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谷花园里的明星建筑师
作者:舒可文(文 / 舒可文 林鹤)
沿着八达岭高速公路向北,经过南口路段,在距离八达岭约10公里处的水关长城景点下高速公路,再穿过一个小村庄,就是几条东西走向的山坳。4月6日由红石公司兴建的“建筑师走廊”在这里举行了开工仪式。一期建设11幢别墅,一幢俱乐部,二期建设40幢别墅。别墅最小建筑面积250平方米,最大建筑面积500平方米。这个跨越8平方公里的走廊计划在9月底建成。
“建筑师走廊”与其说是一个项目,更像是一个创意。潘石屹和张欣作为发展商一直以“有点前卫,有点另类”来经营他们的房地产,SOHO 现代城正是以此闻名。与现代城前后建成的另一处房子是建筑师张永和为他们设计的别墅“山语间”。不知由于它是明星发展商的别墅,还是由于明星建筑师的设计,总之,这处别墅很快就成了很有名的建筑。在人们对它的议论和造访中,他们意识到“第二居所”已经进入人们的需求范围。另一些个人修建别墅的麻烦故事也启发了他们兴建别墅的想法。如果像普通项目那样来开发一片别墅区,就违背了“山语间”的浪漫趣味。张欣说,当时就想能不能多做几个“山语间”?如果做,怎么做?将自然风光放在首位才符合人们对别墅的需求,所以要摒弃私人花园,强调整个山谷作为一个大花园的理念。后来就决定请一批建筑师来设计,让这些小房子散落在山坳里,会形成一个建筑展览一样的大走廊。
在经过广泛的挑选后,12位年轻的亚洲建筑师被邀请。之所以选择亚洲建筑师,张欣说,上个世纪大量的建筑在欧美,那时建筑的舞台属于他们。现在,大量的建筑已经东移,亚洲建筑师表演的时候到了。之所以选择年轻建筑师,是因为他们思想活跃,他们的每个作品都有可能挑战现有的居住观念。
做“建筑师走廊”的初衷--张欣访谈
我们也想表演得好一点
我有一个印象:在罗马你能看到,从2000年的到200年的到20年的建筑都放在一块儿,有的能让你感到当时文化的优雅,有的就庸俗,但意大利有这样的胸怀都让它们在那儿。你能看到,每一代的建筑都在树碑立传。从这些房子看出,不同时代的不同人在这个舞台上的表演,我们也想发挥想象力表演得好一点。
所以,我们最先想到的是,作为当代人我们能做出什么?交一份什么样的卷子出去?这是做“建筑师走廊”的初衷。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那么一大批艺术家都得到过梅第奇家族的赞助,他们扶持了这些艺术家,像米开朗琪罗被他们发现时才13岁。我们也想做这样的事。
想表演得好一点肯定不能靠模仿。当代建筑和古典建筑的一个区别就是不再满足于模仿古典元素。在欧洲,古典建筑都是文艺复兴时期东西的复制。中国有古典建筑,50年代有大量模仿东欧的建筑,现在有了香港式的住宅,基本没有当代建筑。当代建筑的概念是从20世纪初才有的,从柯布西埃开始有了很多当代建筑,使建筑成了为创造性很强的艺术。如果拿时装打比方,时装有功能性,但为什么三宅的时装就那么多人去看?因为他发明了皱,从布这个基本形式考虑,这样的衣服方便不用熨。有了皱布之后才设计不同功能的使用,他的衣服就超出了漂亮衣服的概念,而成了创造性很强的艺术。
全是建筑师的事
要让建筑师的创造性发挥出来就必须有一个激励机制。中国没有给建筑师多少出名的机会,像公有化体制下,建筑的署名顶多是一个小组。我们从来相信竞争,给一个名字挂在人的身上才会有竞争。以个人身份来承担事情,事情的风险就小,因为你说这个东西是他的,他就着急,他就会发挥他的才智。从大的社会机制来说,大锅饭到市场就是激励机制的改变。激励机制除了钱也应该有名。
另一方面,建筑师在更多时候是去满足开发商的要求,都是把项目当成工程做。我们这次就想让建筑师不受任何约束做一些非常个性化的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精神的建筑。我们作为发展商只是个牵头人,来挑选建筑师,这些建筑师中有的是张永和给我们介绍的,然后我们就直接写信与他们联系。他们都很快给了答复,都觉得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对他们的要求仅仅是面积和尽量用本地材料,作为发展商就是别当绊脚石。这就等于他们是在不知道谁是客户的情况下来设计,他就会考虑有各种使用的可能性,就必须有充分的灵活性,不会上来就“三室一厅”。这样就要把确定性降到最低,不确定性因素提到最高。具体怎么做,全是建筑师的事,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
