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证券界拉客中关村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陆新之 艾伦)

香港证券界拉客中关村0

中关村“卧虎藏龙”

“中关村就像刚获了四项奥斯卡大奖的电影《卧虎藏龙》一样‘卧虎藏龙’”。2001年3月30日,香港交易及结算所(0388)主席李业广说起他2月专程考察中关村企业之后的感觉。

李业广这一次率香港交易所的管理高层和5家创业板保荐人、4家律师事务所、4家会计师事务所组成“强势团队”来到中关村,为的是给中关村大大小小的100多家科技企业介绍如何可以搭上赴港上市的直通车。

李业广的态度被与会的中关村企业肯定评价为“避虚就实”。他对于香港创业板的经验教训的总结相当到位,他说:“(香港)创业板虽然为创新科技企业提供筹措资金的功能已经实现,一年半已经有60家上市公司,融资181亿港币,和港主板有明显的功能区别,但投资者的要求并没有改变,仍然关注企业管理层、前景和业务。目前应该关注上市企业的公司管制水平,来保障股东、投资者权益。”他认为公司管制素质不仅影响个别公司,也对整体经济体系有深远影响,“东南亚企业薄弱的公司管制是亚洲金融风暴的主要原因”。他虽然盛赞中关村积聚50多所高校、研究所,高科技人才荟萃,但他也通过公司管制话题提醒企业关注长远发展的管理问题,“去香港可以找到国际资本,但更能让企业符合规范标准,可以帮助国内企业引进国际投资者,香港交易所就扮演桥梁的角色。”

“因为上市带来的国际合作,已经促成我们由原来国内普通的IC设计公司在两年内变成国内最大的IC设计公司之一。”复旦微电子董事总经理施雷体会上市好处的同时,也提醒企业上市对投资银行和基金会经理要诚实。“但不要把投资银行当成专家,对投资银行要把它当作拍档。”在香港上市的好处是明确公司结构,带动海外影响,帮助建立战略伙伴。

“中关村企业的融资问题是大问题,能上二板,对双方都有好处,香港创业板也要不断发展,中关村是好内容。”曾留学美国的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委会副主任王鲁豫这样说。

创业板:到香港还是深圳?

说到上市,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港方的自我推销在和深圳即将出台的创业板之间的竞争问题。

“已经有60家上市公司的香港创业板,市值超过672亿港币,但目前中关村企业里面只有北大青鸟环宇一家上市,这对于双方来说都似乎有点意犹未尽。”和中关村企业接触很多的香港律师徐明训分析,“在去年中,香港创业板炽热的时候,不少没有办法去纳斯达克的中关村企业是把香港创业板当作首选,但是国内推出二板的舆论起来后,他们改变主意也很正常。因为当时管理层要加速推出创业板的一个主要理由就是怕好企业都流失到境外去。”

双方主事者的愿望显然还没有得到目标对象的完全认同。一份专业证券报纸做的调查显示,被问及的18家中关村企业当中,有17家企业表示预备在中国创业板上市,原因是内地股市市盈率高,上市成本较香港低,而且他们的业务是以内地为主。只有1家企业表示会以香港创业板为上市首选地,理由是该公司的业务与产品均以出口为主,须寻找海外合作伙伴及出口销售的机会。

或许,中关村企业除了成本之外,同样担心的是香港联交所严格的制度。作为过来人的复旦微电子董事总经理施雷就有这样的感慨:“(香港联交所)对招股说明书每个内容都会问来源,所以要言之有据。”一家专门为企业做上市改制的咨询公司的负责人说到达点的时候有点英雄气短,“上国内的二板,怎么样也有点回旋余地,但是到香港的话,要让那边的投资人满意和认可,按照村里大多数企业的素质来说,实在太难”。李业广也承认,内地企业上市过程手续确实比较复杂,但他强调说这对民营企业不是问题,因为不牵涉国有资产带来的复杂法律问题。当然,他也认为这些技术问题仍需要和中国证监会进一步接触,“我每个月都会来北京,经常见周小川,我们一直沟通”。

