心情沮丧。所以到了星期五,股市已彻底半死不活,甚至有点听之任之了。市场上人人无精打采。
外国投资撤出,美国消费者信心低落,华尔街真正感到了事件后遗症,一片愁云惨淡。
市长 英雄
一夜之间,纽约市长朱利阿尼成为最受拥戴的人物,走到哪里都是如雷般掌声。布什的第一天10个小时不知去向,晚上才回白宫,媒体有所批评但碍着国难无法多说,只好更加赞扬朱利阿尼,因为那时纽约人好像不知道有总统只知道有市长。朱利阿尼事发就冲到第一线,先在世贸楼下设立指挥中心,又转移到两条街之外的一个楼里,世贸倒塌时从那里撤出,也是跟人群一样跑,换了好几个地方。
朱利阿尼既要调遣消防员和急救人员,又要安排警察去保护布鲁克林大桥等纽约其他重要建筑物,还得向五角大楼通电话要求军方派飞机来保护纽约。因为根本不知怎么回事,不知还会有多少袭击,跟副总统通电话一半还断了,又得上电视安抚民众,全国人就只看见一个朱利阿尼在那里指挥,搞不清国家领导干什么去了。
本来,“9·11”是市长初选日,朱利阿尼明年就卸任,已经是可有可无的感觉。媒体不过报道报道其癌症治疗恢复情况、离婚情况之类,现在则是一片赞扬之声。朱利阿尼确实表现出真正的领导能力,并且实话实说,没有政客那种耍官腔的毛病。他一会儿在救灾现场,一会儿在医院,一天上电视好几次答记者问,简直无所不在。事发48小时没怎么睡觉,而且说话得体,处理得当,既有尊严,有同情心,又非常坚定。9月16日星期日,他还参加了一场婚礼,为一个父亲去年去世,哥哥又在此次事件中死亡的女子做家长,将其交给新婚丈夫。
因为市长初选被改为9月25日,一个问题成为讨论焦点:市民希望朱利阿尼继任的呼声越来越高,走到哪里人们都在喊“再来四年,再来四年!”但他已任两期,按法律规定不能再连任,除非纽约州政府临时立法,但这基本是不可能的。很多市民说,他们想在选票上写朱利阿尼的名字,大部分人认为尽管是个难题,但不能因此影响民主程序,所以朱利阿尼连任市长的可能性不大,但被认为会在纽约重建中担当职务或其他更重要职务。
朱利阿尼坚持说真正值得赞扬的是纽约消防员、警察、紧急救护人员。的确,世贸遭袭,别人撤退,消防员向上走,伤亡惨重,最让纽约人感动。
世贸大厦中也有一些人是帮助陌生人或朋友而没有撤退出来。有一位叫艾德的男子为了帮一位坐轮椅的朋友,让其护士先走,自己留下来陪他,还给家人打了电话,说准备等救援人员,从此失去消息。有人把坐轮椅的人从80多层抬下来,有人为架伤员走得慢而没有出来,不比我们以前学习的英雄榜样逊色。
政府 媒体
大家都知道此届的布什政府正值鹰派掌权,并且是在选票具极大争议的情况下当选,恐怖分子这下反而是帮了他们的忙。布什从来是没有讲稿就语不成句,事发之后几次临时性讲话都令人尴尬难堪,惨不忍听。然而现在除了偶而一两声也没人批了,还一个劲地被鹰派人物捧着。民主党跟共和党不管有什么争议,在此时也保持团结一致。鲍威尔本是国防领导层中的温和派,现在除了强调一下谨慎行事也没什么话可说了。布什又设新职,任命宾州州长担任国内安全委员会主席,此公也是共和党保守派,对此一般时候肯定有争议,现在也没有反对声音(只在电视上看到哈佛大学一专门搞民权法的法学教授提出异议)。
恐怖分子做得太过极端,民众在愤怒之下拥护政府出兵,国际舆论虽然对战争表示保留但也没人会支持恐怖行为,所以布什政府更加有恃无恐。国内政策,比如移民、民权等等是否还会受到影响都是未知之数。但是已有各种声音在呼吁不能因反恐怖而使公民权益受到侵害。
媒体自9月17日起基本恢复正常节目,也开始讨论问题,但是批评声音微弱。媒体也争先恐后地爱国,最保守的Fox电视台还在画面一角夹插星条旗,引起同行争议。批评者认为,媒体应该中立,在屏幕画面加国旗表示过于与政府立场一致。
实际上,美国媒体在国际事务中又何时做到过完全中立?批评者就认为海湾战争便是美国媒体在国际事务中与政府一唱一和的开端,不像越战时媒体还能够更客观一些,因为那时反战的呼声比较高。
海湾战争中只有CNN一家电视台记者坚持没有撤离,报道了美军轰炸巴格达的实况,CNN也因此一举成为几大电视网的竞争对手。CNN的老板泰德·特纳是自由派,有人认为他是出于商业利益这么做,有人认为他也是挑战美国人不关心国际新闻之说。但不管怎样,美国电视对国际新闻的报道是既少又不全面,美国一般民众对国际事务知之甚少。现在大梦初醒,问“为什么阿拉伯人恨我们恨成这样?”
