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品渗透身体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纪江玮)
女性一生中消耗的化妆品数量惊人
2001年3月21日,美国高层卫生机构——美国国家环境健康中心公布了一份意义重大的报告:27种有毒化学物质在人体内——血样和尿样中的含量,其中有24种化学物质是首次检测。人们一直在怀疑那些符合安全标准的化学品实际上对健康还是有影响。这份报告提供了初步数据。
美国国家环境健康中心主任理查德·杰克逊说:“人体到底从环境中吸收了哪些化学物质,长时间吸收对人到底有什么影响,人为干预是否能降低吸收,这份报告启动了对这些方面的研究。”
该报告一个重大的发现是,在美国人的体内,汞和酞酸脂含量之高出乎意外。酞酸脂的应用范围包括香水、香皂、指甲油等日用品,并作为一种软化剂在塑料制品,如儿童玩具中使用。动物实验表明,大剂量的化学物会破坏荷尔蒙功能,导致生育缺陷。
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直接证据能说明长期接触低剂量的化学物能对人体造成伤害。所以美国化学委员会酞酸脂小组的负责人能理直气壮地说:“酞酸脂是完全安全的。我们没有见到任何报告说它对人体健康有影响。”
美国国家环境健康中心已决定研究这些化合物进入人体的途径。美国政府也已开始研究日常的长期接触对人体是否有害。美国今后每年都将进行类似的检测,并准备逐步将范围扩大到100种化学物质。
“我们的化妆品没有问题”
就中国化妆品安全性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化妆品卫生标准的制定者——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的秦钰慧研究员。
秦钰慧认为,不能简单地说化妆品中是否含有有毒物质。“这样的问题没办法回答。”秦钰慧认为,总体来说,化妆品是安全的。“国家有明确规定,哪些物质不能作为原料使用,哪些应该在什么样的浓度下使用,包括防腐剂、着色剂、紫外线吸收剂等。”
安全是否意味着对人体无害,是健康的?作为一位毒理学家,秦钰慧显然和一般人的出发点不同。“我们的概念是,没有一种物质是没有毒的。有没有毒只是剂量问题。一般人认为,只有毒性大的才有毒,我们研究毒理的不这样认为。”
化妆品令人担心的另一个原因是,它是长年使用的。有研究表明,女性一生中使用的口红可达7千克。长年使用会不会造成有毒物质的积累?秦钰慧再次强调,长年使用也是安全的。不过,秦钰慧也承认,在化妆品长期使用的安全性方面,中国并没有做过研究。
化妆品的成分极其复杂。一种化妆品里可能会含有醇类、酸类、酚类等十几种化学物质。这么多化学物质在人体内会不会相互作用,产生不良反应?秦钰慧说不可能。她是以我们日常饮食为依据,“你每天吃的化学物质就很多。防腐剂你每天都在吃。防腐剂还会和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只要搭配不禁忌,你就可以用。”不过,国内在这方面有没有做过具体的研究,秦钰慧并没有提到。
日常接触标准我们还没有
除了化妆品外,其他日用化学品的安全同样令人关心。据秦钰慧介绍,国家在日用化学品安全性方面的规定,“可能没有”。不过,秦钰慧强调,“不仅中国没有。很多国家都没有。日用化学品太多了。空气清新剂、清洁剂、洗涤剂、防霉剂、除虫剂,一个一个产品地制定规定,相当困难。”“只有那些毒性大的,比如杀虫剂,国家有规定。其他的产品,如洗衣粉,它的规定是从产品质量,而不是从安全角度规定的。”
据秦钰慧介绍,和食品有关的大部分日用化学品都有安全规定。而其他产品,因为涉及面太广,在安全性方面还没有规定。也就是说,围绕我们周围的大量日用化学品中的化学物质,是否会在接触中,通过皮肤,通过呼吸,进入到我们的身体里,是否会因此对我们的健康产生影响,现在还没有科学结论。
李桂兰研究员是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劳动卫生与职业病研究所毒理研究室主任。她目前进行的一个课题正是在研究有毒化学品和普通人健康的关系——长期、低浓度、日常接触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此项研究是与美国合作,具体研究对象是苯。研究从去年开始,预计到2002年前后结束。
之所以选择苯,除了因为李桂兰一直在研究工作场所的苯污染,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普通人接触苯的机会越来越多。作为一种有效的有机溶剂,很多墙面涂料里含有苯。在室外,无铅汽油中也含有苯。
据李桂兰介绍,中国目前还没有制定出苯的日常接触的安全标准。“制定日常接触安全标准将是我们今后一个重要课题。”
国内目前有的,是对苯在工作场所的含量标准:40毫克/立方米。美国的标准是3.3毫克/立方米,比中国低十多倍。李桂兰认为,中国的国情不允许制定太严格的标准。“现在这个标准还有很多企业都达不到。”
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最终会进入到我们的生活,这也许就不难理解李桂兰在研究中发现:在中国的日常环境中,苯的含量都在40微克/立方米以上。个别时候,甚至达到100微克/立方米。由于国内目前没有这方面的标准,我们可以参照一下国外对于苯的日常接触的安全标准:10~40微克/立方米。
生物监测
美国国家环境健康中心在公布27种化学物质年度报告时,特别说明数据的获得有赖于一项先进的技术——生物监测。有了这项技术,研究者就可以直接从人的血样、尿样中检测化学物的含量,而不必通过水、空气和土壤样品中化学物的含量对人体内的含量进行估计。很多化学物在人体内的存在量是非常少的,所以检测浓度的高低至关重要。美国的检测浓度目前能做到百亿分之一或千亿分之一,而且还可以同时检测多种化学物,研究者因此可以弄清楚化学物在人体内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这也正是人们关心的话题之一。
中国在这项技术上并不落后。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的郑星泉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说,中国目前能做到十亿分之一的检测浓度,检测质量达到国际水平——每月都通过欧洲研究机构组织的检测考核。
郑星泉最近所做的一次大型的生物监测项目是在1998~1999年度。是对铅和铬在血液中含量的检测。共有8个城市、1580人参加。郑星泉很希望这样的检测能年年进行。但据郑星泉介绍,这样的检测不仅存在经费和人员上的缺乏,而且劝说健康人抽血检查,也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图片均为本刊资料)
每年有1000种新的化学品产生,其中只有500种进行了安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