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十年代:信息装备:我们有很多电话!
作者:李伟(文 / 李伟 吴晓冬)
最有喜剧色彩的是我们怎么在短时间内买了那么多的手机,有那么多电话要打!
孙陶然请濮存昕拍他的商务通广告,在呼机-手机-商务通的路径下,讲述一个推销员成长为老板。孙陶然说:“我只是想讲这样一个故事,信息将成为我们最大的消费品,就像粮食一样。”事实上,孙陶然讲述的还不仅仅是一个信息工具商务通的故事,它是一个有模样的企业经理人应该使用PDA的故事,就像最初移动电话叫“大哥大”的缘由一样。
中国第一次大规模使用“移动通讯”是在1990年的亚运会,再早些就是1987年在广东建成的900M频段移动电话系统,那时全国只有3200个用户。在90年代的前五六年里,移动电话还掌握在企业老板和政府官员手中,是一种决策权与地位的象征。1995年北京的固定电话的装机费用是5000元,刚刚走入家庭。到了1999年底,中国已经建成了世界第二大有线电话网(1.3亿户)和移动通信网(7370万户),以及最大的无线寻呼网(8000万户)。GDP人均800美元的国家,享受着3000美元的电信消费。
推开1996年北京任何一家证券交易所的门,就会看到:电子大屏幕上红红绿绿闪动不已,屏下则是黑压压的股民,站在前排的离大盘只有一尺之遥,挤得人只有侧着身子才能钻过去,站在后排的需要踮了脚尖才能看屏幕下方的数据。大厅里的散户们通常只做两件事,要么在那儿看,要么下棋、打牌、聊天,他们很少在厅内走动,因为视野内不能没有大盘上滚动的数字。跟钱有关的信息对时效要求很严,那怕是比别人早知道几秒钟的行情股民们也落得心安。被股民称为“蓝宝书”的《证券市场周刊》的主要广告就是各种各样的行情接收和分析系统,钱龙、LOOK、海融等。
1990年,成峰上中学时有了第一件“手持设备”——电子表;8年后,大三时他买了第二样信息产品——寻呼机;2个月后他在雅虎上申请了一个免费信箱;10个月后,他上大四,为了找工作买了一部手机;5个月后他上班了,在电脑上第一个下载的就是OICQ;1个月后他有了个PDA,可以记名片;又1个月后,他又有了一个无线互联可以看股票的掌机。
而支持这种信息装备的成长速度却是让成峰忍气吞声的过程:装电话和买一条裤子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等半年?从1997年开始,每年的人大政协会议时开始出现质疑中国电信收费的提案,主要集中在:电话初装费过高;月租费各有各的标准,计次模糊;按分钟计费;手机双向收费;互联网接入昂贵,1997年一张世纪互联上网卡每小时的费用是20余元。每年对于中国电信服务质量的投诉,高居消协统计的前五名。到1999年政府终于明确中国电信的改组方案——以竞争取代管制,邮电分家,随后中国电信被分拆。竞争的推动下,出现了不同时段不同收费的形式。1999年互联网接入价格开始大幅回落。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移动被骂得最多,但是也在传统国家垄断行业中脱颖而出,有了最多的市场性格,在全球新兴公司的排名中始终名列前茅。
可是说实话,买了第一个手机之后的心理很复杂,最早花4万元买大哥大的款哥应该是最失落的,直线下跌的手机价格让人高兴又若有所失。信息消费的普及被称作庶民的胜利,是庶民与垄断权利斗争的结果,类似于终于吃着了那颗葡萄,但还是有点酸。
消费电子:英特尔、索尼还是海尔
(本刊资料)
1990年代,很少有人会觉得电视或者照相机这样的耐用消费品会和电脑那玩意儿有什么关系。消费者能够数出15个以上的彩电品牌,但英特尔是什么东西,大部分人会摇摇头告诉你:没听说过。“家电”是一个通俗概念,但“消费类电子产品”是什么呢?
25年以前,现代消费类电子产品产业随着录像机的兴起而显露雏形,这些产品在中国家庭进行第一轮普及的时候,消费者除了接受现成的产品体系之外,没有别的选择。当时,买相机可能会考虑海鸥或者奥林巴斯,随身听当然是索尼或者假冒索尼,摄像机是松下,游戏机是任天堂或者黑金刚。现在,你的数码相机很有可能来自惠普,MP3播放器来自英特尔,至于游戏机,虽然很贵,但它很可能来自微软。涉足消费者电子产品的IT厂商数不胜数:戴尔、康柏、3Com、英特尔。他们生产MP3播放器、数码相机、网络收音机、甚至还有儿童用的数码望远镜。
今天,人们甚至知道英特尔的总裁说过这样的话:“要顺利到达未来,必须越过数字化这一关,数字化意味着音乐,意味着图像,意味着丰富的动画,意味着高度互动、高速带宽——所有这些都需要强劲的处理器来实现。”
有140多家中国厂商参加了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为期4天的2001消费电子产品大展,看看这些在国内迅速膨胀起来的企业带来了什么产品:彩电、影碟机、电视墙、家庭影院、组合音响和无线通讯设备。
与此相对,英特尔、微软和美国在线同时出现在这个大展上。英特尔公司向大约10万名参观者推出了新型便携式数字音乐播放器、儿童计算机玩具以及无线键盘和无线鼠标器等家用计算机附件。微软公司除了业界闻名已久的Xbox之外,展示了名为“终极电视”的系列产品,为家用的普通电视机增加收发电子邮件和浏览互联网等个人计算机功能。而美国在线公司带来了名为“AOL移动通信器”的信置,这是一个带有健盘的寻呼机,使数以千万计的“美国在线”用户能够通过它使用该网络提供的电子邮件和“聊天室”服务。
反对入侵的声音来自松下公司,该公司表示,它将通过高容量、体积小的便携式存储卡,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起来,并将众多娱乐功能集成于单一的产品中。松下相信在未来家用电器数据处理速度足够快,存储容量足够大之后,家庭将摆脱目前作为小型中央服务器使用的电脑的束缚。
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面,那些IT巨鳄则认为如果他们把产品做得足够实用或者个性化以后,传统的消费电子厂商就会被排挤出主流的地位。看起来,消费者的选择对IT厂商更加有利,他们喜欢把那些数字产品当成个人电脑外设,这种心态不仅改变了人们使用这些产品的方法,同时也影响着他们的购买习惯。比如,人们一般都不会把网络收音机看成是另外一种收音机而已。他们更倾向于将它看成是成熟的计算机或网络产品。因此,在购买网络收音机时,他们往往更相信3Com,而不是爱华。同样的,许多索尼爱好者在购买MP3播放器时如果再选择索尼会觉得非常失望。因为索尼同时也是一个音乐出版商。为了防止盗版,它的MP3播放器上设置了一套复杂的软件,这使得索尼MP3很不好用。
中国人的数码电子应用兴盛于网络时代的到来,新一代网络青年和网络儿童对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接受基本上跟世界同步。与西方IT厂商泾渭分明的定位不一样,中国的IT企业,例如联想公司很早就把电脑定位为消费品而不是工具;中国的家电厂商同样把电脑当作电视一样开始了典型的中国式市场掠夺。事实上中国的IT厂商和传统家电厂商正在打一场不知道结果的恶战,交战的地点就是消费类电子产品。
网络普及繁荣了数码电子消费(wang hao/imaginechina) 电脑英特尔消费类电子产品索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