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迪沃荷:“要让人为你疯狂”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施武)
流行形象是沃荷最钟意的题材,招贴的外形也是他不悔的追求
安迪沃荷是美国艺术家中把公众知名度看得至关重要的艺术家。60年代以后,美国艺术界差不多都摆脱了理想主义的前提和那种悲剧英雄式的感觉,开始进入了商业化时代。沃荷被认为是促成这种变化的标志,他像蓝鲸一样狼吞虎咽地追求公众知名度,也得到了不少回报,他确实很有名。但是当时美国评论家休斯怀疑地问:有多少人读过他的作品?有多少人喜欢他的作品?
当时,沃荷工作室周围有很多人,他们当中有很多人是离经叛道的人,有着无限的欲望和野心的人,他们像是形形色色的亚文化中的漂浮的碎片,他们到底是些天才还是笨蛋也许难以辨认,但在他们身后什么也没留下。
不过,在艺术界,沃荷一举成名,很多人都想从他的例子里得到启示:艺术家们不再必需表现得像达利那样疯狂,因为疯狂不再独特,而且到处可见,要让人为你疯狂,这就是沃荷的主旨。
他模仿大众传媒的一些技术性做法,比如,电视里大量的视觉废话,明亮简单的色彩,对“过剩”的追求及麻醉感——著名的梦露肖像在他这里是一堆同时出现。他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对公众说,你如果想了解沃荷,看我的作品以及我这个人的表面就可以了。他希望像伊丽莎白那种明星一样,出场就让人喝彩,表面背后无物可寻。他在作品中也不附加任何额外的意义,精心构想的小伎俩是有的。
沃荷最后10年更关注的是他的产业的平稳发展,而不是表示什么独特的想法,他画什么根本不重要了,有他的签字就行,因为市场有自己的逻辑。沃荷在这点上没欺骗自己,他曾抱怨过,:一遍遍制作同样的图画真令人厌倦。所以他会在产品里加一点小变化,让其产品显得不那么陈旧,也让自己减少点厌烦。
人们对艺术家的一般期待还是认为他应该是能够产生不凡感觉的一类人,通俗艺术和严肃艺术在一般的概念中还是有本质的区别,沃荷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来减少这种区别,悖谬之处是,当他这样努力的时候,他也弄不清自己的工作范围了。让他深情觊觎的通俗文化天国却又并不那么容易进入。
休斯说,对于大多数知道他的人来说,他是一个从遥远的偏僻角落传出来的名字,一个戴假发、做怪事的人。他永远也没能成为广受欢迎的艺术家。不仅如此,他最后20年的公众形象恰好相反,公众把他看成一个不太正常的鼓吹平庸、作品无聊的家伙,人也莫名其妙,还带有一点恶意。
最后他遭受枪击而死,这种死法让他获得了一层光环,美国艺术界一些人对他大加推崇,认为他是不曾有过的极度直率和坦诚的艺术家,他冷静而忠实地记录下了社会的重要的变化。虽然一直有人在问:他到底是思想家还是骗子?终究,作为艺术家,他的作品被各个权威博物馆收藏着,也许人们对他的怀疑正是其创造之所在。 艺术安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