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驱逐酒吧街?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文 / 郦毅 范萍 谢语)
服装街被拆了,下一个是酒吧街吗?(娄林伟 摄/BizFoto)
服装街要拆除的消息引来了很多购物者(王巍 摄)
新闻背景 下一个就是酒吧街?
12月18日,三里屯街道办事处在“服装街拆除”的通风会上宣布三里屯服装街将在10天后被拆除,一位记者装扮成一个摊主老太太的儿子混进会场,把消息透露出来,引起了以后几天的抢购潮。
12月27日下午,服装街上演拆除前最后的抢购狂潮,因为是白天,酒吧这边的安静和干净与对面的喧嚣和混乱对比强烈,但是在附近居住的王林还是认为“比起服装街,酒吧街更该拆。服装摊出来晚,收的早,影响很小,可酒吧街每天都要闹到早上四五点钟。”
噪音污染是居民们能说出口的抱怨。同样住在附近的张先生对夏天的一次夜查印象深刻,“那次是一次突击检查,执法队收容了20多家酒吧的20多人,大多是非法拉客、非法歌曲表演的,还有三无人员、火灾隐患,换了你,愿意住在这样的地方吗?”
实际上,经过10年的积淀,在三里屯酒吧街积淀下来的不只是作为时尚生活方式的酒吧文化,同时也成为社会问题集中上演的舞台,这已经成了“尽人皆知的秘密”。
其实“清理”的目标一直并且最终指向酒吧街。记者从三里屯街道办事处得知,“酒吧街肯定要拆迁,只是迟早的问题”。早晚要拆掉在那里不是秘密,现在,这样的说法已经在服装街和汽配街身上应验。
记者在现场发现,街对面的酒吧门前坐着一溜表情复杂的观众,这些酒吧的老板和侍者在观看经营了十余年的服装市场如何匆忙吃下最后的晚餐。街上只剩下酒吧了,下一个就是酒吧街?这是他们正在面临的问题。
观点一:人们去酒吧街干什么?
一个摇滚鼓手眼中的三里屯酒吧街
我每周来这个酒吧3到5次,在酒吧里演出是最惬意的,尤其是冬天酒吧里的空气醇厚而暖热,摇滚最适合这样的气氛。对这里的是是非非看得太清楚了。来酒吧找活,女歌手比男歌手要吃香一些,对她们中的一些人来说,这里是一个跳板,所以酒吧里的女歌手更换得比较频繁。
酒吧街总是天黑才“进入状态”,地上的彩色灯箱把人映照得比白天漂亮许多,一个很平常的人,在这里可以变成夜晚的精灵。
其实我们在这里演奏,人们并不太在意,他们需要的是一种喝酒聊天的“背景”。我想人们愿意来,是因为三里屯酒吧街提供了一种别的酒吧没有的更丰富的背景,背景中的一部分你看不清楚,但是它确实存在,比如现在门口卖玫瑰花的小姑娘,洗车的,甚至在墙角卖唱的,都是你坐在这里享受的背景。
这种复杂给人提供想象的空间,如果打扫得太利落反而不好了,而且这是要靠时间来“做旧”的,酒吧街变成现在这样用了10年。如果真要拆迁,过不了多久还会恢复,只是需要大家习惯。
酒吧客人王枚女士
一个男人去三里屯酒吧干吗?这个问题会让人会心一笑,其实很可能会错了意。确实有那样的男人,但是我相信多数人只是去放松一下,而且那确实依旧是个时髦的地方。我喜欢在“闹吧”里混着音乐声听朋友们大叫大嚷地谈话,那样的气氛让人兴奋,每个人都很高兴的样子,最好的是,你知道在隔壁、隔壁的隔壁有很多跟你一样的人,如果是别处单个的酒吧就容易拘束,不会这么肆无忌惮。
观点二:拆与不拆的争论
“男孩女孩”酒吧外联与宣传主管李先生
这条街说要拆说了很长时间了。真要拆就拆呗,那我们能有什么办法,这是政府行为,必须得服从。有什么愿意不愿意呢,又不是说不愿意就可以不拆的。
如果三四年前说“酒吧对青少年的精神污染”的问题,我觉得还很时尚很有必要;只是这会儿再来说,就显得太多余了。现在像我们这种以青少年为主要消费群体的酒吧不少,格调很健康,气氛很活跃,给这帮孩子提供了一个休息娱乐的地方,孩子们都愿意来。现在的人如果真要学坏,有很多途径和方法,非得上酒吧来学吗?
