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城”是座什么城?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郦毅 张茸)
用“深圳速度”建造起的东方大学城在解决难题的同时又成了很多人的难题
2月14日,寒假开学的第二天,记者见到北京联合大学分校校长张铃的时候,他正在处理一件麻烦事,因为煤运不来,东方大学城物业通知25日要停暖气,比起前一段刚解决的学生因为价格高而罢餐的事,暖气要停对张校长来说还不是最头疼的。
去年9月,包括北京联合大学在内的7所大学入住廊坊东方大学城,是看中了它是“国内最早、最快建成的”。按张校长的话,对于一直面对“宏观上”没地、没钱、没时间,“微观上”无教室、无宿舍、无操场、无食堂、无实验室的联大来说,由学校自己进行扩建,需要很长时间,无法解燃眉之急,与承诺“后勤社会化、教育资源共享”的东方大学城可以说是“供求双方一拍即合”。
“实际上,学校没能像预想的那样省下心来一心搞教学。”一所大学面临的矛盾在这里不但没有消失,反而被放大了,于是,在学生、学校、大学城之间“斡旋”成了张校长每天面对的课题。
“即使在距离北京40公里外的廊坊开发区可以复制出大学所有的硬件,软件却无法复制。”作为东方大学城的近邻,华创集团的总经理助理南人看得很清楚,“廊坊与北京相比,意识要差10年,有很多可以参与的事情无法参与,音乐会,展览、演出……这里没有,大一刚进入大学,特别需要那种氛围熏一熏。第一年就让你变傻就不好办了。”
正是考虑到这样的问题,去年夏天参观过东方大学城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陈章武没有选择那里,他告诉记者,“与廊坊相比,深圳更有吸引力,经济发达,更有利于教学研究,软环境的优势显而易见,一个很简单的理由,老师、学生都愿意去。”他介绍,将在深圳大学城建立的清华研究生院,规划到2005年,在校生规模达到3000人,“首批到深圳研究生院工作的50名清华教授和副教授已经确定,其中包括多位院士和一批著名学者,如果是廊坊谁会去?”
在夏天的参观中,面对占地颇广、硬件精良的东方大学城,“如何收回投资”是让陈章武疑惑的问题。在他看来,“从投资商的角度讲,这个项目即便全部入住,其投资回报也是有限的。”
事实上,与使用者相比,投资商对大学城有截然不同的评价,让前者感到难受的地方恰恰给后者带来利益。
“最困难的时期是去年11月,争论都出来了。”东方大学城管理委员会校联办公室副主任张中华告诉记者,“现在好了,今年9月将有3万人入住,二期、三期已经开工。”在采访中,投资者显然把大学城当作“一笔成功的买卖”向记者介绍。
不同的人给记者算了几笔算法不同但结果都是“赚钱”的账。
“地皮格外便宜。”华创集团的总经理助理南人从局外人的角度给记者算账推测,“举个简单的例子,高速路上的路牌,北京界内每年100万,廊坊三年才60万。”
东方大学城管理委员会校联办公室副主任张中华证实南人的推测,她这样解释为什么不把“城”建在北京境内,“在廊坊开发区内,‘八通一平’的土地,500亩、500亩的批给我们,在北京境内只能10亩、10亩的批。”
“而且价格很优惠,一亩地5.5万,在北京要25万一亩地。”全资投资方北京外企服务总公司副总经理、东方大学城管委会主任靳振国坦率地告诉记者,“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要讲回报,我们算过一笔账,第一期投了10个亿,其中贷款4个亿,可以容纳2万学生,一个学生交纳1500元学费、1600元住宿费,2万人是6200万,除了教学设施,商业服务这一块出租出去,吃饭、交通、消费,银行、邮局、热力,收取租金、管理费2100万元。另外有一些房是要卖出去的,中学、小学建好后都已经卖了;教师公寓18栋也是要卖的。算起来一期可以卖掉的房子就价值6.8亿,加上每年收入8000万,除去一年支出费用800万,和支付贷款利息一年2400万,七八年可收回投资,保守的也是10年。”
其实,投资者的初衷在发生变化,虽然在大学城中有为未来吸引高科技公司“预置”的教育发展大厦,张中华也强调建设的是“城”,但是显然是否能够实现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尽快回收投资”已经成为投资者的首要目的。“一年间,大学城的固定资产由15亿变成30亿,”张中华说,“至少在资本运作上,大学城已经成功了。”
