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以病毒之名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三联生活周刊)

报道:以病毒之名0

对任何一个使用电脑的人而言,没有比计算机病毒更令人生厌的。

然而艺术家们开始把计算机病毒也当成是一种艺术形式了——今年的威尼斯双年展为我们带来了艺术家对近两年来著名的“梅丽莎”和“爱虫”病毒的阐释,即艺术病毒“bienale.Py”。

在6月10日开幕的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了一台感染了“艺术病毒”(bienale.Py)的电脑,参观者可以看到一场令人发指的表演:眼看着这台电脑的文件被病毒破坏,直至整个系统被彻底摧毁。这种所谓艺术病毒是欧洲网络艺术收藏中心“0100101110101101.org”与另一家以编程技术出名的美国软件公司“流行病C”(epidemi C)合作完成的。这个病毒只会影响以Python计算机语言编写的程序,如果有人下载被“bienale.Py”感染的软件或使用被破坏的软盘,病毒就会开始蔓延。

艺术家们将源代码印在2000件T恤衫和10张限制发行的CD-ROM版本上,希望此病毒能得以传播。“源代码与音乐、诗歌、美术作品一样是人类智力的产品,”流行病C这样解释,“病毒和古典艺术差不多,虽然无用,但却是重要的作品。”欧洲网络艺术中心的发言人也补充:“病毒的惟一目标是繁殖。我们的目标是让人们熟悉病毒,这样当下一个病毒袭击时,他们不至于这么偏执和疯狂。”

艺术家们的作品已掀起一阵小癫痫。T恤(价格15美元)已经售出1400多件,价格高达1500美元的CD-ROM也卖掉了3张。然而有潜在破坏能力的源代码在艺术家的主页上即可免费获得。

从理论上说,欧洲网络艺术收藏中心和流行病C应该会被起诉。但是欧洲网络收藏艺术中心几乎没有收到过起诉,倒是有安全专家发来几封邮件问他们:那些狗屁艺术家到底是谁?!

像《计算机防欺诈和滥用法令》(Computer Fraud and Abuse Act)这样的法律规定在跨州或跨国通讯中传播破坏性代码是违法的。但艺术家们不认为应对“bienale.Py”造成的破坏负责,因为他们给各大软件和防病毒公司包括Microsoft和McAfee都发出了警告。“既然我们已经解释了如何解除我们的病毒,所以人们应该知道怎么对付它。”

但不是每个人都买这个账。一家反垃圾邮件组织的总裁贾森·卡特利特(Jason Catlett)说:“如果小偷留个条子说对不起,我们就觉得好过了?不,以艺术的名义进行为社会所不齿的事对艺术并没有什么好处。”

类似情形也发生在垃圾邮件上:今年1月Webby-winning网艺术收藏中心(Jodi.org)通过Rhizome Raw的电子邮件清单发送了1039封垃圾邮件。垃圾邮件也在“艺术化”。

媒体艺术理论家们则说:一份关于计算机病毒的艺术声明只能通过传播病毒本身来进行最有效的表达。“要想谈论当代文明,就必须能够运用当代文明的各种表达形式,”媒体艺术评论家莉萨·杰夫布拉特(Lisa Jevbratt)说,“所以病毒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合法的艺术形式。当然,会有艺术家和开玩笑的人通过这种方式做一些好玩的事。但还有一些艺术家和开玩笑的人只不过是想换一种方式表达他们的批评。”

虽然技术的进步不可抗拒,但我们无法想象我们能够随时适应技术的进步,所以我们想要保留陈述那些我们无法解决也不能理解的问题的权利,文化和艺术的意义即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