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死掉都是该死的?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菲必)
飞宇网吧是中国最大的网吧(黄蓝 摄)
飞宇网吧老板王跃胜(娄林伟 摄/BizFoto)
飞宇网吧的起来与红庐茶馆的倒掉
“大北京的小小一角,麦当劳的音乐飞扬,台湾刨冰的色彩令人陶醉,几百家书店,几千种音乐……”郭晓橹在《书城》杂志里这样描述海淀这个地方,“令人怦然心动”。
刘涛戴着耳机,指挥170辆坦克在沙丘上觅敌作战。19岁的刘涛刚上大学一年级,没有女朋友,不想看VCD也不想听音乐,看腻了书,他泡在飞宇网吧里玩“红色风暴”。
刘涛并不孤独,此刻飞宇网吧里还有1399个和他同步上网的人。
全球第一个网吧1994年在英国伦敦开业,随后网吧以每月开张50家的速度在欧洲蔓延。飞宇网吧老板王跃胜不知道自己的网吧是否为全球最大的,但它无疑是中国最大的网吧。在国内,飞宇已有330家的加盟连锁网吧。去年王跃胜的飞宇网吧营业额超过了3000万元。在鸣响着葬礼进行曲的中国IT业,营业额能达到这个数字的网站寥寥。
飞宇网吧在北京大学的南门和小南门之间的路段上。为了让小孩子也记住网吧的名字,王跃胜煞费苦心把网吧名字限制在10笔画内,其标志则是耀眼的明黄色。
“这里是全世界开网吧最好的地方。”王跃胜特别得意。
这个路段离海淀图书城50米,不远处还有太平洋电脑城和硅谷电脑城。这里是北京市年轻人口、就是学生最多的地方。从网吧出来,一进北大南门就是学生宿舍,很方便。
1998年冬天开业的飞宇只有25台电脑,在3年内,这个数字不断变化,400台,600台,去年年底达到1000台,最新的数字是1400台——这个数字在王跃胜的指挥下,也许将继续攀升。
越来越大的飞宇开始“吃”掉它的邻居了:逻格因网吧、台湾饼屋、霸比龙酒吧、红英时装店,红庐茶馆,还有几个音像店面。飞宇的明黄基本上刷满了北大南门到小南门不足200米的路段。
从广州来北京出差的张辉,习惯地约在中关村住的老朋友“去北大南门的红庐茶馆坐坐”。他喜欢那里比较安静。结果朋友在电话里告诉他1个月前红庐改网吧了。
“本来我盘下红庐茶馆还是想做茶馆的,那里的装修不错,也很有文化格调。红庐茶馆以前一直在赔钱。”王跃胜解释说,“我盘下来,第一个月也赔了好几万,算了,还是改网吧赚钱。”红庐茶馆的前老板是北大的一个经济学硕士,39岁的王跃胜高中文化,多少有点讽刺的味道。
对于飞宇网吧的扩张破坏了北大文化的批评,王跃胜有些莫名其妙破破烂烂的饭馆、美容院酒吧之类在这条街上,他觉得不符合北大形象,对学生也没什么好影响。
他认为网吧是最符合网络文化的:在网吧上网,不固定的IP,没有人知道你是谁,你可以在网上做任何事。网吧里有一种自由的味道。
“中关村号称是中国硅谷,在这里发展网络文化很自然。不允许网络文化存在难道就是北大文化吗?”
在北京生活越来越没乐趣
2001年1月,北大小东门的成府路上贴出了告示:拆。
1994年夏天。万圣书园的老板刘苏里坐在店前的台阶上享受某一天的黄昏。神差鬼使他冒出一个念头:成府路就200来米,房子很有特点,车道狭窄,经不起车和人攒动,不如改成步行街,建个文化小社区。他觉得这里的风水实在太好也太适合了,一边是清华,一边是北大,不远处还有可爱的圆明园,寸土寸金的中关村。
他并没有去着手实现,原因在自知缺乏商业头脑。
在拆的告示下,刘苏里已经找好新的店址,对已经颇有文化气息的成府街要拆掉,刘苏里反应平静:“从扒城墙以来,北京一直在拆。这只是很小的缩影罢了。”他更头痛的是新店5月才能搬过去,3月份成府街就拆光了。这两个月的时间差怎么打?
雕刻时光的庄仔则说:“原来住在这里很幸福,不管走到哪里,有旧书摊,有书店,有便宜好吃的日餐,有精致的工艺品店,有咖啡馆,有意大利面条吃,都很舒服。”
庄痛惜拆掉以后,不知道哪里能找到这么便宜租金的地方——一平方米一两块钱。
“像飞宇网吧疯狂扩张是很愚蠢的。中国缺乏横向的感念,发展中关村,就是高科技,不发展别的。其实高科技是和文化紧紧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没有文化哪来高科技?没有文化和高科技并存在那里,只是高科技,那会变成很奇怪的怪物。”
庄心目中横向的概念是:一条街上有几家网吧,有几家咖啡馆,有书店,还有服装音像工艺品店。生活的乐趣就建筑在这些上面啊。
庄觉得在北京越来越没有乐趣了,这些乐趣被一些完全没有远见的事儿破坏掉了。
死掉的文化就是该死的?
“北大外面本来有什么?就是一些小破店,什么文化?除了风入松书店,本来也没有文化气息。南门那条街最东头卖电脑,一帮农民喊光盘毛片,这叫文化吗?飞宇网吧总比乱卖毛片好吧。另一边就是些破饭馆,烂兮兮的。还有破音像店,有网吧挺好。”住在中关村多年的社科院研究员郭先生说。
网络讨论已久的问题之一:越有钱越有知识,越没钱越没知识。
“但是信息的本质是所有人共享信息,问题只在于经济方面。这些问题很快会解决。大部分上网的人是在娱乐。如果穷人上网能赚到钱,他借钱也会去上网。网吧的出现很难去验证越没钱越没知识的说法。真正造成数字鸿沟的问题不是有没有知识有没有钱,而是有没有需要。”
北大的文化究竟是什么呢?有没有一成不变的文化?我们很难相信茶馆、音像店这些才存在几年时间的店面代表的是北大文化。北大的文化依旧在北大的里面。
如果10年过去,飞宇网吧没了,可笑的是也许我们要说北大文化没有了。
商业行为下遵守的是商业规则,对此冲动地欢呼或者难过多少有点愚蠢。
类似成府路的文化小区也许会转移到五道口去,那里有语言学院,以及八大学院。而飞宇网吧也有规模缩小的一天。
或者可以这么说北大的文化不会死。凡是死了的文化就是该死的。就像筷子不会死掉。如果不是该死的,它还会活过来。因为房子并不重要,可以拆也可以建,只要需要,就会存在。不搬不拆,要倒掉的还是会倒掉。(图片均为本刊资料)
网吧里有一种自由的味道(娄林伟 摄/BizFoto) 北大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