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居所的生物链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吴晓东)

第一居所的生物链0

张斌

第一次见亚运新新家园的张斌是北京一个炎热的下午,张斌指着窗外的柿树问:“听见蝉叫了吗?”

这种与自然共生的话题是张斌愿意谈论的,他说:“亚运新新家园这里有这么多的树和水景,将来,这里不但会有很多水面,居住在这儿的人们或许还会找到儿时钓鱼的记忆。做园林设计的时候,除了树种搭配以外,专家建议我们不要全部都搞成人工种植的草坪,要保留一些杂草,有杂草才会有虫子,有虫子才会有鸟。人们建造的家园不应该割裂自然的生物链。”

对自然关心到如此的细节显示了张斌对亚运新新家园的期待。在离亚运村如此近的绿化带中间做高品质住宅项目,张斌当然希望达到无竞争的境界。他说:“我希望这个项目做完以后,我能生活在这里,做我的第一居所。”

张斌特别强调他所说的第一居所,他说:“这个问题的含量足够让我们去认真思索,到底什么样的房子应该成为人们的第一居所。或者说,人们在第一居所里生活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靠纸上谈兵的争论是没有用的。万泉新新家园的成功使我们进一步确定,在都市里获得成功的财富英雄对自然的渴望和回归是必然的,他们爱事业,也爱家庭,他们喜爱的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那么,我们对第一居所的理解在现阶段是不是也应该有更先进的认识呢?”

按照张斌的理解,人们的居住不会“从一而终”,居所本来就是动态的,第一居所也在不断地演变。第一居所应该是指都市人购置的,纯粹为家庭长期居住而非过渡性安排、投资或休闲的居所。而所谓“第二”,即次要的、非主流的、辅助性的、过渡型的。

人们最初的第一居所,是住在市中心,以城里的高层住宅、板式小高层和多层住宅为主,面积不大,功能不全,居住拥挤,只是满足睡眠与简单生活的场所。伴随着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现代都市人对居住的理解和品味也在逐步提高,“家”的概念亦在延伸,它已不再是仅仅满足身体的寄托,注重环境质量和身体健康以及生活空间的自由扩展成为当今人们居住生活的追求。但现代都市人面临的居住选择却十分尴尬:住在市中心,拥挤的人群,强烈的噪音,被污染的空气迫使他们逃离;把居所迁到郊区安下。但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快,工作繁忙,往返市中心N小时的疲劳,又让他们身心疲惫。

第一居所的生物链1

为了解决这种矛盾,人们渴求居所能够位于市中心和郊区之间,张斌说:“寻求理想第一居所的人,都有着追求自然、返璞归真的强烈愿望。城市边沿的第一住宅:让你回归自然,让你在繁华之中,拥有一个养性的静谧之地,让繁华的都市和静谧的自然共生。让现代都市人拥有一个第一居所的同时,也拥有一个自然的新生活:拥有了一片风景,拥有了一份健康,也拥有一个心灵的港湾,同时又享有现代生活的效率、品质。”

因此,张斌认为,亚运新新家园倡导的全新第一居所的生活实质带给客户的将更是一种“返璞归真,极致奢华”的生存体验,他们能够在距离繁华都市不远的地方身处自然怀抱,在精神上享受返璞归真的宁静,而亚运新新家园将要保留的自然原生环境是用再多的财富也无法复制和购买的,它的稀缺性决定了这种生活方式的极致奢华。

但是,当城市边沿的多层洋房和TOWNHOUSE担纲“第一居所”时,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其购买群是“非常有实力,对价格不敏感,希望一次到位的人士”。对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还只是一种奢侈品。对此,张斌说:“住不起这样的房子不代表他们不应该知道什么样的房子是适宜居住的第一居所,就像时装表演,虽然很少会有人穿T型台上展示的服装,但她们却影响了流行的潮流。亚运新新家园要做的,是为第一居所定一个新的标杆。”

观点

理想中的“第一居所”所必备的八个条件:位置,交通,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产品舒适度,市政配套,生活设施配套,人口密度。 张斌生物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