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反效应

作者:邢海洋

(文 / 邢海洋)

日本人的节俭传统时有听闻,但真正使人惊讶的,倒是在报纸上看到的一幅新闻图片。画面上,衣着得体的女主人正在舀浴盆里用过的水——回收再利用。给人的感觉是,一向时髦的城市雅皮一定又搞出什么名目的环保运动。1997年12月始,前模特朱利亚·希尔在加州的一棵红杉树上一住一年多,直到伐木公司同意不采伐当地树木为止。据说一年间朱利亚从未下树一步,想必也没有洗澡。日本青年花样翻新也未可知。

但经济学家却要从这种时尚中认出死理,原因是在日本,接受这样的生活方式的人越来越多,早超过了时髦的传播范围。1998年,日本的一本畅销书叫做《简朴之益》,从那以后,节俭俱乐部、教人省钱的书籍和网站就雨后春笋一样地遍布全国。节俭的花样也不断翻新,比如以醋代替肥皂,拿吃剩下的食物堆肥,再有,就是洗澡水再接着洗衣。最节省的办法,当然是凡事自己动手,不去饭馆,酒吧免进,最有效的办法则是对非生活必需品说“不”。十年的经济停滞之后,日本人似乎认命了,如果不能多挣,为什么不多省,反正效果是一样的。一位经济学家就说:“如果你不花,你就省下了,如果物价再下降,你的钱等于自动加息。”

日本的财富效应结束于十年之前,与之相比,美国的财富效应刚刚完结,但反财富效应却迅速地进入了美国家庭。放弃欧洲旅行,推迟更换新车,削减娱乐开支乃至放弃各种昂贵的会员卡是常见的现象。一幅新闻图片显示,在寒冷的东北部,由于恐惧取暖费用上涨,有些家庭开始调低室温,平日出出入入只穿薄薄外套的美国人开始穿上毛衣,裹着毛毯御寒。据官方统计,近年来家庭消费支出一直稳定上涨,而今年前几个月的日用品、家用电器和家具的销售却比去年显著下降。零售商中,超市和折扣商店依然强势,但价格高一个档次的百货店和专业商店均遭受到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天,最有趣的是,蔬菜比肉更畅销了。种种迹象表明,美国人开始精打细算起来。

财富反效应0

如果只是高科技公司蒸发掉3万亿美元,逆财富效应还不会像现在这样明显。到了3月,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蓝筹股市场也开始步高科技市场的后尘,宣布进入了熊市。在一个50%居民持有股票、很多人把投资看成养老、求学手段的国度,市场和消费就明显挂起钩来。据美联储报告,在整个2000年,美国家庭财富出现了自二次大战以来的首次下滑,平均家庭财富缩水了2%。到今年3月,全美国资本市场上的财富已经较去年的峰值减少4.6万亿,约相当一半的国内生产毛额,亦为1987年股市崩盘时财富损失的4倍。麻省理工的经济学家詹姆斯·波特巴估算,股价如果下跌10%,则人们的财富额减少1.3万亿美元,足以引起消费支出减少250~500亿美元。相当于整个国家用于消费的0.4%~0.8%。

美国家庭拥有42万亿美元的资产,其中约有31%的资产是公司的股票。在长时期的牛市中,美国人大大减少了他们的存款。在1989年时,美国家庭的存款平均为7%或8%。而现在人们的存款几乎为负值。从这个意义上,节俭并不是坏事,尤其对于一向寅吃卯粮的过度消费者。但节俭过度,全球经济就少了拉动,事情就将变得更加麻烦。日本人的储蓄率是美国人的27倍,世界上每有一元钱存入银行,其中的三毛三就来自日本,日本家庭的平均存款额高达11.7万美元。但这一切并没有改变日本经济的命运,连日本官方都承认政府的财政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日本经济陷入零增长,不在于缺乏资金,而在于缺乏信心,没有消费拉动。

日本的海外资产额将近10000亿美元,而美国近年来的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海外投资。当世界两大经济体一明一暗时,全球经济非但没有受到影响,一方节约投资,另一方借钱生财的模式还证明这是近乎完美的投入产出组合。但如果消费者节衣缩食,却不能为自己积攒下的资金找到升值渠道,又当如何?投资者市场上最常见的现象是降息与市场下跌并行,加息也不能抑制上涨,可见投资者与储蓄者乃至消费者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关系。

没有了发动机,没有了经济增长,再多的储蓄、再节约的生活方式都将是一场空梦。小富由俭,大富由天的传统逻辑适用于个体,却不适用于宏观经济。如果世界上两台最大的发动机一起停下来,人们还能指望把养老金投到哪里,欧洲、中国还是印度?恐怕没有一个地方有足够的规模和速度吸收那么多的游资。全球会不会一并陷入衰退,这是当今经济界最忧虑的话题。

上一篇: 世态炎凉
下一篇: 生活圆桌(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