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药物的第三维空间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纪江玮)

海洋:药物的第三维空间0

“大多数神奇的海洋药材”目前都没有进入工厂化生产阶段

海洋:药物的第三维空间1

珊瑚有着很高的药用价值,但是资源有限

16年以后的突破

经过10年的艰苦开发,中科院海洋所徐祖洪教授研制的肾海抗终于快上市了。这种主治慢性肾衰的药物,其原料来自海藻。慢性肾衰目前的主要疗法是透析和换肾,价格昂贵。据徐教授向记者介绍,肾海抗可以减少透析,延缓发病。而且药费相对低廉--每天的药费是10元。全国目前有150万慢性肾衰病人,徐教授认为肾海抗的市场前景很好。事实上,徐教授多年的研究已获得了回报。肾海抗转让给了山东的一个药厂,转让费是900万元。

巧合的是,另一项在最近取得突破的海洋新药的研究也用了10年。它是治疗艾滋病的海洋新药911,由青岛海洋大学耿美玉教授研制。该药目前已进入I期临床实验阶段。

911是华海制药厂的希望。华海制药厂是青岛海洋大学的校办厂,1993年建厂时的5000多万元投资使它具有不同于一般的校办厂的雄心。它目前的主力产品是降脂药--甘糖脂。华海制药厂销售部的一位经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对甘糖脂每年2000多万元的销售额并不太满意。这位经理认为,市场宣传的投资不足使得海洋药物的销售表现欠佳。华海制药厂销售部的王中赞经理向记者透露,为开拓海洋药物的市场,华海制药厂将与中鲁渔业有限公司合资成立股份公司。华海制药厂将凭借中鲁渔业的资金实力,对海洋药物进行重新包装。

现在已经在赚钱的海洋药物是PSS--主治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生产PSS 最大的药厂是青岛海尔第三制药厂。据该厂营销部的薛经理介绍,PSS上市16年来,全国累计销售额已达30多亿元。该厂去年在PSS系列产品上的销售额是2000多万元,比上一年度增长了30%。

据青岛市经委的傅先生介绍,海洋药物已被青岛视为支柱产业。青岛国风集团是青岛医药公司改制后成立的企业,该集团投资发展处的陈处长对记者说,该集团正在建设一个生物海洋药物工业园,从2000年到2004年的5年间投资10亿元。一期工程将在2002年竣工。这个工业园计划生产的十余种新药中,有6种是海洋药物。

海洋药物带来新希望

海洋特殊的环境--温差小、光照时间长、营养环境变化小,造就了海洋生物的特殊性。海洋生物拥有的某些特殊成分是陆生植物所没有的。中科院海洋所的徐祖洪教授向记者描述的硫酸酯在海洋生物中普遍存在,但在陆生植物中则很少见。硫酸酯在抗凝血、调节血脂方面都有特殊效果。

青岛海洋大学海洋药物与食品研究所副所长徐家敏教授认为,海洋药物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它可能解决一些疑难病症。美国佛罗里达州海港海洋学院的科学家庞普妮在海棉中发现一种化合物discodermolide。这种化合物对人体肿瘤细胞的杀伤力很强,比化疗药物紫杉醇高80倍。discodermolide目前已进入临床前测试阶段。

另外,某些药物经过多年的使用,人体已产生了耐药性,崭新的海洋药物则可以弥补这个问题。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从苔藓状海洋生物中提炼出一种化合物-一bryozoans,以此物质研制的新药在临床上的表现令人鼓舞。它与化疗药物合用时,治愈了一名传统化疗无能为力的骨癌患者。

海洋药物研究因此成了热门。近年来,国内外已在海洋生物中发现了5000余种活性物质,制成了20多种海洋药物。

海洋药物的市场前景吸引了海尔集团。海尔药业集团药物研发中心主任万海宁对记者说,出于对海洋药物前景的看好,海尔药业1997年收购了国内最大的生产海洋药物的药厂--青岛第三制药厂。万海宁认为,海洋药物是中国医药应对WTO的一条出路。

中国进入WTO之后,以仿制药为主的中国医药必然面对专利保护的巨大压力,中国必须要有自己的专利药才能生存。而海洋药物,万海宁认为,最有可能在最短时间内与西药接轨。因为海洋药物研发的门槛低,从海洋生物中筛选有药用价值的活性物质,比西药从上万种化学结构中进行筛选要简单得多。万海宁认为,中国自己的创新药最容易从海洋药物上找到突破。

海尔药业因此把海洋药物作为自己研发的重点,目前已开始2个项目,万海宁希望可以在5年内完成。关于项目进展的细节,万海宁说不能透露,因为相似的研究别的地方也在做,海尔必须抢先拿到专利权。

发展瓶颈:资源与标准

徐祖洪教授认为,海洋药物的发展还有很多障碍。首先是资源上的障碍。天然的海洋生物分布分散,海洋生物体内的有效成分含量少,需要有大量的生物才能满足生产要求。徐教授说,这也正是实验室里的发现多,而真正上市的药物少的原因。

海参中所含的酸性多糖在降脂方面有特效,天津的研究人员曾做过这方面的研究。但由于海参价格高,每公斤要1400~1800元,最终未能进行商业化生产。对癌细胞杀伤力很强的Discodermolide来自于一种稀有的深海海绵。能找到这种深海海绵已经很不容易,供应商业化的生产则根本不可能。研究人员正设法人工合成这一物质。

海尔药业的万海宁在采访中也谈到了资源匮乏限制了海洋药物的发展。海尔药业目前正在生产的两个药物、一个保健品的原料之所以可以长期为继,得益于它们的原料是大量存在的海洋生物--海藻。据徐家敏教授介绍,该所研制的已上市的四个药物也几乎都以海藻为原料。

海尔药业开发部部长刘同科总工在海洋药物生产上经验丰富。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海洋药物的发展还面临生产管理上的障碍。刘同科认为,国内的海洋药物生产在技术上已不存在什么难题。现在主要的困难在于使用什么样的质量控制标准。海洋药物的特性介于中药与西药之间,它的化学结构没有西药清楚,虽然有很明确的疗效,但在确认相应的化学物质时却有一定困难。如果以西药的标准来衡量,则不能完全反映药物的特性。海洋药物的某些质量控制标准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刘同科认为,这种状况制约了生产的发展。

国外的海洋药物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据徐教授介绍,处在化学药品严格的管理体系之内,国外的海洋药物研究成果最后真正成药的很少。

这也许是中国医药的一个机会。化学药品创新太难,中药与现行标准相差太大。海洋药物如果能在化学结构或是标准上有所突破,将使渴望自主新药的中国医药受益非浅。

(图片除署名外均为本刊资料)■

海洋:药物的第三维空间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