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把哪一部分包给你?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胡泳)
你相信爱立信不做手机了吗?那么瑞典人现在干什么呢?
爱立信“霸王别机”,将手机的生产和供应外包给新加坡的Flextronics公司,声称自己将集中力量“进行手机的技术研发、设计、品牌推广、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不管消费者对此怎么想(毕竟,爱立信是世界手机生产三强之一,占有10%的市场份额),投资人都认为爱立信走了明智的一着(10%的市场份额哪能说明它在手机业立足的正当性)。不仅如此,相当多的股评家指出爱立信退得还不够彻底,它应该完全淡出手机业。
爱立信(中国)公司执行副总裁苏德瑞竭力强调,有关爱立信的手机事件,实际上是爱立信“外包手机生产”,而不是“停止和放弃手机生产”。为什么还要在手机市场上恋栈?显然爱立信认为自己仍能给手机业带来价值,这种价值可能是设计上的,也可能是品牌上的。不过老实说,在这两方面爱立信好像都不以善于出新而著称(与它的北欧兄弟诺基亚相比更是如此)。所以在一些人看来,爱立信不如完全抛弃手机业务,集中精力在它更擅长、更具活力、也更有钱赚的网络后端系统上。
为什么不抛弃一项只占总销售额17%、但却100%地造成公司亏损的业务?爱立信外包手机生产是对的,不过可能行动得太晚,步伐也迈得太小。即便如此,在大多数手机厂商只是部分外包生产的情况下,爱立信第一家做到把整条供应链都甩了出去。此举加剧了大型电子制造商生产外包的趋势。
外包并非什么新鲜东西。耐克公司大名鼎鼎,却没有自己的工厂,雀巢在全世界有495家工厂,但一半以上的生产是由他人完成的,包装则完全由外面完成。底特律的汽车加工厂下面还有更小的汽车加工厂,很多大家耳熟能详的IT产品都是外包的产物。当然,不是所有行业都能这样做,比如炼油业、钢铁业或造纸业就很难采取外包。外包过程也决不轻松。它意味着企业须从以资本为基础转为以信息为基础,而这需要不同的管理方式和别样的企业领袖。爱立信对手机欲弃还休的做法显示,“壮士断腕”并不那么容易做到。
外包的第一大好处是节约成本。例如,爱立信期待Flextronics公司在手机方面能够每年为节省10.6亿美元。但是,“便于公司集中精力”“为其他业务释放资源”等等也是人们常常提到的好处。外包还可以减少供应链上的产品库存,使供应商与零售商在时间和距离上更加接近。就价格空间狭小的消费品而言,厂家外包的核心动力在于削减劳力成本,即将生产线转移到劳力便宜的发展中国家去。
爱立信此次就手机事件在中国发表的正式声明使用了一个富有意味的结尾:“随着爱立信从制造及市场营销公司转变为以知识为基础、以市场和科研为导向的大型企业,公司力争成为中国电信业发展最具支持力的合作伙伴,成为中国民族工业最优秀的成员。”跨国公司进行外包的标准很简单,它一定先问自己:我们在哪个环节能附加更高的价值,拥有更独特的专长?这样问过自己之后,它会将附加值较低的活动统统外包出去。爱立信手机事件再一次证明了一个明显的事实:世界制造业的界限正变得模糊,格局不断被打破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