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门面

作者:三联生活周刊

(文 / 冯健)

​两门面0

亲戚家开了一个小饭馆,大门左右各有间门面房,便租了出去。进门左手应该算是一家老字号豆包的直营店,卖各种口味的豆包,就把它叫做“卖现成的”吧;右手这家是卖各种时尚的现做的食品的,不妨就叫做“卖现做的”。“时尚食品”,我只能这么概括了,因为就是什么流行卖什么,开始好像卖什么土家烧饼,最近又是卖什么功夫包子兼卖奶油麻花。

买豆包的,大都是些退休的中老年人,把豆包当成早点,回家加热慢慢来吃。而买些时尚食品的,都是些上下班匆匆忙忙的小年轻,喜欢趁热边走边吃。怎么看,这两铺子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冤家,可是,他俩好像就是瞧不上眼。据说,他们俩好像结下梁子,是因为一件小事。一天早晨,一个乞丐模样的来到热气腾腾的包子笼前,想讨包子吃。要搁平常,卖现成的肯定要给夹两个,那天可能是他受了媳妇的气,就说:去去去,我这是买卖,不管救济。这乞丐又转向旁边,这位可能今天生意不错,就随手给了他一块钱。这乞丐也是,又拿着这一块钱到旁边去买包子。卖现成的也知道就是旁边给的钱,没好意思收,夹给他俩包子。给完包子后,他突然发现旁边那位正从窗口探出头来往这边看,脸上一副极其满足的表情,好像在欣赏着他导演的短剧。顿时,卖包子的瘦脸涨得比包子还丰满,而且没一点儿褶儿。

人这种动物,有了怨气,不知什么时候都会冒出来。一次,卖现做的要出去玩,临走的时候不忘告知一下老主顾,在窗口上贴张条子:我出去玩了,明天再开张。写完的时候,可能怨气又不知从哪里冒了出来,又加上两句:要是太饿了,就先买点儿别的。他回来的时候,后面两句就被划掉了。天知道是谁干的,天知道谁的自尊心有多强啊。

卖现成的好像就是原来的国企职工,典型的北京人,每天准时上下班,从不吆喝。卖现做的上下班没个准谱,什么时候出门,就看他的心情。卖现做的比较活络,爱讲些闲话,总说旁边这家不是做买卖的,只是个售货机,他总说:“他卖了这么多年豆包,手和豆包之间总隔着塑料袋,我看他连豆沙馅估计都不会拌;要是他的牌子黄了,他肯定喝西北风去。”卖现成的不爱说话,总以轻蔑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一副爱买不买的大爷样子。我知道他的潜台词:咱的字号在那里,好酒不怕巷子深。亲戚好像乐得看他们的对峙,很简单,再说涨房租的时候,他俩不易达成攻守同盟。

不过近一段时间听说,两家好像还有了好转。卖现做的有个老乡在不远处的街边卖豆浆油条。一天突然出现状况,老乡抱起最值钱的小煤气炉就往这边跑。实在跑不动了,就往包子铺里塞,可包子铺实在太小,情况紧急,只见卖现做的接过小煤气炉,走到豆包铺前,说:“放一下。”对方接过来,直接就放在屁股底下了。但是,对于这次堪称历史性的合作,俩人一直不予承认,好像什么都没发生,倒是光听卖油条的到处混说了。■ 门面

下一篇: ​飙高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