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受授学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沈宏非)

比较受授学0

自从有了文化以来,文化冲突(CSHOCK)及其讨论,就一直是热门的主题。冲突严重的时候,上演刀兵相见的大制作;和平时期,则由耗资几千万美元的精彩电影乃至几千字的有趣文章不等。几千字的文章,大多是道听途说或走马观花式的“夷夏笑谈”,写出点深度的并不多见。最近,我在上海的一本杂志上读到一位我国驻外人员撰写的文章,不仅有第一手的现场资料,更为难得的是,作者将中国人和西方人之间的一系列“文化冲突”予以系统分类,并且在讨论被归入第四类的“东西方思维方式差异”时举例说,一次,国内有一个代表团出访德国,与德方签定一系列合作协议之后,德方举行宴会,宾主尽欢。不过德国主人事后却向作者投诉说他非常讨厌那位中国代表团的团长,因为“当这位团长和我握手的时候,他的眼睛看着站在我后边的一个人,竟然还跟他讲话,可是却握着我的手,这是对我的人格的侮辱,他为什么蔑视我呢?”为什么?作者给出的答案是:按德国习惯,握住谁的手,眼睛就必须看着谁。我发现我与这位作者之间,倒是产生了一点东方内部的思维方式冲突。德国文化我不懂,但是中国古书我还是读了不少,就是不记得有哪位先贤曾经教唆过我们在与人(至少是同性及同辈)受授之际,眼睛务必斜视它处。就算是万世师表的孔子,也只是教导我们说“非礼勿视”,换言之,除了非礼的,都应正视,而一切不可正视者即非礼。当然,握手是新文化运动拿来的西礼,只是其与作揖下跪之礼的差异,想必不会超过慈禧太后与维多利亚女王的思维冲突。事物总有它的反例,根据最近的一则外电报道,似乎表明德国人、最起码是一个正在购物的德国人是不喜欢“别人看着他并且微笑的”。沃尔玛(Wal-Mart)便因这文化差异而在德国亏了大本。1998年1月开始在德国境内开了95间分店的Wal-Mart,有一整套严格并且一向行之有效的员工守则,包括:在10英尺范围内看见客人,要微笑并趋前协助;客人提出的投诉及要求,须在“日落前”处理完毕;客人到柜台付钱时,须替他们把货品装入袋中,等等。报道说,此举竟惹来一场德美文化冲突。Wal-Mart的“正视”+“微笑”非但无法取悦德国消费者,还招来人们不满和疑虑。据德国GFK研究所研究员施纳普奥夫说:“德国人不吃这一套,如果有人替他们把货品放在袋里,他们会把人家看成是贼。”这些“文化差异”令Wal-Mart的年度亏损达1.5亿美元以上,而据一项消费者调查指出,在当地所有的零售商户中,人们认为Wal-Mart的表现最糟。按照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对美式人际交往所做的研究,“以目传情”的比重大约占到30%至60%,研究指出:我们力图跟别人建立联系的目光接触的数量,部分地取决于我们对其地位的感知。其中的一条定律是:当跟某些被认为是地位高的人们讲话的时候,我们力图运用中等的乃至强烈程度的目光接触,但是当我们与一个地位低的人谈话时,就很少努力去保持目光接触了。显而易见的是,美国人和德国人一样,皆把交往时一方的“不予正视”视为对另一方的贬低。因此,尽管我自己属于是那种不爱和营业员多打交道的顾客,以低调服务见长的英国M&S是我最爱的百货公司,但是我还是不能确认德国人都是一些爱看“晚娘脸”的受虐狂,当然更不知道Wal-Mart的管理部门是否真的相信他们与德国顾客的确存在着这种严重的文化冲突。不可否认,在我国不愿正视对方或不愿被对方正视的大有人在。比如,王朔就发现了白岩松在访谈节目中从不正视对方,不过这是属于白先生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自己的问题,如果王朔把这种个人教养或专业技能问题上升为主持人对观众的“文化冲突”,我相信央视的节目整体上会比现在娱乐得多。允许我再一次引用王朔的作品:“告诉你一个发现,你和我都会感到,世界很小,是个家庭。”尽管这种列侬式的理想主义娱乐在今天十分适宜出租给手机或互联网公司做广告歌曲,但这种信仰毕竟也不乏其常识基础。人和人之间的差别,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至少,大不过你我的猜想,当然更不会比“文化冲突”论者的境界和心胸更小。

上一篇: ETS的核打击
下一篇: 生活圆桌(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