在矛盾中呆了一个学期的张铃这样总结:“在大学城,投资者、管理者、办学者、经营者四个利益主体分开了,各自都有自己的小算盘,都在发牢骚,政府的督导减少,作为民间行为,如何在四者之间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问题的关键,但这是一件困难的事。”
这里的楼房很整齐(卢丰 摄)
资讯
中国的“大学城”
1999年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做出高等学校扩招的决定,每年扩招20%,各大学原来就存在的校舍紧张问题突现出来,从那时开始政府大力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教育后勤产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各地开始兴建“大学城”。
正在兴建中的大学城:
■上海松江大学城:位于上海松江新城区,总投资25亿元,占地面积近5000亩,建筑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是一个由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上海立信会计高等专科学校等多所大学组成的综合性大学园区。
■深圳大学城:创建深圳大学城,引进清华、北大等国内名校来深圳办学,是深圳加快实施“科教兴市”的重要举措。
■北京吉利大学城:在北京昌平区奠基,规划占地3000亩,一期工程35万平方米将于8月底竣工,今年计划招生2000人。吉利大学城一期将分别组建外语学院、广播学院等七个学院和一个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招收本专科生,包括部分成人培训班;二期将扩大办学规模,招收硕士研究生和留学生。
■河南省会大学城:北区可容纳学生10万人,已经选址定界的有中州大学、郑州师专、郑州市艺术学校等。省会大学城西区规划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北部,包括郑州大学和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两所高校,目前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已办征地手续。该区可容纳学生8万人。
大学城如何成“城”?
在北京联合大学的大学城里采访,听到的是来自大学城的使用者与建设者、经营者的的种种纠缠。如果跳开这利益中心来看中国的大学城,其实,大学城如何成“城”仍是问题。
在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大源看来,与东方大学城和全国各地正在兴建中的“大学城”相比,中国高等教育体系中自然形成的“大学城”更有价值。
“大学城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学校的规模大,学校和学校所在的社区形成规模较大的社会,人口常常多达数万,大学城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以教育活动和相关的科技开发活动为主要内容,许多人在大学城就业,为大学城服务,而且,这些大学城都有一所或多所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大学,还具有便利的交通、良好的通讯条件。”他强调,由于现代大学不仅要培养学生,还要开展科学研究和为社会服务,因此许多大学城都建在大都市地区,便于与外界进行联系,更重要的是,大学城与所在地区的发展互相融合,成为与当地居民、企业混合的城镇。胡大源认为,按照这样的标准衡量,“北京的海淀、长沙的岳麓山更像‘大学城’。”
“办大学城应当是城市化的一条重要道路,”显然上海大学社会学系邓伟志认为办大学城有更重要的理由,“历史上第一批城市都诞生在农业发达地区,第二批城市大多诞生在工业发达地区,大学城是第三批城市。大学具有发展信息城的先天条件,是多种城市类型之一,也是比较先进的一种类型。高速度、大容量、高效率是现代城市的基本特征,大学城具有充实这些特征的有利条件。”
“开放性是大学城永恒的魅力,真正的大学城城市本身就是一座大学校园,各个学院分布在全城的街道中,社区服务、公共交通可以说既是学校的,也是社区的,”邓伟志说,显然这样的大学城在国内还没有出现。
在目前这种被专家期待的大学城尚未出现之前,众多新兴大学城的诞生,其间已经出现与将要出现的问题,应当引发足够的注意。 大学城东方大学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