香港证券界拉客中关村1

李业广(娄林伟 摄/BizFoto)

北大青鸟环宇几乎是去年在海外上市的高科技企业里面表现最好的一家。环宇的执行董事张万中表示,去年赴港上市历时16个月,花费3000万上市费用,千辛万苦之后在2000年7月低潮时集资3亿元港币。“香港的中介机构服务好、素质高但价格贵。公司上市后透明度提高,国际投资者关注,国际同行合作机会大增,基金经理人喜欢新概念,市场起到了推动企业扩大运营空间的作用。”他总结这个不短的上市过程中的经验吸引了很多中关村企业。

施雷补充了一点在海外上市的美中不足,“缺陷是企业作为H股上市但在内地注册执行内地法律,没有办法制定员工期权计划,对企业引进国际人才相当不利”。但是,这个问题在国内上市也不太可能得到更好的改善。

中国火炬高科技产业开发中心主任张景安极力反对两地创业板竞争的说法。身为中国风险投资委员会主任的张景安对于内地企业的资本运作一贯积极支持,他的态度比李业广更为明快。他对记者表示:“香港、内地创业板分工不同,只有互补,可以双赢。”他回顾内地设计创业板的过程,颇为感触地说:“没有香港创业板,内地创业板的筹备就不会这么快,这里不是谁取代谁的问题。”他还提到一个令境内外证券商、企业和交易所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他表示,据他了解,年内深圳创业板肯定会出台,上市企业数量会比香港创业板多。

海外目标:中国企业

现时北京有8000多家高新科技企业,中关村占5700多家,海淀园区负责人马林介绍,去年海淀园的收入共630亿元,纯利约50亿元。海淀区高新科技企业的淘汰率约为一成二至一成半,但过去几年该区的企业平均利润增长仍有近两成,大部分来自153间骨干企业,随企业逐步发展,他估计今年该区企业营业额进一步增至1500亿元人民币,增幅达1.35倍。这样中等规模和良好的成长性无疑是香港创业板最欢迎的。“(中关村企业)至少有100家具备(创业板)上市条件。”

张景安主任虽然不愿意透露具体的企业名称,但是他对记者指出:“中关村约有50至60家企业有意到香港创业板上市,其中有十数家已达成熟阶段,估计一年内可以落实上市计划,每家集资额约数千万元人民币。”

香港证券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从近期看,B股市场的开放不会对香港构成威胁,但从长远来说不能忽略内地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的影响。新鸿基的吴越翰曾经为几家B股公司担任过国际协调人的工作,他相信,“人民币会逐步走向市场自由兑换,内地资本市场会缓慢打开,香港迟早要直接面对来自上海、深圳的竞争”。他算了一笔账,“国际资金加上内地居民手中所拥有的巨额外汇储蓄资源,肯定可以吸引部分原来准备到香港集资的内地企业留在内地市场上市。这将对以香港为基地的大批外资投资银行、经纪行、基金及辅助性行业都将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所以他们会继续加快进入内地市场的步伐。”据悉,今年内还会有更多的海外金融证券业人士来国内“招揽客源”。

中国科技企业数据

中国有53个类似中关村的科技园区,1991年创办了2578家企业,收入87亿元,实现71亿工业产值,出口2亿美元。2000年,53个园区内已经有15000多家科技企业,收入886.4亿元,工业产值7000多亿元,出口200亿美元。目前中国共有26000多家认定的高科技企业,80000多家民营高科技企业。1993~2000年底,共有1121家上市公司,北京有65家,筹资920.32亿元,市值3200多亿元。中国的股民有5801万,北京有246.34万人。2001年第一季度,北京的上市企业筹资达31亿元。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刊资料)

香港证券界拉客中关村2

张景安(互联网周刊 供图) 股票投资香港创业板张景安香港上市ipo创业板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