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快餐国度》到《硬饼干》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武夫)

本斯新书不多,我们恰好可以借机介绍一些以前未得评述的作品。

第一部是《快餐国度》。随着改革开放,典型的美国式快餐,如“麦当劳”和“肯德基”,也像“可口可乐”一样涌入我国。已经有许多有识之士指出,这是一种代表美国文化的泛滥。美国快餐在美国国内的兴起与普及自有其饮食习惯及生活节奏的背景,但进入我国后,不但对我国的饮食业--尤其其是传统的普及型小吃业(如包子、饺子、面条、馄饨之类)提出了挑战,而且对少年儿童的饮食口味及营养结构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这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讨的问题。但美国人是如何看待这一快餐现象的呢?

作者埃里克·施劳瑟(Eric Schlosser)是《大西洋月刊》的记者。全书的开篇是他对麦当劳的一系列资料及看法:该公司在全球设有2.8万家餐馆(据笔者观察,设在北京的麦当劳快餐店数量和密度,远远超过任何欧洲大城市乃至美国本土诸城镇),是全美最大的牛肉、猪肉和土豆的买家,是全球最大的零售企业;也是全美最大的玩具经销商之一和最大的私人游戏场开发商;47%的美国学童能识别麦当劳的标志,大约每8个美国工人中就有一个曾在麦当劳连锁店“服过刑”;麦当劳的品牌是全世界最著名也是最有前途的,“那个黄色的大M,如今已经比基督教的十字架更为人们所熟识了”。当然,麦当劳并非独此一家的快餐业,“吃快餐已经成为家常便饭,其彻头彻尾地渗入日常生活绝对无与伦比,如今就像每天要刷牙、遇到红灯要停车一样成为理所当然了。”

施劳瑟认为事情本不该如此。这部书是从他为《滚石》撰写的文章扩展而成的,其目的就是要迫使读者停止食用并考虑麦当劳一类快餐已经成为美国(日益蔓延到全球)不可回避的风景线这样一个后果--想一想“全美饮食的阴暗面”吧!

这话听起来有些小题大做,毕竟事实上每个美国人都是曾经在某种时机尝过快餐的。幸而这部作品完全不是故作耸人听闻之作,作者更是一位严肃和勤奋的记者。《快餐国度》一书并非空中楼阁式的解构而是列举了大量事实及观点:他对快餐从肉品到市场都做了认真的考察。他认为当代快餐的工业化发展是在全球产生负面效应的进程。

美国的快餐店是从二战后南加利福尼亚的汽车文化启动了“驱车进食”(即开车在餐馆的售货窗口停下,买好饮食物品后继续行车而不必进店就餐的一种简便服务)的就餐者而发展起来的。创建这一新产业的都是些“粗汉子”,但他们却有准确的洞察力,不屈不挠地将他们提供的食品及其获得、生产和服务方式一体化。1948年,理查德和莫理斯·麦克唐纳(这个姓氏后来被香港译成了“麦当劳”,一经注册,便只好从权了)将他们餐馆的食谱压缩到不需要正规餐具的有限几种,而且把他们的厨房变成了一条食品生产线。这样,雇员几乎不必有什么熟练技术,而对顾客则要求“自助”。这一措施降低了价格,而且吸引了大批由家庭承包的分店。整个50年代,效仿麦当劳的快餐连锁店如肯德基等等,堪称是“风起云涌”地出现了。

但到了1965年,麦当劳的工人还在用手工削土豆皮、切土豆片。如今,位于爱达荷的一家工厂不但用机器削土豆皮,而且用一根管子以每秒钟117英尺的速度射出土豆,用钢铡将其切成统一规格的土豆条。其实你在店中吃到的是经过冷藏处理后才炸的土豆条。而“汉堡”从20世纪初的“穷汉食品”到如今的进入家家户户的资本主义堂皇正餐则走过了漫长的道路。可惜,靠机械生产出来的汉堡包,你所吃到的每一个肉饼中可能包含着100头牛身上的肉,万一其中有一只患有“疯牛病”或是“口蹄疫”呢?当然,这还只是学者们眼中快餐的弊端之一。

如果说美式快餐在我国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所认可,那么赛马即使在熟悉西方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我国大都市“白领”阶层中却依然是陌生的。下面我们就简介有关赛马的一部书:《硬饼干》。

从远古时代起,人类的生活中就有许多四足朋友。其中一些义犬、忠马的故事已然广泛流传,但要为这些无言的朋友著书立传却绝非益事。但劳拉·希伦布兰德却成功地写出了这部以《一部美国的传奇》为副标题的赛马传记。

如书名此示,这匹赛马名叫“硬饼干”,也就是“压缩饼干”,取其坚忍的耐力之义,看来远没有那些直接给人深刻印象的名字那么辉煌。

这匹名叫“硬饼干”的赛马是一匹纯种马,有遗传而来的子弹般的速度,狮子般的心脏和蝶形螺母似的品性(指易于拧紧却不会松动),确是一匹非同凡响的骏马。

“硬饼干”虽然天生强悍,但起初成绩并不佳。1936年8月,这匹3岁口的土褐色赛马参赛16次,统统败北,因此当霍华德从纽约州撒托加泉镇将其买下并运到加州时,只花了8000美元。

但经过马厩的精心喂养和驯马师的妥善调教及骑手的娴熟驾驭,“硬饼干”在1938年美国历史上一次最大规模的赛马中,一举击败了三冠王“海军上将”,从此身价大增。

一次胜利何以在美国人心目中时隔60余年仍念念难忘这匹马呢?这不能脱离当时的背景。1929年开始的那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美国经济在整个30年代都处于大萧条状态,人们的精神抑郁到了几近崩溃的边缘。于是,带有赌博刺激的赛马活动便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看客,那场胜利就此振奋人心,也就永存记忆了。这诚然远非太太小姐豢养宠物的那种“闲情逸致”可比。 麦当劳玩具麦当劳活动麦当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