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经济观察:情绪和心理会影响经济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胡泳)
9月11日被称为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一连串的恐怖事件给美国乃至世界带来的影响也许目前还难以一一看清。但有一点大约可以肯定,本来就濒于衰退边缘的美国经济,在此事件之后必然继续下滑。这倒不是由于短期的股价下跌、油价上涨等等变故,而主要是心理上的影响:如果恐怖事件造成人们长期的恐惧心理,对经济的打击也许将是致命的。
在经济发展中心理因素到底有多重要?经济学通常被认为只与数据和数字相关,但按照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希勒(Robert J. Schiller)的说法,它也同情绪和心理相关。在为他带来卓著声名的《非理性繁荣》一书中,他用了一篇的篇幅来介绍人的心理因素对股市的影响。实际上,过去10年里,希勒一直是“行为经济学”(behavioral economics)的前沿人物之一。《非理性繁荣》也许是希勒对何谓行为经济学的最清晰的解释。
希勒说,推动90年代后半期股市发生惊人攀升的东西,同收益或股利的增长根本无关。相反,它是人类心理的某种映射——社会上出现了一种集体信念,相信新经济摆脱了地心引力的影响,相信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这种刺激了股市繁荣的人类心理可以迸发出同样的力量将经济驱赶进万丈深渊,而完全无视各种经济数据。
在希勒的眼里,有一种叫做“时代精神”的东西,它能在市场上掀起狂澜。经济学家尽可以有力论述为什么股票市场被高估了,人们会颔首同意,并且从内心深处感到这样的分析是正确的,但没有人会就此改变自己的行为。从众行为的力量会驱赶人们继续做他们过去在做的事情。如果这种基本力量是乐观或贪婪,市场就会持续繁荣。如果这种基本力量是悲观或恐惧,不管收益或股利有多大的增长都对保持繁荣无能为力。这是新经济演变的最重要的一条教训。
希勒总结的第二条教训矛头直指有效市场理论。该理论认定,所有的财务价格在所有的时候都会精确地反映所有的公开信息。换言之,考虑到已知的信息,财务资产在所有时候都有正确的定价。有时价格会“显得”过高或过低,但根据有效市场理论的说法,那只是一种假象。
有效市场理论是经济学的一块基石,但希勒说,他一向对此有所怀疑。他进行了一项统计学测试,比较股价与股利的波动。结果他发现,股价的波动远远不能由股利的波动说明。如果你想寻找对希勒说法的证明,2000年4月14日纳斯达克股市的暴跌是一个绝佳的例子。在那一天,没有什么新信息突然出现导致股市一泻千里。它只不过是纳税日的前一天。为了避税有人开始抛售股票,很快就演变成了狂逃,“时代精神”一夜转向,为时未久,雅虎和太阳微系统这样的公司的市值就跌去了一半。市场上并未见到新的关键性的经济数据,发生了改变的是理解网络公司的语境。当语境变化的时候,心理也就变了,当心理变化的时候——当然,后面的故事你现在已经知道了。
顺理成章,希勒将第三条教训归纳为,经济学必须更加出色地做好阐释经济行为的工作。不能单纯依赖于统计数据,那样会过于狭隘。有关股市——或任何历史事件——的最大难题在于,分辨哪些因素在其中发挥了作用,作用各自有多大。“为什么会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罗马帝国灭亡的原因何在?历史对此有非常复杂的答案,即一连串因素的共同作用。”希勒说,“我相信人类历史的进程是这样的:每一桩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因为有许多因素在往一个方向倾斜。我对经济学的批评之一是,经济学家过度追求逻辑精确,以致他们感到自己无法同时处理多个不同因素,只好集中精力于一个因素。这样他们就失去了活力,因为实际发生的事件总是被许多因素所驱动的。”
如此说来,倒也不必对纽约空前的恐怖事件过分担心。因为它也只是影响世界经济的一个因素。在观察经济走向的时候,我们不妨再多注意一下其他各种复杂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