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道:家电大崩盘
作者:李伟(范继文 摄/Photocome)
7月31日至8月1日记者与正在北京开会的康佳集团总裁梁荣通过多次电话,他都婉言谢绝了记者采访。实际上仅4天前,康佳股份有限公司(0016)刚刚发布了中期预亏公告,这是自该公司1993年上市以来首次预亏,被称为今年中报公布以来最大的“重磅炸弹”。
事隔一天,另一枚重磅炸弹也落了下来,昔日蓝筹股四川长虹发布中期业绩预警公告,表示与上年同期相比有较大幅度下降。估计公司中期业绩只有几分钱,而去年业绩已经降到0.13元;当日该股开盘后从9.75元最低跌到9.03元。证券人士认为,以该股9.5亿的流通盘和家电行业的微利及强退出壁垒,“已经没有什么投资价值和机会,建议投资者择机分批退出”。
7月21日,彩电类企业福建豪盛和厦华电子也分别发布亏损中报:福建豪盛今年中期每股收益-0.08元,净利润亏损2175万元;厦华电子每股收益-0.07元,净利润亏损2440万元。如果再加上更早预亏的科龙,中国家电板块集体下挫的警报已经拉响。
36岁的梁荣此时显得有些疲惫,上任不足两个月就要面对亏损难题,但他对此似乎早有估计。6月上任伊始他接触记者时就曾谈到“彩电业谁还能捱两年?”而现在梁荣认为亏损的主要原因就在彩电——收入减少、利润更低,库存压力使成品和元器件价值大跌,同时上半年又集中清理了60万台老产品,实际上公司已经进行了刹车减产。另外,1999~2000年投资2亿元建立农村销售网络,其市场增长远不如估计的乐观。
“我们没有认真研究,没有充分估计到彩电市场的变化,规模与效益间没找到平衡点。”梁荣在电话中告诉记者。而作为康佳未来希望的手机业务也遇到极大困难,2000年排在了10家国产品牌的倒数第三,“规模尚小,不足以抵消彩电的亏损”。目前康佳已经聘请麦肯锡作咨询顾问,推进公司重组与业务转型。
梁荣不愿和记者深入交谈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现在对很多问题也很迷茫,“刚刚全面接手,没有想清楚”。但他也明确告诉记者,“康佳是去年转型的,寻找新的增长点,但启动明显慢了,早两年也许会更好。”尽管目前还有空调和电冰箱,康佳今年的策略依旧是稳定彩电,保持18%的市场份额,手机销售增长15%。下一个产业目标是网络产品,但还没有具体计划,正在观察跟踪。梁荣另一个想法是政府介入,干预生产,像当年纺织业压锭一样限产。
老倪重新出山,第一项工作就是诊断长虹的“大企业病”(蒙明国 摄/Photocome)
“中国家电企业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后正在步入一个痛苦的调整期。”8月1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主任陆刃波告诉记者,“在产品端上主要危机来自彩电和冰箱,而恰恰是这两项产品养大了中国家电业;全行业已由卖方市场过渡到买方市场。”
15年前长虹的资产总额只有2600万元,现在猛增至130亿元。特别是1993年至1998年期间,产值、销售和利税每年增幅都在50%以上。而至1999年则转瞬之下,净利润缩水2/3,由17亿元降至5亿元,2001年已面临亏损的现实。陆刃波向记者出示了一份今年完成的“家电产业研究报告”,从基本面上看,几乎所有家电厂商的主营产品都已饱和。其中,电视机在城市居民家庭普及率已达99.3%。2000年国内电冰箱市场已经出现了萎缩,需求下降70余万台,主要增长拉动来自150万台增幅的国际出口。洗衣机的情况与电冰箱近似,产量略增,但主要是出口。惟一独领风骚的是空调,由于市场占有率只为20%~30%,2000年底已有100多家厂商进入,全年出口370.1万台,成为出口冠军。
而市场饱和直接的后果就是利润大幅下降,梁荣认为彩电的利润率只有2%,陆刃波估计现在成熟产品无论如何不会超过5%。按照最一般的市场经济规律,资源和劳动力要向高利润的行业转移,从而企业实现重组,转向新项目。
