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情波莱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林逸聪)

色情波莱罗0

法国指挥家明希1959年指挥波士顿交响乐团版,从头到尾是一种欲望的紧张,录音效果称得上令你震撼 

色情波莱罗1 瑞士指挥家迪图瓦1981年指挥蒙特利尔交响乐团版,这是一个强调管弦乐队色彩的版本  

色情波莱罗2

法国指挥家马蒂农1974年指挥巴黎管弦乐团版,这是真正充满法国情调的演奏,其中那种居高临下的慵懒表现得特别充分  

波莱罗是一种西班牙舞蹈,它后来成为拉威尔舞剧的标题。拉威尔的这首舞剧音乐应当时著名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所邀,这位舞蹈家当时看中的是西班牙作曲家阿尔贝尼斯的《伊贝利亚》,请拉威尔配器。拉威尔是阿尔贝尼斯的崇拜者。因为《伊贝利亚》的版权已经出让,拉威尔用他偶然在钢琴上得到的这个来自西班牙风格的旋律作成了这首舞蹈配乐。也许它一开始就有色情的成分。拉威尔称这次创作是“一个玩笑”。而伊达·鲁宾斯坦的舞蹈本身就是一个酒店里的舞女从一个人独舞到越来越引人关注的过程。

拉威尔身上很少法国血统,他父亲是瑞士人,母亲是巴斯克人。作为法国印象派的两个代表人物,他与德彪西实在有很多本质上的区别。他被称为现代配器大师,但作品中本质上渗透了古典的感伤。相比德彪西更注意观念、色彩与意象,他更注意音乐技术本身的表现能力,这也是他越来越受关注的原因。有音乐评论家认为,他的音乐就像一部精确的机器,一个直径为百分之一毫米的齿轮,一只不差毫秒的瑞士钟表。

拉威尔的作品基本都是以舞蹈的节奏(更多是西班牙的)表现舞蹈的氛围,而这种氛围又比德彪西更多法国味道,更接近福雷。这首《波莱罗》实际就是用14~15分钟表现一个管弦乐队逐步发展的渐强。英国作曲家布里顿有一部《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用各种乐器的表现力讲述管弦乐队的各部分组成。在体现各种乐器的性格方面,我倾向把这首曲子看作对乐队结构的更权威介绍。随着一件件乐器的性格加入,织体变得越来越绵密、丰富与丰满,而那种纯粹古典音乐的典雅感觉也越来越浓。两者比较,你能看出差距有多大。

拉威尔的这个舞蹈节奏多少有一些贵夫人的慵懒气质。这种从容的慵懒有迷人气息。而在旋律与它背后的节奏伴奏之间,我总觉得体现了两种互为扭动的力。旋律部分各种管乐器的不同交替,有那种牵着你不断探向幽深的感觉,而节奏总体现着一种摆动。如果慵懒、探向幽深与摆动集中在一起,活脱脱就是一种欲望的鼓荡。我曾经在80年代看过一部描写婚外情的法国电影,片名记不得了。片中男一号老觉得与妻子没有激情,从开始用单筒望远镜偷窥发展到与一个被偷窥对象上床。那场床上戏充满搞笑:男一号要求助氛围,先要在老式唱机上放上唱片,音乐就是《波莱罗》。随着那个旋律的扬起,两人的肢体开始摆动,节奏非常默契。在进行中,音乐突然中断,两人的运动马上冷冻。男一号捡起床下的皮鞋扔过去,卡住的唱机转起来,在音乐声中交会重新开始。《波莱罗》一个16小节的旋律,主题与应答各重复8次。在这样一部搞笑电影中,它是一种当然的欲望单调上扬。在一种单调中使你又会有一种着迷的期待,在期待中,能感觉每一种重复中音乐本身在不断变化。这就是拉威尔技术的魅力:每一个细部都是那样的充满色彩层次。

拉威尔死于1937年,他在法国蒙特夫特拉莫瑞的别墅至今保留着他离开时的原貌:古雅的希腊地毯上摆着路易十五时代的椅子,夜莺式样的钟放在法国五人执政内阁时期的桌子上,而埃拉尔钢琴盖上又放着各种各样的小玩意。凡是高贵的参观者都会为这样的摆放感到心疼,但拉威尔却认为,假古玩比真货更有意思。拉威尔的音乐中成功嫁接了古典技巧、现代意识与法国高贵精神,使它们成为和谐的完美。他认为,巴洛克与洛可可,这两个术语可以置换,一切都只是素材,关键是灵感对它们的转换。这也是这首作品使“两个大陆”的人都大吃一惊的原因:有人惊呼“妙极了”,有人惊呼“简直疯了”,但没有人会对它无动于衷、不受感染。

色情波莱罗3

卡拉扬1985年指挥柏林爱乐乐团的金版,卡拉扬调度的柏林爱乐把极弱到极强做得好极了,各部分层次非常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