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00万到8700万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黄河)

从400万到8700万0

产权交易造就“知本明星”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物理系杨应昌教授的“一夜成名”来自他最近达成的一项知识产权交易。2001年2月28日下午,杨应昌教授持续研究开发20年的新材料成果--钕铁氮稀土永磁材料项目通过深圳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场内成交,获得了深圳中核集团公司、洋浦耀龙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深圳中电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总价值8700万人民币的风险投资。

对此,了解项目研究进展的人都舒了一口气。“本来我们只希望筹集到完成中试的数百万资金。结果却一步跨入了产业化的规模。”一位研究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融到的资金“大大超过”了当初北大的预计,北京大学永磁材料项目是北大杨应昌院士经二十余年潜心研制成功的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1996年通过国家科学技术成果鉴定,现拥有三项中国发明专利并申请了美国、日本和欧洲国际专利。1999年杨院士的50吨中试项目获得国家计委批准,并获得400万元资金支持。但因1500万的自筹资金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落实致使该项目推迟至今。

此次交易能够在国内首次采用了技术外参股的方式,有赖于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的努力。从400万到8700万,通过产权交易的方式,一项本来可能半途“夭折”的重大科技成果重新获得了起飞的机会。

由北京大学、深圳中核集团公司、北大物理系杨应昌院士作为主发起人新成立的“深圳北大双极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方深圳中电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洋浦耀龙投资公司、深圳中核集团公司以3800万元的投标价一起获得了2000万份技术外参股权,取得了实施组建钕铁氮项目股份公司发起人股东地位。成交后的北大项目同时得到了建设银行深圳分行3000万元的授信额度。

北京大学和杨应昌院士除了通过技术外参股的方式。获得3800万元的“净收益”外,还在新公司的2000万份股权中占有33.4%的权益。而投资方则以5800万元的投入为新项目开发买下一个“干净的盘子”,为将来的资本运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这一交易成果,三方都表示极为满意。产权交易所总经理赵辉坦言:“北大永磁材料项目概念太好了,它全面体现了交易所的桥梁作用。”

对于项目方来说,产权交易所的操作为成果带来了出乎意料的收益。而作为投资方,深圳中核集团的副总工程师程浩川表示,作为一项深具市场潜力,又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科技成果,5800万的评估价格实际并不高,“但由于《公司法》的规定,技术成果作价入股最高不得超出企业注册资本的35%,所以我们在投资时一直受到政策的阻碍。交易所设计的技术外参股权交易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否则我们还真不知道怎样才能买下这项成果”。

3800万买了张“入场券”

谈起这次交易,交易所的项目经理刘宇最满意的是他们所设计的“技术外参股”方式。

“所谓技术外参股,就是指投资方用一笔钱买下参股企业的权利。说白了就是企业买下了新公司的入场券。”刘宇说。

“技术外参股可以说是个变通方式。既不违反《公司法》,又能够给予科技成果以合理的回报。”作为投资方的代表,程浩川这样表示。

在北大聘请深圳高新技术交易所担任钕铁氮项目的融资顾问后,交易所为合作双方设计了组建股份公司的合作方案。然而在新公司的股权分配上,合资方却遇上了法律的阻碍,按我国现行《公司法》、《技术成果入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钕铁氮项目作价入股最高不得超出企业注册资本的35%。如果项目方35%的股权价值4000万元的话,则投资方必须投入1.4亿元才能完成公司注资。对投资方来说,这么大的投入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倘若缩小公司注册资本,则项目方的股权又会超出《公司法》限定的范围。

从400万到8700万1

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从来就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强军 摄/Fotoe)

在这种情况下,交易所设计了“技术外参股”的方案。方案其实很简单,投资方投入2000万元注册新公司,项目方在其中占33.4%的股份,约600万元。与此同时,投资方再付出3800万元的“入场费”购买这2000万股的发起权,与北大和杨应昌教授一起获得新成立的股份公司的发起地位。

用投资方中核集团代表的说法,直到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设计出这套交易方案后,一直限于困境的合作双方才真正“突出重围”。而且由于在技术交易所公开平台上进行交易,吸收了更多的投资方,按现代企业制度组建股份制公司就显得顺理成章,而且为今后公司的增资扩股、计划上市等资本经营打下基础。

程浩川对此的评价是,“3800万买了张‘入场券’,也买了一份前途光明的未来。这个钱花得值!”

