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赞助者

作者:李晶晶

(文 / 李晶晶)

​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赞助者0( 放山居内的中国艺术品陈列室 )

詹姆斯·莫里森(James Morrison,生于1789年)是工业革命的纺织业大亨,人称19世纪皇亲贵胄以外的首富。那时候的首富不像今天的首富,没有任何纸面财富,全凭实实在在的积累起家。詹姆斯的父亲在英国汉普郡一个小村庄经营旅店,他对这份家业没有兴趣,年轻时即已离家,到伦敦谋求发展。这时正是欧洲工业革命的峰端,缪尔纺织机与轧棉机的发明及广泛应用,使纺织业在这场革命中首当其冲。敏感的詹姆斯发现了这个商机,他有句座右铭是“薄利多销,见效快”,这使得他拥有良好的现金流,资本的通畅让他的公司快速扩张。

到1827年,詹姆斯·莫里森成为英国纺织业屈指可数的大人物,不久后进入议会成为保守党议员。这一年詹姆斯买下了位于威尔特郡的放山居(Fonthill),其前身是威廉姆·贝克福德(William Beckford)放山居故园的残存部分。威廉姆·贝克福德是英国著名的作家和收藏家,因用法文写阿拉伯故事和他的华丽庄园而闻名。玛格代尔勋爵(Lord Margadale)是莫里森家族第6代传人,他在接受本刊独家专访时,说了件有意思的事,莫里森家族首件明初瓷器藏品的主人就是威廉姆。在放山居附近有闻名遐迩的放山修道院(Fonthill Abbey)。詹姆斯·莫里森在这里开始了与之身份相匹配的收藏,特纳、康斯特布尔(Constable)、达·芬奇、普桑、伦勃朗、雷诺阿、鲁本斯、提香的作品都是他关注的对象。1857年老詹姆斯在去世前,将400多万英镑现金、房产以及艺术品均分给4个儿子。

阿尔弗莱德·莫里森(Alfred Morri-son,1821?1897)是詹姆斯的次子,他获得了父亲留给他的放山居庄园及里面所有的中国艺术品。玛格代尔勋爵是阿尔弗莱德直系第5代孙,他告诉本刊记者:“高祖将家族中Old Master & 19th Century Drawings和印象派的作品传承给了另外三个儿子,当然每个人也获得了相应的土地。我的五世祖阿尔弗莱德显然继承了他父亲优良的收藏品质,他不断扩大收藏范围,除了古典大师的作品,还增加了一些当代画作,不过他更钟爱的还是中国艺术品。”1880年,阿尔弗莱德请当时著名的西班牙艺术家普拉西多·苏洛阿加(Placido Zuloaga,1834?1910),为自己画一幅肖像画,画作的背景是一对清雍正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这是他特意挑选的,就连画面的布局以及那对鹤的摆放位置,也是我五世祖自己构思的。你完全可以想象他的热爱程度了吧,他将中国艺术品称为‘属于自己的收藏’。”

香港佳士得这次“鹤鸣九皋——放山居御制珍品”专场拍卖中,有一对清雍正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正是阿尔弗莱德肖像画中的那对。双鹤香炉掐丝工艺极为精细,鹤身上的羽毛,特别是后翼的羽毛,在掐丝、填釉后更有浅浮雕效果,增添了羽毛的层次感。在鹤的颈、头、腿和脚部均以掐丝珐琅装饰,制作一丝不苟。玛格代尔勋爵对这对双鹤香炉也是最为喜爱,他说:“我对各种珐琅艺术品有浓厚的兴趣。中国艺术品令我着迷的是它们具有高超的工艺质量。关于藏品的选购首先我要看它的工艺质量,其次是外观,当然艺术品中所蕴含的象征也非常重要,至少我不喜欢负面题材的作品。”

这对双鹤香炉大鹤口衔桃枝,小鹤则回首相望;底座为海中的石头,大小鹤站于不同的石头之上。这让人想起朗世宁为雍正帝作的一幅《平安春信图》,画中描绘雍正皇帝和皇子弘历一起在竹下赏梅的情形。画中弘历外形明显比父亲小,毕恭毕敬地仰望着父亲,交过手上的梅枝,背后和身旁画有竹树。乾隆帝对此画赞赏不已,后命宫廷画师绘制了一幅题材相仿的画,置于他的书房三希堂。

​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赞助者1( 清乾隆松石绿地粉彩花卉纹瓶 )

佳士得国际亚洲艺术部学术总监苏玫瑰告诉本刊记者:“这对香炉极有可能是弘历皇子下令承做,为其父亲雍正皇帝庆祝万寿节之贺礼。鹤象征和平、长寿,大鹤口中之桃子也寓长寿之意。桃子是小鹤送给大鹤的礼物,也表现了弘历祝贺父亲雍正皇帝长寿的意愿。值得留意的是在底座石缝里,生出竹枝。竹为君子,性格坚贞,高风亮节,这也是雍正帝尊重的美德,和《平安春信图》有异曲同工之妙。”至于这对雍正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所传递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想来阿尔弗莱德是很难去理解的,但这不妨碍他对异国艺术的热爱。在玛格代尔勋爵看来,他觉得这种偏爱并不是受价格因素影响,更多是受阿尔弗莱德自身生活背景、品位和这类藏品的购藏渠道影响。

