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文学之旅”与“十个人物”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艾丁宝)

前两天,中央电视台放一个电视系列片,讲的是一些文学经典,但丁《神曲》那一集,是两个男人扮成但丁和维吉尔的样子,在山坡上转来转去,由此就重现了他们经历地狱、炼狱的过程,当然这里要运用大量的插图,但也有表演,比如说到但丁脑门上有7个“P”,每经一层炼狱就少个“P”,演员脑门上就有油彩变幻的过程。富有想象力的人可以把《神曲》拍成个恐怖片,但丁的游历和在好莱坞乐园里的遭遇没什么不同,猛的有个六角蛇钻出来等等等等。

这套电视片的作用是让人熟悉以往的名著,如今没有谁有兴致去读《神曲》。然而,谁也不能否定文学依旧有魅力。

我们也许没有耐心也没必要去看海明威600页或800页的传记,但100多页、里面包括100多张照片的册子还是有吸引力。百家出版社引进的“百家文学之旅”就是一套这样的书,现在出了第一辑的4本——乔伊斯、莎士比亚、王尔德和海明威。文字作者都是专家,像《海明威》是英国批评家安东尼·伯吉斯写的,《王尔德》是王尔德的小儿子写的。

书中图片都挺有意思,比如王尔德剧作上演时的海报,他的《沙乐美》的插图,王尔德的伤口向来吸引插图作者,其中以《莎乐美》为最甚,野兽派画家安德鲁·德瑞就给《莎乐美》画过插图。海明威的那一本里则有电影剧照,《乞力马扎罗山的雪》和《战地钟声》都有好莱坞大明星加盟。

但更重要的是文字与图片的搭配能产生一种新的叙述角度,给读者新感受。比如《乔伊斯》一书的开头就写1895年6月初的一天,13岁的乔伊斯和他弟弟逃学,“他们打算步行前往鸽舍,那是都柏林湾靠近利非河河口一处防波堤上的水力发电站所在”。这段经历后来成了乔伊斯小说《偶遇》,配合这段叙述的是都柏林湾、鸽舍、利非河、河上的运酒船等一组照片。

“百家文学之旅”的第二辑打算出奥斯汀、勃朗特姐妹、伍尔芙和叶芝。这套书不知打算出几辑,但从目前这8本看,英国人占的比例不小。外研社去年曾出过一套丛书叫作“世界人物画传”,就10本,讲10个人——达尔文、爱因斯坦、霍金、萨特、拉康、凯恩斯、毕加索、乔伊斯、尼采和曼德拉,这套书以画为主,是小人书的样式,英汉对照。侧重点因人物而异,像《曼德拉》,主要是讲他的奋斗故事,而《尼采》那一本更像“图说的尼采语录”,让人联想到蔡志忠的漫画,人物形象略显单调。

“世界人物画传”的“出版说明”说——当今世界电视、电影作为传媒统治性的繁荣可能宣告了读图时代的来临和注意力经济的盛行。然而,编者依旧希望这套书里浅显易懂的地道英语能提高读者阅读英语的兴趣。事实上,这些夹杂着图片的书可能会培养我们的另一种阅读习惯——对简洁的、准确的文字的偏好,对文字中承载的信息量需求增大。读图时代的来临未必就终止文字的生命力,它只不过率先否定了那些絮絮叨叨的文字——在图片匮乏的时期,这些文字自我感觉良好,不知节制,扭捏作态。

然而,这是不是一种“反智倾向”——我们只读插图本的“尼采语录”而不去念他的哲学,只看乔伊斯的“画传”而将他的小说束之高阁?在很多时,这些人写过什么已不再重要,倒是这个人因为某种传奇而变得可爱——不是研究英国文学的人何必去读王尔德的戏剧呢?那些东西未必就比现在电视里的情景喜剧出色。

“海明威的曲调对世界文字是个全新且原创的贡献……而海明威的勇气教条、海明威式的英雄和他面对难关的坚毅态度,都发挥了超越文学之外的影响力。”“在投入文学之前,要先投入人生。”

“百家文学之旅”与“十个人物”0

乔伊斯

百家文学之旅1

百家出版社

2001年6月第一版

“百家文学之旅”与“十个人物”1

王尔德

百家文学之旅3

百家出版社

2001年6月第一版

“百家文学之旅”与“十个人物”2

曼德拉

世界人物画传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年1月第一版

“百家文学之旅”与“十个人物”3

尼采

世界人物画传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年1月第一版

上一篇: 思想工作:戴套
下一篇: 生活圆桌(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