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了解中国富人

作者:李鸿谷

(文 / 李鸿谷 王珲)

第一次了解中国富人0

(吉国强 摄/BizFoto)  

记者(以下简称“记”):北京市城市经济调查队在选择这一调查课题时,为什么会将中国富人的年均收入定在超过5万元?

邵建民(以下简称“邵”):这是在我们经常性入户调查的网络上抽取了1000户,按收入排序从中选择了最高收入的10%,算了一下他们的年均收入,得出的数字是5万元。于是这一数字就成为调查的底线。

记:当时你们自己觉着5万元是高还是低?

邵:肯定算不上是高。

记:为什么?

邵:因为经常性的被调查者基本上是中低收入者。低收入者的调查,我们倒是每年都进行。这些对象,我们要求他们逐月记账,但高收入人群他们肯定不会参加这种逐月记账式调查。

记:从你们最后的调查报告看,得出的北京富人户均资产是235.6万元,这可能与你们最初的设计相差很多,你们有什么感觉?

邵:这只是一次典型调查,结果仅供参考。

记:为什么会有这么低调的评论?

邵:很明显,被调查者多多少少会打一些折扣,有多少钱连妻子都不愿告诉的人会告诉你他们的收入吗?中国人还不习惯露富,这种观念短时间内很难变化。

记:那么,说户均资产达到235.6万元,才算进入北京富人榜,合适吗?

邵:基本上可以这么说。不过更准确的说法是,我们调查的还只是中高收入者,还不能单纯说就是最高收入人群。

记:你刚才说中国人还不习惯露富,究竟有多不习惯呢?

邵:我们的调查之难,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开始确定抽样框架时,到房管局、小区办请他们给一些物业管理公司的资料,物业很不情愿。结果是我们的调查员逐一查访高档住宅区。

记:为什么选择到房管局要资料呢?

邵:我们确定被调查者必须是有房有车的。因为实物资产拥有量是居民生活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

记:最后又如何进了这些富人的家门呢?

邵:这特别难。首先是物业管理的不给开门,他们与住户有约定,不可以透露住户的情况。同时,我们还得排除那些团体购买高档小区的住户。

记:你们完成这一过程用了多长时间?

邵:我们这一调查先后换了四批人,最后确定了1200户。但真正符合有房有车的只有301户。

记:看起来整个选样还是挺严格的。

邵:入户调查如果住户是退休的,或者超过65岁的,我们都不算。

记:为什么不计算他们呢?

邵:退休人群一般不会有较高的收入。但他们如果了解子女的情况,也可以调查。

记:这些富人的年龄结构是什么样的?

邵:这301户没有进行年龄结构的计算,但我们对整个1200户中的1000户做了结构分析,有数据。30至40岁,占1/3;40至50岁,1/3多。这两个年龄段的人加起来的比例最大,超过了60%。

记:有没有文化程度的统计?

邵:高中最多,超过1/3;其次是本科,占了1/3。这也符合他们的年龄结构。

记:这些富人中北京人的比例有多大呢?

邵:我们没有这样的数据做推测。

记:这样的调查以前搞过吗?

邵:1996年也调查过,但那次调查很难与这次的正规性相比较。

记:国外也经常有富人榜的排名,他们的调查也这样难吗?

邵:他们全部是实名制,容易多了。而我们实名制可是刚刚开始。

记:未来还会进行这样的调查吗?

邵:两三年内都不会再搞,主要是经费,我们这次花了5万元左右。

记:过去我们有过这样专门针对富人的调查吗?

景体华(以下简称“景”):过去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调查。我曾经长时间呼吁要进行这种专项调查。

记:那么这样一个群体,可以给他们什么样的命名呢?中产阶级?或者……

景:都不行。

记:为什么?

景:因为不可以轻易定性的。

记:障碍在哪里?

景:现在才开始我们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调查,第一次开始了解中国的富人。我们无论从资料的积累上,还是理论的准备上,都需要有一个过程。

记:那么你们能阻碍别人对这一数据的评说吗?

景:这一数据肯定会众说纷纭的。毕竟我们开始有了这方面的数据。

(图片为本刊资料)

资讯 统计调查样本构成:被调查家庭户均常住人口2.8人,建筑面积101.34平方米。调查资料显示:被调查家庭户均年收入为23.86万元,其中,10万元以上家庭占51.4%,其家庭总资产户均已达到235.6万元。

不同职业高收入家庭资产拥有状况  

第一次了解中国富人1

(资料来源:王健华:《北京市高收入家庭资产状况、投资和消费意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