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道:开放式基金:风险开局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陆新之 侯捷宁)
不去证券部都可以买卖
“在国内,我不会买股票,因为没有时间。但是我可能会去买开放式基金。”由加拿大回北京长驻的一家企业顾问公司的鲁先生这么告诉记者。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终于千呼万唤始出来,铁定在9月发行,发行规模是50亿元。届时,在北京、上海、深圳、天津、重庆、沈阳、武汉、西安、青岛、郑州、广州、南京、杭州等13个中心大城市的交通银行营业网点都可以直接认购或预约申购。
鲁先生对于基金投资的美好记忆来自于高回报的共同基金。这是美国人投资股票、债券及其他有价证券的首选渠道。1980年时,还只有6%的美国家庭拥有共同基金,到了1999年底,这一比例上升到了37%。与此同时,美国共同基金也由1980年的564家增长至1999年的7791家。而在这些共同基金里面的分布也很明显,1996年,美国开放式基金为35392亿美元,封闭式基金资产仅为1285亿美元。两者比例超过27.5比1。也就是说,美国开放式基金占基金总资产的份额高达95%。
“我在很多城市呆过,但不可能一一去研究当地的股市,所以我和我的很多同事一样,闲钱都是买开放式基金,因为进出方便,而且很清楚这些基金的投资取向。”曾经投资过大名鼎鼎的老虎基金的鲁先生还在劝中国的朋友投资也应该考虑开放式基金,“我听说这次中国的开放式基金是通过银行购买和赎回,这样就很方便,因为我每个月都要去几次银行,这样的话可以顺道买卖。他们都觉得这起码是个机会,总比一直存在银行拿那点利率不断下降又要征税的利息强。”
调查数据也支持这个结论。据建设银行对12个城市的调查,47%的机构和56%的个人打算用银行存款购买。据华安对全国13个城市的2万名银行储户调查显示,有5年以上股龄的投资者中64%愿意购买开放式基金。
“事实上,这次开放基金的发行选择在银行,还是很有实际意义的,这样才真正可以调动平时不去股市的那些资金,真正替股市做到开源作用。”南方证券的李保西是出于实际角度考虑,“我太太最反对家里人去买卖股票,买房子保值还差不多。国债和存款利息差不多,而且买的时候人挤人排长龙。金银首饰这十几年都没有什么上涨价格,换外币又怕麻烦。所以思前想后,还是开放式基金有点希望。”
8月在北京举行的“2001中国基金市场系列国际研讨会”上,专家们预测,中国基金的增长空间大约在5000亿元至9000亿元之间。他们的理由是虽然股市投资人数在不断增长,但到2000年,有80%的股民不去营业部,已成为非专职股民。目前,中国基金业急需满足这部分投资者的需求。难怪获得第一家开放式基金管理权的华安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韩方河接受采访的时候显得踌躇满志:“在未来的3~5年内,基金业的发展势不可挡。”
专家理财水平还待提高
华安的同行们也都看中了这块大蛋糕。近期多家基金公司正加紧筹备开放式基金的推出,大部分以当前管理层最为青睐的成长型开放式基金为主,其中也包括一些稳健型基金品种。据悉,富国基金管理的开放式基金暂定为“富国平衡型基金”,规模约50亿份基金单位。鹏华基金管理的开放式基金名称及模式有两套方案待定,一是定名为“普天全指数基金”,规模为100亿份;另一方案是定名为“普天平衡型投资基金”,规模为50亿份。国泰基金管理的开放式基金则拟定为“国泰稳健成长型基金”,预期规模50亿份基金单位。华夏基金管理的则名为“华夏成长基金”。但是,所有跃跃欲试的开放式基金似乎都面临着和华安一样的顾虑,就是开放式基金能不能赚钱?
在股市浮沉多年的上海个人大户杨某就很坦白:“我留意这个开放式基金好久了,但我看来看去还是不会去买。虽说是专家理财,然而像目前的封闭式基金景宏、景福等不是照样因为重仓持有银广厦而大亏?他们的投资有时不见得更高明。”
去年的基金黑幕报告确实使行业形象受损,而今年7月公布中期报告时,大部分基金的净值比起年初的数字都有下降。为了是否亏损的表达字眼,一些基金公司工作人员还和专门的证券媒体打起了笔仗,引来市场上的一遍嘘声。“封闭式基金经过3年的市场风雨,从业绩辉煌到净值跌破面值的,加上选股偏向的高成长概念、蓝筹概念、绩优概念都纷纷被戳穿证伪,其过程正好说明了旧有做庄式思路及运作方法已经行不通了。目前还是由这些基金管理公司来操作开放式基金,投资者有怀疑是很正常的。”一位在第一批基金之一的基金开元里做过基金经理的汪先生也苦恼于行业的整体专业形象缺乏说服力。
全球赫赫有名的老虎基金的迅速解体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老虎基金全盛时期的规模高达230亿美元,1999年,老虎基金如此庞大的资产总量平均回报率高达30%。曾经经历过找老虎基金赎回遇阻的鲁先生说起那只庞然大物的溃散无限唏嘘:“千不该万不该的是,基金管理人想出了个最笨的办法,修改规定,将允许投资者每季赎回改为每半年才能提出赎回要求。结果自然是适得其反,因为开放式基金不能够随时赎回的话,就等于失去了根本的生命力。”他提醒中国这一行的专家,要搞开放式基金,一定要有面对大量赎回的勇气和应变能力,“因为资本市场讲的是信心”。
国泰君安的王南最担心的是“中国证券市场目前尚无对冲工具,开放式基金如何回避系统的风险?一旦开放式基金经历诸如近期市场深度调整行情所产生的波动,基金所面临将是由波动所带来的重大打击。”怎么能够保证开放式基金在跌市里面赚钱?
华安的答案简单明了:“我们从未承诺过回报,也是不可能承诺的。”华安一方面强调他们管理的四只基金最高市值曾达到过90多亿元人民币,单只基金的市值也超过了40亿元的以往成绩,同时也保持低调。“我们基金的运作目标是跑赢沪深指数,为投资者赢得合理的回报,不会在不考虑市场状况的情况下,就确定一个收益率。”
或许值得庆幸的是,全景网络做的一份调查对于开放式基金的探索者来说是个好消息。今年6月份之前,在中国银行深圳分行的调查中,几乎所有投资者都希望开放式基金的年收益率至少在10%以上,超过一半的被访者甚至认为年收益率应该超过20%。但在过去两三个月中,深沪股市走势向下,最新的调查结果是,投资者纷纷调低对开放式基金赢利能力的预期,只有不到1/4的被访者希望开放式基金取得10%以上的年收益率,75%的投资者认为开放式基金只要能够跑赢大市就行了。
对于众多欲一尝开放式基金甜头的公众,兴业证券的葛红星有这样的建议:“由于开放式基金申购、赎回的手续费较高,且随着基金规模和投资年限的增加,投资开放式基金的总费用率会相应下降。因此,开放式基金更适合于长期投资,如果持有3年、10年,平均投资成本将远低于频繁进出市场的投机成本。”而且,几乎所有的基金从业人员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都强调,“不能把开放式基金当作股票来炒。以往的教训太深刻。” 基金风险开放式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