20年与4个月

“当我们在谈论科技成果转化时,往往忽略了这么一个事实,那就是并非申请了专利的技术都能称得上科技创新的。实际上,重大发明和创新恰恰是中国的一个弱项。”深圳高新技术交易所交易部的李雷总经理告诉记者,经过两届高交会和交易所自己的搜集,目前在交易所已经聚集了40000多项科技成果项目。但真正挂牌交易的只有不到800个。

“在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很难,目前中国每年新出6万多项专利,但转化率不到10%,而在发达国家里,成果转化率高达60%~80%。这其中当然有很多因素,其中科技成果的创新与科技含量不够是一个重要原因。”李雷说。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从1985年到2000年15年间,我国共申请专利972860项,获得授权580971项,但其中的具有独创性,被纳入发明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却只有156945项和25752项,分别占专利申请与授权数的16.1%和4.4%。同期国外申请的专利中,发明专利的申请数和授权数却高达87.8%和63.8%。

杨应昌教授的钕铁氮永磁项目正是这为数不多的具有重大创新和市场潜力的科技成果之一。然而,由于缺乏必要的配套资金完成中试工作,这一项目在通过鉴定后被“锁”在实验室里整整等待了5年时间。

程浩川说起此事,仍然显得十分感慨;“越是具有独创性的高科技项目,它的时间价值就越重要。钕铁氮项目到今天才进入转化,在速度和时间上都迟了一些,如果在它完成鉴定时就能进入转化,并推向国际市场的话,那这个项目的价值就不是几千万人民币,而是几千万美元了!”

曾经长期在北大从事科研工作的程浩川表示,北大是个科技成果转化的“富矿”,“类似杨教授这样的项目至少还有七八个,但其中有些已经由于缺乏资金被‘冷藏’了相当一段时间,假如再不及时进行转化的话,它们的价值真会被白白耗费掉的。”在谈到这一点时,程浩川显得十分忧虑。

正是意识到了时机的重要性,产权交易所在为钕铁氮项目融资时有意识地加快了操作速度,从项目开始融资到股份公司发起成立,前后只用了4个月。大大缩短了投资商在立项、评估、决策、投资实施方面的时间,从而使项目投资的成功率大大提高。

“一个研究了20年,等待了5年的项目,能在4个月里进入成果转化。可以说是中国知识产权交易的一个典范。”说到这一点时,李雷毫不掩饰自己的快慰之情。

新经纪人的诞生

在这一交易中鲜为人知的是,作为北大钕铁氮项目开发的科技人员,程浩川是被深圳中核集团连项目一起“买”下来的。“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有一天会从科研开发转到项目管理上来。”程浩川坦率地承认,但正是在这一转型的过程里,他发现了既懂技术又懂资本运作的复合型人才在科技成果转化中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中国今天最缺少的就是这样的人,我觉得这会是自己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在这次钕铁氮项目的操作中,程浩川的遗憾之一就是股权结构仍然没有达到合理的配置,“国企投资还是太大,民营资本、风险投资的比例太少。”

出现这样的“失误”,在程浩川看来,主要是因为在从“知本市场”向“资本市场”转移过程中,具双方知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太少的缘故。“懂技术的不懂资本运作,而了解资本市场的投资专家又缺乏技术背景,因此在资产评估时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

“目前就单项来讲,如专业技术人员、律师、经济师、券商等都有不俗人才可选,但要优秀综合人才就很难。”

程浩川认为,当前应号召一批精通技术的专家学者从科研生产战线转移到技术经纪人队伍,形成各行业的技术交易带头人。另外组建技术交易小组用团队力量来补充复合型人才的不足。“这支队伍的建立,对风险投资商来讲尤为迫切,也是当前找好项目难的突破口之一。”

从400万到8700万2

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网站何为,还是未定之数(丝路 供图) 投资风投产权交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