承孝相在走廊中的作品是乡村俱乐部。他有一个关于建筑的“缝隙说”打破了人们视野开阔、想象无限的惯常认识,强调透过缝隙或在一个眼光被遮挡的狭小之地反而可以获得更丰富的想象。在建筑上他使用铁来做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铁会生一层锈,颜色会变化,他喜欢这种明显的生命轨迹体现在房子上
严迅奇来自香港,负责建筑师走廊的总体规划。他提供的设计是个传统四合院的变形,表面上的变形是把方方正正的院子变成因地势而变的不规则形,在观念上,把一个封闭感很强的私人空间变成了一个 引入野外环境的有开放感的建筑
隈言吾的作品不是那种立即得出印象的,它需要抛弃常规的解读,要你用感性的方式去看。他在这里使用的主要材料是竹子,他说,根据竹子的粗细和排列密度可以制造空间的丰富变化。而且由一层层竹子做的墙与长城的概念有某种应对
后来也有一些方案做过一些修改,有的是因为我们这儿的工人不能做,有的是因为材料太贵,有的是因为使用上可能会有问题。
让房子感性一点
建筑虽然是艺术,但是别的艺术超越功能,而建筑艺术还是有理性的东西,是功能的,同时又有感性的东西。在中国做建筑几乎没有感性的作用,都把建筑当成工程,只按“规范”做,只有工程师,没有建筑师。工程师只考虑结构、水电之类,而建筑师要把这些东西,包括道路、环境、文化,都要统筹起来,不仅需要工程,还需要想象。
对房子不仅要说平方米,还要说使用率。一个房子设计得没有灵活使用的余地,使用者被限制得很死,只能在什么什么样的环境里生活,生活质量就很低。
建筑师走廊的大前提就是中国的按规范做建筑这样一个现状,从几室几厅的规范,到电源插座的位置,什么都有规范。我们强调建筑,就是要超越这些规范,虽说要求几室几厅已经是进步了,我们能不能更超前一点,让房子更感性一些。
从功能上说,所谓舒适也有多种多样的。比如,别墅的车道是一直开到房门口,还是留一段二十几级台阶?如果要开到门口,就得开老长一段山道,如果利用公共的道路,你爬一段台阶不也是一种乐趣吗?就看使用者怎么理解舒适。这就没有什么规范,是很感性的理解。
我们请的建筑师都是熟悉艺术的,比如负责总体规划的香港建筑师严讯奇就曾代表香港参加过柏林艺术展,日本的山本理显刚刚获得日本的艺术院大奖。他们都更强调感性,强调精神性。现在中国的建筑是很进步了,也请了世界上很有名的设计所来设计,比如上海的金茂大厦,是著名的SOM设计的。它就更靠近工程,仅仅说明中国有能力了有钱了,但它的精神性还是美国20年代后的工业精神,没有属于这个时代,或体现建筑师的精神性。
韩国的建筑师承孝相过几天又要来,就是来看怎么能不动周围的一棵树。他的设计方案都做好了,但是那个地方有好几棵树,我们说可以把树移动一下,他不愿意,他要来看看,怎么把他的房子放在那儿而不影响那些树。跟那种比高比钱的一比,这样的精神更有境界。
做“建筑师走廊”这样的小房子更能体现建筑中的观念性、精神性,做成一个小房子的博物馆,让大家看看房子有什么可能性,很便宜的当地材料有什么可能性。它会让人产生想象,当人们对建筑的想象产生后,它的影响会渗透到更大的范围,比如人们会在别的地方买房子的时候提出自己的要求,建筑师会根据这种社会要求改进设计,这是一个大的循环,人们对生活的想象是对社会的推动。
对生活的想象是被焕发的
在对观念性、精神性的强调里,我们觉得地域性和民族性不重要,时代性才重要。时代性就不是风格问题,而是材料的利用和哲学精神、生活方式等的结合。金茂大厦就是20世纪初美国的精神,美国在那时告诉人们钢铁的力量、显富的心情,现在大家都已经知道了。那我们要在现在的精神状态下做事,做什么?现在的精神已经不是上世纪的标准化、流水线了,是自由职业、信息化,你再强调高楼或四合院都不是当下的精神。
其实对生活的想象是被焕发的,生活中的可能性很多,需要开发想象力。作为发展商很容易把自己当成客户,我也不可能喜欢所有种精神。香港的张智强拿来他的方案时,我就犹豫,他在一个300平方米的房子里用了他在30平方米里的概念。我们争论了一个晚上,后来我想我要是都不能超越自己,那就甭做这事了。当我向别人介绍这个方案时,我发现从别的角度上看,我也可以喜欢,它很有意思。
同样给我启发的另一件事是,我们到戛纳参加世界房地产展。我们着急地摆模型,挂墙纸,忙的晕头转向,第二天一看人家--有的在那开酒会,有的在那做好吃的,德国的银行找了一群美女跳舞,他们的展位就是给人提供一个高兴的气氛,没有模型。
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我们的生活弄得感性一点、快乐一点?
