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十年代:私家轿车:十年之痒
作者:李伟轿车,无论是“上海”还是“红旗”,都是首长们用的,在90年代以前是级别的象征;但随着90年代的到来,这个梦想被点燃了。
最早是公私之争,是“私人财产”和“国家利益”产生的“所有制”矛盾。1991年,一位京城名记,以自己省吃俭用的二万元稿费买了辆二手车,却受够了身边领导和同事的冷眼。公车私用是寻常小事,但自开私家车确有几分大逆不道。1990年和1991年正是公车购买最积极的年份,贫困县县长可以带一个车队出来感谢两万元的捐款。1993年,邻居嫁到温州的二女儿与女婿开回了辆纯白色的桑塔纳,曾引得左邻右舍的七大姑八大姨又爱又恨。当时桑塔纳已经开始走向民间。
“公私斗争”达成的妥协是在公家车基本普及之后,私家车也有了上路的理由。1993年中国的私家车数量为5万。车辆数目的增加,直接触发了另一个行业的兴盛——驾校。影视界虽然没拍出像样的公路片,却连续上映了好几部驾校的肥皂剧;在深圳等地近万元的驾照,有的是人要。
然后就是市场的竞争了。很多人拥有汽车的梦想要追溯到1995年的北京车展:通往“国展”的路上,汽车一辆接一辆,塞满大街小巷,自行车被挤上人行道,而原地不动的车辆排出的热气使原已灼热不堪的空气更加难以忍受。在展览大厅里,你需要挤开层层人群,才能坐到车上试试。人们排起长队,轮流与模特小姐合影。上海车展时,步出虹桥机场,“通用”及麾下品牌的彩旗在一整条街上飘扬,福特公司亦耗巨资立起一巨幅路牌广告。中国人对于开上私家车的欲望一下子被挑逗起来。
然而现实却依旧充满凉意,桑塔纳2000在1995年下线,这年上海的私车牌照费用高达15万元。在此前一年,上海的政策是,私车牌照无限量发放,但要竞价投标。1996年,北京也制定了相关政策,对最有可能成为私家车的小型车亮了红灯:三环路以内实行单双号行驶规定,受限的是排量为1.0升以下的轿车、吉普车和20座以下的旅行车。国内大公司们因此有条不紊地推出它们的中高档车:别克、奥迪A6、帕萨特B5、本田雅阁。1997年已成气候的桑塔纳曾率先在行业带动了一波降价行情,平均每种车型降幅在3~4万元。然而事后发现,私家车仍旧只是热在嘴上。在此后的三四年间,私车市场始终徘徊在50万辆左右。曾经流行这样的理论,人均收入500~2000美元是家庭轿车需要的旺盛时期,但那已是美国多年前的统计了,那时美元还很值钱。而这个数字在中国是多少,依旧是个谜。影响的参数很多,油费、税费、路费、车位、保险……还有WTO,谁不想用更少的钱买更好的车呢?于是有了1998年的汽车大走私,这一年走私轿车数量两倍于当年合法进口车总和。
等着价格战,等着费改税,等着WTO,等着10万元的小别克……一等就过了10年。在90年代,私家车和中国足球有几分相似之处,让人们不断幻想又屡屡失望。然而人们心理始终用这样一个常识作支撑:在国外买车犹如我们买彩电,最多几个月的工资,而我们为什么不行呢?买车就像最初买“大哥大”的人一样注定成为“被剥削者”吗?
其实现在选择买车不仅仅是一个消费,还要接受由自己来承担中国汽车启动的行业成本。汽车行业的畸形现象解决之后,也不是所有对此发怨言的人就成为车主了。每天在城里两点一线准时上下班的同志们要在房子、更大的房子和车子、更大的生活空间里考虑取舍,实际上很多人都知道坐出租比买车更划算。那些住着父母或者公家分配的小房间开“城市猎人”的年轻人值得钦佩,他们还有“挣脱”的勇气。
既要有房,还要有车(陶子 摄) 九十年代上海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