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与暴力的边缘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小于)

在爱与暴力的边缘0

《血流不止》讲了两个故事

一个是暴力。李奥性格稍显窝囊,没有什么挣钱能力,只能养活他和女朋友露丝。露丝怀孕后,因为李奥根本不想要什么孩子,想到孩子出生后将要发生的一切,李奥简直要爆炸了。露丝的哥哥劳斯得知李奥让露丝流产之后,找了两个帮手揍了李奥一顿,又花了90块钱加一包烟从一个艾滋病患者处买了管病菌注射到李奥腿上。李奥万念俱焚,他回家先给露丝打电话说爱她,然后拿着手枪出去找劳斯。在空无一人的街头,他找到了劳斯。李奥在劳斯身上射了两个窟窿,又对着自己的手开了一枪,他的血一滴一滴流到劳斯的伤口里。劳斯躺在地上嚎叫,李奥开枪自杀。

与之并行的爱情故事是,李奥的朋友兰尼酷爱看暴力电影,但在现实生活里他爱上快餐店女店员莉娅也不敢开口。他在橱窗外看莉娅的镜头是表现爱情的最美的画面之一。莉娅则终日沉溺书中。李奥的死让兰尼醒悟,他决心再约莉娅出来。在他们面前的是美好的未来。

也许李奥和兰尼根本不是两个人,而是一个人的两面,两个故事是一个人可能过的两种生活。

评价:三颗星

影片导演是丹麦影坛新锐Nicolas Winding Refn,《血流不止》是他的第二部作品,处女作是1996年拍摄的《末路狂奔》(Pusher)。他计划再拍一部电影组成一个“三部曲”,集中反映哥本哈根蓝领居住地发生的犯罪现象。

一个“酷”字即可以概括Nicolas的电影风格,这种酷在很大程度上得自于他的年轻--1970年出生在丹麦。在生活中,Nicolas曾被选中去丹麦国家电影学校导演系,但同时也得到一笔基金去拍一部长片。所有人都支持他去完成正规学业,他却选择了拍电影。《末路狂奔》和《血流不止》在国际影评界获得了成功的赞誉。

然而很难说这样的成功就能让他对自己当初的选择不后悔,如果除去刺激的素材和表现手段,影片里几乎就没有什么新鲜东西。Nicolas从8岁到18岁生活在纽约,欧洲和美国电影文化交互影响的结果是,他的电影具有欧洲气质(敢让主人公死掉),但骨子里是美国化(对人性的表现相对浅薄)。DVD封面上写着《完全电影杂志》对该片的评价:“极其紧张震撼;扣人心弦,导演功力一流。”这话说得有点夸张。国际上其他的电影杂志一般给《末路狂奔》和《血流不止》都是三颗星:具有可看性,但不是什么杰作。

Nicolas身上有昆廷·塔伦蒂诺的影子。塔伦蒂诺曾是一家音像店的伙计,他全靠大量看片自学成才。Nicolas对电影的狂热喜爱从《血流不止》的片头就能看出来:摄影机奔驰在一排一排的录像带墙上,狂喜之情溢于言表。两个人都对暴力题材情有独钟,但塔伦蒂诺创造出了新的叙述方式,得以留名电影史。1994年的《低俗小说》肯定对Nicolas日后的电影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饰演李奥的Kim Bodina主演了Nicolas 这两部电影,能得到的关于他的消息很少,只有一个丹麦影迷为他建立了丹麦语个人网站,他还出现在丹麦另一部比较出名的电影《守夜人》里。同时参与两部影片拍摄的还有兰尼的扮演者,变化最大的应该是他,大到认不出是同一个演员。 犯罪电影影视李奥末路狂奔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