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经济观察:网易的危险游戏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网易的危险游戏)
中国的三大门户之一网易遭遇纳斯达克停牌威胁,主因是财务报告迟迟不公布,以及重要财务数据透明度不高。具体事件则表现为,为了追求业绩公布时的“好看”,虚报100万美元的广告合同。
事态有点严重,对网易和丁磊的批评于是纷至沓来。我特别注意到丁磊“同一战壕的战友”张朝阳对此的评论:“从大局讲,投资者会觉得中国的互联网业在经营方面,以及在遵守国际规则方面存在问题。”“这个事件本身其实也告诉国内的创业者,或者是准备走向国际市场的公司,要特别注意的是,公司的成功不只是依赖于市场、客户方面的业绩,还要注意审计透明度、成本控制等其他因素。”
张朝阳也许忘记了,他也制造过一个“100万美元”事件。1999年初,搜狐曾经广为散播过一个消息:“搜狐1998年总收入为100万美元,80万美元是网络广告收入,20万美元是网页制作等相关收入。”100万美元在当时远远地将网易、新浪等抛在了后面。这个数字在业内颇为令人艳羡,也“凸现”出张朝阳的经营能力。而到2000年搜狐上市时,其纳斯达克招股书上写得清清楚楚:搜狐1998年收入为47.2万美元。那么,其余50余万的收入难道人间蒸发了?
两个数字中,必有一个不实,而我们基本可以断定,搜狐向纳斯达克提交的数字才是准确的。原因很简单,从张朝阳此次发表的关于网易事件的谈话中就可以发现:“经历了上市这个成人礼后,绝对不能再拿原先的一套手法对待投资人。一旦出现欺诈投资人的情况,必定要受到严厉惩罚。”他称,搜狐在上市以后的一年里,非常重视董事会的管理和相关制度、规则及工作程序。上市公司成了“阳光下”的公司,就这一点看,张朝阳在进步,丁磊则“掉队”得厉害。
在国内的互联网公司中,谎报合同数额、虚增收入和利润的情况其实比较普遍。但公平地说,不应妄自菲薄地将此视作“中国病”,因为国外的许多网络公司为了虚增收入,也曾采取过许多混水摸鱼的会计手法。资本市场要求网络公司显现一种“冲劲”:无论是收入额、眼球吸引力还是市场上的动静都要保证越来越大。在资本的压力之下,所有置身网络的人都会玩这样的“冲劲”游戏。但在内心深处,玩游戏的人知道,它是一场骗局。贪婪和恐惧的胡萝卜加大棒把这个气球越吹越大,最后造就了一种非常奇怪的市场心理。
例如,在网络业风光无限的时候,人们寻找风险投资时首先谈的是退出策略。不是风险投资商的退出策略,而是他们自己的退出策略。他们时刻想的是,自己怎样才能套现?这就暴露出一个微妙的问题;企业的创业者们不把自己当作正在运营的公司的领导人,而把自己看作投资人。换句话说,繁荣的高科技牛市吸引了一大批纯以金钱为激励动力的人。
当然我们也不应以一种高人一等的道德姿态来评述网络公司,因为我们可以断言,每一代人都会夸口,“我们当年工作的时候可是满怀理想”,言下之意是下一代的价值观有问题。不过必须承认,风气还是有所不同了,用一位27岁的网络公司CEO的话说:“过去人们开公司,想的是改变世界,现在则是改变自己的支票簿。”
这种情况并不就构成道德过失,但它的确构建了一种框架,在其中,模糊的道德行为显得正常了。因为“冲劲”是第一位的,企业家开始做一切能使“冲劲”得到保持的事情。他们在这样做的时候,也寻找一些高尚的借口:“我在为股东创造了不起的价值,我在为员工挣得更多的收入。”他们用这些东西麻痹自己,想忘记自己正走在危险的边缘。许多公司在收入报表上学会了玩聪明的花样,比如将未来可能的收益算在今天,或是搞“完全对冲”,两家公司互相购买对方的技术平台或广告位而实现收入,要么就是网站购买某公司的产品,同时该公司向这个网站投入相等金额的广告。
关键在于,互联网经济具有循环和自我实现的特征——例如,一只热门股票引发更多的客户购买公司的产品,客户的增多又促使更多的人购买公司的股票——这使得上述把戏带有一种有害的逻辑:假使你能够骗取更多的人相信,你比实际上做的更成功,也许你真的就会变得成功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