开酒吧肯定会有声响,影响了周围居民的生活我们也没有办法。我们能做的就是进行一定的补偿。从1998年开始,我们每年给三里屯街道办事处交噪音补贴,每户人家1000元,仅这项开支,我们每年就得支付10万元。更别说平时的临检,让我们什么时候关音响,我们就什么时候关;让我们什么时候收拾摆在外面的桌椅,我们就什么时候收拾。如果这样还是要拆的话,我们也无能为力。
“简单日子”酒吧领班袁先生
我在这个酒吧干了两年,对这地方肯定还是有感情的。如果真要拆了这条街,我也无所谓;我还可以上其他的酒吧工作嘛。这毕竟是政府行为,我想不会仅仅因为周围居民的强烈抗议,肯定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交通、治安和噪音污染等等。以我在这里的所见所闻,我还是比较能够理解这个决定的。只是我觉得开酒吧还是需要氛围的,这条街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或者称之为文化,并且已经形成足够的规模,在人们心中也形成了定势,真要是一夜之间消失殆尽,我觉得还是很遗憾的。
“兰桂坊”酒吧领班杨女士
我们这地拆不了;我也听人说过,要把这条街挪到朝阳公园那边去,但是我觉得不大可能。这条街从无到有,从单个酒吧小打小闹到形成现在的“酒吧一条街”,完全是自发的,由市场规律决定的;如果政府真要组织,也许还真达不到现在的效果,朝阳公园那边没有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这条街给三里屯带来了不少实惠。我们在这里,让三里屯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变成一个国际知名的黄金地。我们每年得向三里屯街道办事处交多少费用,什么居民的噪音补贴啦,赈灾捐款啦,修三里屯北街路边栏杆的建设费啦等等,甚至连买个灭蟑螂药,都要求到办事处统一购买。要真拆了,我们老板肯定不乐意;毕竟像消费这么高但生意又这么火爆的地方,在北京是再难找到了。
“男孩女孩”酒吧员工刘先生
这里拆了我就上分店呗,无所谓了,我们在青岛和深圳都有分店。挺可惜的,我很喜欢在这里工作,虽然我每个月只有千把块钱,但是工作起来很舒服,我喜欢这里的环境,很热闹,很轻松。不过上面说要拆,也只能服从了。但是我相信,这条街搬到哪里,常客就会追随到哪里,他们已经习惯了这种酒吧氛围。
“简单日子”酒吧员工董先生
我在这里只工作了半年,但是我很喜欢这里。首先因为它给我提供了一个工作机会,其次也是最重要的,它给我提供了一个和外国人交流的场所。通过和他们的交谈让我长了很多见识,开了眼界。这里拆了以后,我想我还是会在酒吧工作,只是在哪家酒吧就不好说了,因为我从小就对酒很感兴趣。
酒吧常客江先生
我觉得这条街不能拆,多难得的一条街呀。酒吧当然得放音乐了,这个道理周围居民不会不明白吧。再说了,对面的居民楼实在是太破了,真该拆了。我觉得把居民楼拆了重新再盖,作为出租房;专门向那些喜欢酒吧的人出租,不就行了。酒吧顾客周先生
我不是这里的常客,偶尔会来坐一下。这条街拆了就拆了吧,我无所谓,对于我来说,只不过是换一个消遣地而已。再说酒吧嘛,哪里没有,上酒吧的感觉都一样。这里从整体上来说确实形成了一种酒吧文化,但在北京要找到类似某一具体酒吧风格的酒吧,应该是很容易的。
拆迁前的疯狂大甩卖(王巍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