美国一般民众对国际事务知之甚少。现在大梦初醒,问“为什么阿拉伯人恨我们恨成这样?”
“别人原来是这么看我们的?”媒体对美国在苏阿战争中培训阿富汗人打苏联人——本·拉登就是这时登上历史舞台——结果现在反过来打美国人的事实都有所报道。但美国人对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经常搞得一团糟,要么是当权者不肯承认,要么是老百姓傻乎乎无知,要么是觉得好心不得好报,要么是批评但占少数,总之是一个美国致命的问题。
在不应因此迫害美国国内的穆斯林,不应对穆斯林国家一律敌视等问题上,一般来说意见非常一致。虽然目前美国已出现迫害阿拉伯和南亚长相人的几十起仇恨罪,但毕竟法律和舆论都不允许。但在美国如何反击的问题上,争论就难以调和。有极端分子恨不能马上去打的,有主张慎重但一定要狠狠制裁的,也有表示要从根上解决问题,怎么去化解仇恨的。
广场 民众
14街的联合广场自发地成为一个聚集场所。先是悼念中心,鲜花,蜡烛,失踪人士的照片(纽约的广场跟天安门之类的中国广场不是一个概念,面积要小得多的多,而且一半还是草地公园)。星期四布什国会讲演,并没有宣战,口气强硬,美国飞机也在这里往中东调遣,联合广场上人们在讨论、辩论,反战的声音开始出现。
对应主战的声音,这是一些反战标语:
“愤怒,是。报复,否”
“正义,而非战争。”
“仇恨是敌人,对话是自卫。”
“我们不需要更多的麻烦,我们需要爱来引导我们,令我们坚强。”
“我不再有你能爱,所以我学会爱世界。——选择和平。”
“爱你的穆斯林邻居。”
“让我们愈伤,而非憎恨。”
做到这些的领袖人物可能只有甘地、马丁·路德·金、曼德拉,而且他们所领导的运动最后也取得了胜利。马丁·路德·金说:“黑暗不能驱除黑暗,只有光明能做到。仇恨不能驱除仇恨,只有爱能做到。……仇恨制造仇恨,战争产生战争的反应链必须打破,否则我们会落入毁灭的深渊。”
有人弹琴,有人唱歌,有人做行为艺术,让大家往几块帆布上按手印。我在美国这么多年,第一次遇到了美国共产党,叫做革命共产党(Revolutinary Communist party),他们的传单谴责美国政府一系列战争中的罪行。
有点知道60年代的反战运动的感觉。可是能有那时那么大规模吗?基本上,民意调查显示,大部分人还是支持政府作出反击行动。
媒体有节目调查如果征兵,MTV的一代会怎么面对战争?从征兵站来看,事发之后要求参军的人数很少。参加二战的一代是经过大萧条的,现在的一代却是越战的后代,美国历史上最富裕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在大学校园里,很少有人说想过选择参军。也有一位说,他从来都坚定地认为反对任何战争,如果被征就逃到加拿大去,但这次不同了,这次征到他他不会反对。
这就是仇杀的结果:这边冒出了复仇者,但那边的逻辑岂不一样?
电视上明星义演募捐,正唱列侬的歌。10月12日,是《想象》发行30周年。
想象没有天堂/如果你试试那会很容易/下面也没有地狱/头顶仅仅是天空/想象所有的人/活在现在想象没有国家/不是很难的事/没有杀戮,不为什么去死/也没有宗教/想象所有人/活在和平中你会说我是个梦想者/但我不是惟一的一个/我希望有天你加入我/世界成为一个。
鲜花、眼泪。有悼念,也有呼声(Photo by Media Link) 阿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