简学义是台湾地区的建筑师,他的理念有明显的东方文化的诗意,他探讨在自然与无为中的积极,表象以外的世界,可见与不可见的世界,讲究在空间中体现禅性
安东尼奥·欧查-毕加度是来自委内瑞拉的建筑师。他从1999年起任北京红石实业公司首席建筑师
崔恺是中国建设部建筑设计院的高级建筑师,北京的外研大楼是他的手笔,他还曾负责北京现代城的规划。要在山里盖房,对于他来说,最怕挡景。不仅要考虑前面的景色,还不能忘了后面的人家。于是在客厅和餐厅部分利用台地下沉,“蹲”在草丛之中,上部覆土植草,土坎变成“玻璃坎”。居室部分平行山体布置,保持山沟的视野畅通,而架空使山地得以延续
创造故事的那个家
教学生设计别墅作业的时候,一开头,我会先列出几个英文词:Villa,House,Apartment,Housing。西方概念下这几种常见的居住类型,其间有着很大的差异;不过,相邻的种类之间,有时候也会有交集。
严格说来,别墅应该对应的名字是Villa,这种住所不会是主人日常起居鸡犬出入的家,中国古人也把它叫做别业,比如,王维的辋川别业。所以,眼下被房地产界说得热闹的“第一居所”,无论多大多堂皇,或者无论位于什么样的风景地,也不该叫做别墅--挣到大钱以后,鸟枪换炮的那第二套房子,只要主人每天去住,就也算不得别墅。
西方建筑的历史上,最老而出名的别墅是古罗马皇帝哈德良的离宫。那是帝国时代,不提也罢。在资产阶级得了势以后,最出名的别墅都是他们的度假住地,方圆好多公里内杳无人烟,不然就照旧不够格。像什么度假别墅区这种东西,一群富豪挤作一堆,啊,生意上的主意,同样是不提也罢。
这些年里,号称Villa的建筑也不是没有,但是,一般的富豪之家都更愿意含蓄一些,把自己的度假住处一概叫成是House。比较老实的叫法是“独立式住宅”。倒是不太分城里乡间、第一第二--毕竟,建筑本身出色就好。
在西方现代主义建筑的历史上,最最重要的开山力作,就有一个叫别墅的--Villa Savoy,柯布西埃的萨沃伊别墅。其实这也只是一处House而已。赖特一生,设计最多的也是House,包括流水别墅。荷兰的风格派有施罗德住宅。密斯的玻璃房子医生别墅影响了整整20年的别墅设计。与大型公共建筑相比,居住建筑对地段规模和建筑造价的要求都比较低,而新锐的建筑师尚未建立起职业声誉,用这类小东西来显本事,正称手。建筑师的设计,只要能让房主合了意(或者够玄虚,能吓得住房主也行),就能悄悄地先把房子盖得了再说,不需要有什么艺术委员会先来审查批准,也不在乎是不是“适用经济”。所以,自从本世纪初,以House的新设计来宣示天下一种新的设计理想或者新的时髦,这样的事例一直不胜枚举。到了后现代主义猖獗的时期,如纽约五、文丘里、博塔、盖里等人,一样也是从设计House开始得享盛名。这些借House的设计一举成名的建筑师们,日后的设计或许更大更复杂了,但是还能继续变换手法的人却是凤毛麟角,一般来讲,他们都只是把自己早年的理念发挥得更加纯熟而已。看看20世纪的建筑历史,在划时代的大师之作当中,House所占比例之大,是这个世纪特有的现象呢。
正因为这样,每一座成为建筑艺术品的House,多半就会蕴涵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关于它的由来,关于它的创造者,关于它的主人。它最密切地与“人”息息相关,参与着真正的生活里每一个细枝末节。喜欢看小说的人,就会喜欢把一个个House慢慢琢磨过来吧。
(图片均为本刊资料)
张永和的建筑设计一向概念性很强,他的工作室名为“非常建筑”正是其刻意所在。在走廊中他设计的房子像是被从中间劈开了,这个设计是为了引入风景,把山水带入其间,山水形成的小溪可以流过入口处的草坪。出于生态的考虑,这个房子的承重墙是夯土加木结构
古谷城章的建筑有着日本文化的细节感。他说建筑的一个突出任务就是让人们站在一个从未去过的地方,面对从未见过的景观,未知的地形和风光,不管是都市还是大自然。在这个项目里,从立着不少垂直口子的房间望出去,人能看到他们所拥有的景色的不同层面,有景随人移的效果
陈家毅是新加坡的建筑师。在这里他设计的房子由两个L型组成,房子的每一面都有通向外部环境的视野,而庭院倒是一个最隐秘的所在
堪尼卡,泰国建筑师
坂茂是目前在世界上最受关注的日本建筑师,他大胆使用最出乎意料的材料,比如,他把传真纸芯经过防水防火处理用来做建筑结构材料,这个发明使他在2000年汉诺威世界博览会上获得国际大奖。日本神户大地震时,他曾用一天时间为灾民建起一个纸筒教堂。此次他用竹子做材料,以家具充当房子的结构和外墙,盖房子的过程就是做家具的过程
张智强曾以他为自己设计的一个处处是暗道机关的30平方米的房子而获奖。这次他从香港来北京送模型的时候也很诡秘,他把一只箱子放在桌上,讲了一个箱子的故事:初看是个箱子,打开箱子如迷宫一般,所有的设施都可随意翻上来用,翻下去就是个空房。万般的灵活充满戏剧性 建筑设计建筑别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