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药品加广告:让人丧失选择权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金焱)
“斯达舒”再难找“四大叔”
斯达舒可谓是名牌药品了,找到证明并不难:近半年来,有关斯达舒的各类排行榜花样翻新,这个品牌到处崭露头脚。比如去年那份“9月份十大类药品零售市场分析”报告中,斯达舒胶囊归在消化系统用药,且名列销售成绩表现较好的中药之列。紧跟着,在全国部分大城市主要药店抗酸药与治疗消化性溃疡病药的一个销售金额排行榜中,斯达舒胶囊又跻身前五名。
在2000年恶俗广告评点中,斯达舒胶囊之“四大叔”篇因其庸俗,高冠恶俗广告之首。一阵紧似一阵的鼓点,翻箱倒柜为丈夫找胃药的年轻妈妈,去找“斯达舒”的儿子却找来呆头呆脑的“四大叔”,年轻妈妈拿出真正的斯达舒气鼓鼓地纠正儿子。相信看过此广告的人基本上都能记住斯达舒,但估计有一半的观众会因此感到恶心。
3月4日,中央电视台报道说,药监局收回一批药品广告的批准文号,斯达舒胶囊也被点名。国家药监局市场监督司流通规则管理处李勤处长说,此次共撤掉9个药品的广告批号,还有7个因情节较轻,内部通报提请注意。斯达舒因将已批准的广告内容弄了个面目全非,以此误导消费者,依据新修订的《药品管理法》,一年之内广告审批申请不被受理。
药品加广告,新的造神运动
广告是聚钱之地。去年上半年,全国广告营业额超过了282亿元,比前年同期增长了12.3%。在迅猛发展的广告潮中,以药品、酒类的广告增长速度最快。清华大学传播系孙宝寅主任解释这种现象时,认为药品制造行业自身所具有的巨大实力是一个重要因素:“前两年,在考察了每一元钱所获价值增值,国民经济产值等几个指标后,药品制造业在所有行业中排在前五位之内。”
有人统计,在我国去药店购药的人群中,有1/3接受了广告宣传,1/3是习惯用药,另1/3由于药店销售人员的推销而引发消费。这些数字直接说明了消费者、药品生产与经营者、媒体、广告经营者之间相互联动作用,北京三九万东药业总经理郑建强打了一个精彩的比喻:药品是公共汽车的外壳,汽车上有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有医生、药监局、工商局……每一个环节都靠药品这个载体连接起来,药品的成本与利益也在这其中滚动。仅就药品广告而言,药品与广告的结合,媒体与药品的结合,这个结合几乎是登峰造极的结合,创造出一系列的神话。每一个环节卷入到药品所携有的巨大利益时,都自觉不自觉地丧失了选择权,药品广告反映的仅仅是其中的一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