实际上,无论早上路的TCL还是晚一些的康佳,都在实践多元经营战略;而这种转型却远比当初设想的困难许多。还是以长虹为例,长虹15年,产品从彩电发展到了音响、视听产品、空调、洗衣机、冰箱、电池、信息家电、印刷电路板、行输出变压器、电子协调器、包装器材甚至军用雷达。但从业绩上看,长虹依旧命系“彩电”,依据2000年年报,长虹非彩电产品占主营业务的比例仅为17.6%,而这一比例已较1999年高出了10个百分点。
认为多元化晚了的康佳,称自己还没确定下一个增长点;而1997年就已开始多元化的海信也同样迷茫。海信集团6月19日在青岛公开了他们与荣事达称雄中国家电业的计划。作为联盟的第一个成果,从荣事达冰箱生产线上下线的第一批海信牌冰箱于当日投放市场。在2000年年报里,海信电器的主营业务收入43亿元,每股收益0.30元,不仅远高于龙头企业长虹,而且是彩电业内惟一一家保持业绩增长的企业。前身为青岛电视机厂的海信集团彩电产销量始终没有进入全国前三名,去年曾有意与浪潮集团合并却告夭折。海信集团总裁于淑珉向记者强调,“在全行业都在苦苦摸索新增长点而不可得的背景下”,利用荣事达的生产线、节省高达6亿多人民币的设备投入是自然而然的选择。
“彩电仍然是占据我们半壁江山的主打产品,”于说,“我们已经做出了电脑、空调、手机等很多产品,也一直在为生产其他一些消费电子产品进行技术和生产能力准备,但我们目前没有确定在除彩电外的其他产品上投入太大的力量。”很明显,海信多元化的目的是在等待新的增长点,一旦这个增长点在市场中显现出来,他们可以迅速跟进而不致掉队。但海信并没有发现这个增长点何在。记者问于淑珉会不会投资一些高利润产业,于马上反问:“你说哪个行业利润高?”
从表面产业结构上看,已实现多元的是TCL,依据该公司给记者出示的材料,2000年收入中主营的家电(电视、空调、洗衣机等)占58.41%,信息产品(电脑、网络设备、软件、远程教育等)占11.42%,通信占6.3%,电工占1.71%,其他占22.16%。但其中被集团寄予厚望由少帅杨伟强打理的TCL电脑的年销售也仅50万台,为联想的1/10。
一直稳扎稳打走一看三的海尔,今年也聘请了国外咨询公司做顾问,为企业重新寻找核心竞争力;而海尔也得到了8点建议,其中产业方向确定为信息家电。“在转型上,我们也同样面临一个巨大问题,产品的关键部件和核心技术依赖进口”,海尔的于祖尧说。大屏幕彩电的显像管全部进口,生产DVD的厂家有30个,但机芯、解码板、激光头技术都是国外的,没有自主知识产权,难以持续发展,“这种状况自家电业起步就一直存在,20年问题没有解决;这直接关系到企业转型能否成功。”
长期的高增长掩盖了危机,技术的、管理的、渠道的——而今天它已成为深深卡入喉咙的鱼刺,再深些就会窒息。“这引出更尖锐的疑问是,我们的企业要做高技术企业还是制造企业。”陆刃波说,“前者靠的是品牌和技术,后者靠的是廉价劳动力。”陆刃波认为,目前比较稳定的是制造型企业。比如格兰仕,70%的产品都给国外贴牌,顺德的40余家空调厂商全部为国外品牌提供整机。但随着飞利浦、东芝、松下、惠而浦的本土化完成,制造利润也将越来越低。做技术与品牌的长虹、海尔与康佳的问题则是眼前的,必须承担高风险的技术投资和昂贵的市场开发。海尔2000年收入是356亿元,仅为三星的1/9,而三星的研发费用相当于海尔收入的一半。
目前普遍认为止住颓势的途径有两条,“进军小家电,尤其是厨卫产品空白还很大。”陆刃波说,“再就是重整渠道,提高效率,信息化管理,工业资本与商业资本融合,这也是老倪出山改组长虹的主要措施。”但这两条路也是暂时止血,人们依旧会问——榨汁机、喷水马桶、电熨斗以后做什么?究竟卖技术还是卖劳务?
康佳新任总裁梁荣坦言,他对很多问题也很迷茫(王昕伟 摄) 彩电电视机康佳彩电彩电行业家用电器海尔海信彩电长虹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