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西藏(152)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范文兵)

旅游:西藏(152)0

藏族妇女依旧保留着她们的神秘感(肖韦 摄/Fotoe)  

西藏人喜欢唱歌,我小时候就是听着才旦卓玛的“拿起鞭子抽敌人”长大的,西藏的嗓音唱汉族的故事总有点不大对头,那应该是属于另外一个时空里的声音。

一到西藏就开始了听歌历程。来接我们去林孜的车子是一个四川的汉族司机开的,可他在车里放的录音带却是西藏流行乐,当地人把它叫做“藏歌”。“藏歌”当然是用藏文唱的了,那种在内地常听到的酸文人来趟西藏后做灵魂清洗状的“青藏高原”之类的歌基本上听不到。大部分西藏流行乐用的也是电声伴奏,而且他们拥有自己喜欢的歌手,也有年轻人耳熟能详的男女偶像,在当地卡拉ok中流行着大量西藏原创歌曲。

“藏歌”旋律挺流畅挺容易记的,一般都比较短,而且常常会重复再三,大部分是爱情歌曲,欢快的居多,不像内地人所猜测的那么原始激烈悲壮。在流行的节奏中或许会让我那种居高临下寻觅原始感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有时还会故作姿态地对同伴说他们未免太不传统了,不过想想内地的传统又有多少在我们中间流传呢。

当然汉文化的影响也随处可见,而且也有用中文演唱的西藏流行歌,有一首歌叫《八一镇的姑娘》(八一镇是林孜地区的地区首府所在地),一个在藏族年轻人中很有些名气的男歌手演唱。歌中不断吟唱“八一镇的姑娘呀”,在当地朋友提示下,不禁想起那些八一镇上一到夜晚就亮起来的粉红色小店,那里面的姑娘确实是多的不得了。

我们还去了趟八一镇上一家西藏人自己开的卡拉OK店(记得美国《时代》杂志不久前把日本那个发明卡拉OK的家伙与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一起共同选为20世纪的伟大人物之一,说他改变了整个亚洲的夜晚,此话一点不假)。整个形式的大框架都蛮像汉族的,但从细节上就可以看出民族差异。内地的装饰风格越往南方越像港台样子,金碧辉煌透着股我们很富所以我们很“高尚”的架式,要多夸张有多夸张。而这里基本上是藏式风格,低矮的茶几,铺着红色绣花毯子的坐椅,墙上挂着“唐卡”(一种藏式的画在布上的画,挺贵的)。中间也有歌手演唱,与内地大异其趣的是他们的乐队是藏式民间乐器加电声伴奏,歌手多以一个普通藏民的样子出现,唱完歌后,听众齐声鼓掌,并有人上前敬献哈达。哈达当然也是要用钱买的,于是某些歌手就挂了一脖子的哈达,很富有的样子。不知是厅内灯光太暗的原因还是别的什么,那些哈达看起来都不太干净。或许是由于我小时候受的教育告诉我哈达是藏族人们最高心意的表达,在这种情形下看到哈达的另一种用途后,我那纯洁的心灵实在受不了,所以后来别人再给我献哈达的时候我就不再感动得热泪盈眶了。

我在电脑前写这些感想的时候,背后的音响中正放着《阿姐鼓》。想想自己或许真的是过于小布尔乔亚了,这种把西藏作为净化灵魂的灵丹妙药的音乐曾感动过我。但游历完西藏之后,我更倾向于把它当作一张优美的CD来听了,虽然自己嗲是嗲到在写这些西藏感受的时候还要放它。

不过在西藏确实是有些不可言状的风光、有些不可言状的场景。一次傍晚,我们在路边小店吃饭休息,我忽感腹中内急,就顺着服务小姐的指引,穿过嘈杂的厨房,准备走到小店后面一个很大庭院中的露天厕所去。这时,刚好一群下工的女藏民回家经过这里,她们很多戴着军帽(西藏人很多人穿军装,戴军帽的,都是老式的软软贴在头上的那种。或许他们对金珠玛米真的有很深的感情)。忽然地,一阵高亢的歌声就响了起来,自由、嘹亮而厚实,比一般在晚会中听到的所谓“高原”式唱法更干净、更醇厚,里面有一种无法压抑的要倾诉什么的冲动,在已经漆黑的静静夜晚中回荡,我整个人就像突然被什么东西击中了一样,呆立在那里,一下子忘了今夕是何年、妾身在何处……可惜,很快地,那个唱歌的女藏民好像发现了我在停步倾听,突然就收了声,不好意思地急速从我身边走过。我只好立在那里拼命回想自己刚刚听到的声音,虽然什么也没听懂,可我觉得好像自己已经听懂了一样……

我想也许某些东西真的就藏在某些特殊的地方,它需要你去到那里找,不过最好是在解决了内急问题、并且把自己藏在一个见不得人的地方才好。

所以说,西藏,我会再来的。 哈达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