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投资物语:坚硬的美元
作者:邢海洋(文 / 邢海洋)
美国人财大气粗,由以近来为甚。一方面经济低迷,衰退之声不绝于耳,另一方面却是历史上最健康的消费状况。消费者买房置地添跑车,颇有股票市场不生钱,不如先花个痛快的豪迈气概。当然,也有迹象表明他们主要把钱花在耐用消费品上,而旅行服务之类的消费就精打细算了。
这样的消费习性其实不难解释,很多事业失利的人都是靠购物和家务劳动缓解失意情绪的。另外一个关键因素则是,美国人现在的确腰缠万贯,美元对外国货币比价也空前高涨,这时候花美元是很合算的。自1995年至今,美元一直处于升势,其间经历了先急升后缓升的过程。以1995年为基数,美元对它所有的贸易伙伴的货币比值已经上升了45%。用形象的购买力平价来描述,同样的一篮子商品和服务,美国人只要用相邻的加拿大和墨西哥的3/4和2/3。这就是美国人依仗强势美元获得的免费大餐。
西方七国,除了日本,全受到币值低估之苦。澳大利亚是西方经济最不发达的国家,美元相对于澳大利亚元足超值50%。其次是意大利、加拿大、法国和德国,货币均不同程度地受到低估。英国的经济状况与美国相似,但美元仍比英镑含金量高出4%。日本是异数,日元比美元还要高估近20%。
购买力平价并不是汇率的惟一决定因素,其他的因素还包括通货膨胀、利率、经济增长前景和贸易对货币的需求等。这种解释下,又是一个迷局,除了日本,美国的通胀率比其他国家都要高,连续降息后,美元利率也毫无吸引力了。美国的贸易赤字状况从来没有彻底改善过,最近两年来一直维持在每月300亿美元左右。为了购买进口货物,实际上美国人是要不停地出售美元,进而形成卖压的。剩下来,惟一支持美元坚挺的,似乎只有外国投资者的信心了。
说到信心,也有难以解释的地方。90年代初,股票市场就开始上升,美元那时还在贬值,币值上升还只是1996年以后的事。两个市场分道扬镳更是去年股市低迷后的一大奇观,自从去年4月纳斯达克转向以来,美元已经升值了9%。这里又有一个无可奈何的事实,尽管股灾肇始自美国,但它却把西方国家全拖进去,没有一个资本市场前景看好,投资者只好把美元当成了避风港。统计数据显示,来自外国的资本源源不断,从没有被高科技的一波波跳水吓退。2000年,外国资本购买美国股票的市值达到1750亿美元,一下子增长了63%。这个数据里还包含着美国股票大贬值的成份。2000年,海外购买的公司债额也有1820亿美元,上升了14%。联邦债券和政府管辖企业的债券最受海外机构青睐,一年增长66%。三项相加,2000年外资流入5100亿美元,足以抵消369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资金的源头可以追寻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但最大的源头是日本和英国。
自1976年,美国从来没有走出过贸易赤字的泥潭,但美元大规模升值却时有发生,全世界人民一往无前地爱美元。究其原因,恐怕和美国人刻意维持的经济形象有关。即使去年那样险恶的经济环境,美元还是显示出魅力,扣除通胀后3月期美国国库券的实际利率是3.1%,而欧洲和日本相应的债券利率分别是2.4%和1.3%。股票市场上虽然有纳斯达克那样的败笔,但整体市场仍强于欧洲和日本,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了10%,而日本和欧洲的代表性指数分别下跌了30%和17%。
一年前,美元的繁荣还建立在全世界的共同繁荣之上,现在则是建立在共同痛苦之上。因为有持续的资本流入,美国公司最可能渡过难关,而其他国家的公司则是雪上加霜。海外投资者手中持有大约7%的美国股票资产,部分地造成了华尔街的繁荣、也延缓其凋零。如果美国公司在强大资金支持下最先复苏,这样的马太效应还将持续下去到永远。问题就在于,由进出口、利率和GDP增长等构成的微弱平衡是否被打破。直到现在,美国人还是很自信,GDP增速放缓、利率降低算什么,只要没有替代品,还不是得拿美元压箱底!这就是有需求,少供给的价值规律。
美国政府不希望有一个能和它抗衡的国家出现,这是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