与其父相比,阿尔弗莱德·莫里森的成长环境颇为宽裕,他既坐享伦敦哈利街宅邸的舒适生活,亦可选择在威尔特郡的放山居或伯克郡的巴斯尔登庄园度日。他曾入读爱丁堡大学和剑桥大学,并经常赴欧陆各国游历。此外,他曾代父料理商人银行业务,为此在北美各地穿梭往返,前后历时逾3年。1842年,其兄查尔斯在家书中写道:“在我看来,阿尔弗莱德不大可能从商……我想除非为势所迫,否则他决不会当个账房掌柜……他不重钱财,且性喜闲逸。”所幸的是,莫里森一生中从未因势所迫,而要当上“账房掌柜”。

​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赞助者2

阿尔弗莱德在继承了放山居及价值75万英镑的股票及公司股份后,利用这笔庞大的遗产,庋藏了一批极为可观的艺术瑰宝。75万英镑对于今天动辄上千万英镑的拍卖纪录来说,显得并不多,可在那时却是一笔巨款,著名的国宝《女史箴图》当时也不过拍卖了3英镑。玛格代尔勋爵说了一个家族传奇:1861年的一天,阿尔弗莱德在他位于伦敦的俱乐部里,遇上了刚从中国返回的洛克爵士(Admiral Lord Loch)。后者表示想要见当时国内最富有的人,阿尔弗莱德自我举荐,于是洛克爵士带他去了英国布里斯托尔港口。那儿停了一艘船,上面有若干个包装完好的大木箱。洛克爵士告知,箱子里都是中国商品。阿尔弗莱德听到这时,在没有开箱看货的情况下,当场付钱,买下了船上所有的东西,木箱从布里斯托尔港口运往了放山居。玛格代尔勋爵说:“当我的五世祖意识到自己买的到底是什么的时候,他感到万分得意。于是放山居中国艺术品收藏就从这里开始了。”

在香港佳士得此次拍卖中,还有一对清道光黄地粉彩花卉五福宫碗及一件清嘉庆黄地粉彩福寿万年云口瓶,都是1861年同批入藏放山居的藏品。玛格代尔勋爵介绍,放山居中最好的一批藏品都是这一次集中购买的。它们都是中国流散在外并由洛克运返英国的宫廷重器,里面以明清官窑瓷器和铜胎掐丝珐琅为主。后来的绝大部分藏品则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从艺术品商那里购得的。“放山居在英国可能不是最大的中国艺术品收藏,但的确是少数从未在市场上露面的收藏之一。”玛格代尔勋爵说。

​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赞助者3( 清嘉庆黄地粉彩福寿万年云口瓶 )

为安置这些中国艺术珍藏,阿尔弗莱德特意委聘国际知名的建筑师琼斯(Owen Jones),在放山居内增设了一间陈列室。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文化史教授戴克诗(Caroline Dakers)是研究莫里森家族史的专家,据他查阅历史记录,有对放山居陈列室的详细描述:

“该处体现了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Jackson& Graham公司制造的壁炉架及各式装置尽皆乌木贴牙之作,天花板用木制镶板及嵌饰点缀,衬以黑、金二色的装饰板条。”1865年,威尔特郡的工程仍进行得如火如荼,阿尔弗莱德此时却获得了伦敦卡尔顿台16号的租赁权,琼斯及Jackson & Graham公司再次受托,为他在呆板沉闷的石灰墙内,打造了一所让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殿堂。

​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赞助者4

在阿尔弗莱德的宅邸中,绘画雕塑、波斯地毯、挂毯、刺绣花边、钱币和纪念章、希腊古董、手稿信札及中国瓷器俯拾皆是,为此,他曾于19世纪80年代,特地命人在放山居增设3个有天窗的陈列室。他既热衷于购藏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如莱顿(Frederic Leighton)和布雷特(John Brett)等,也乐于赞助当代杰出的手工艺人,并曾委约西班牙金属匠苏洛迦(Placido Zuloaga)、法国珐琅匠勒柏克(Charles Lepec)和泰斯玛(Fernand Thesmar)及金匠范理梓(Lucien Falize)等,创作了不少工艺精湛、价值连城的艺术作品。也许,阿尔弗莱德确曾受到威廉姆·贝克福德的启发。

培养一个贵族至少需要三代人,詹姆斯·莫里森的父亲只是经营乡村旅店的小生意人,经过他的儿子詹姆斯创造出巨额财富,再到阿尔弗莱德与他的兄弟们的时代,家族进入到财富的积累期,这时莫里森家族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贵族了。此后莫里森家族的后代们,在创造财富与消费财富间找到最好的平衡——消费艺术品,艺术带来的快感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平常却充满趣味。

​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赞助者5( 清雍正御制掐丝珐琅双鹤香炉 )

玛格代尔勋爵也是一位收藏家,他喜欢早期中东艺术和埃及艺术,以及印象派和美洲绘画。一些20世纪英国艺术也会令他关注。玛格代尔勋爵买下的第一件艺术品是一张风景画。他说:“年轻时,我从一位已故的亲属那儿继承了一些钱,我想如果不投资艺术,最终我会把钱浪费掉。在一次拍卖中,我看到了那幅风景画,很是喜欢,我买下了它。”接着他又说:“我也曾单纯为了投资买过一些稀奇古怪的东西,但对这类藏品我始终不是非常热衷。不幸的是,别人也都不太喜欢!而那些不是出于投资目的,让我一见钟情的东西始终都是我的最爱。这也成为我此后收藏艺术品的标准。”

佳士得曾分别在1965年5月31日、1971年10月18日,及2004年11月9日,在伦敦举行过三场放山居中国艺术品专场拍卖。对于出售家族收藏,莫里森男爵告诉本刊记者:“所有的拍卖都是在家族成员去世后基于税务考虑而做出的选择。同时,因各个宅邸的出售和兴建而产生的空间及安全问题也在考虑范围之列。这次我希望在出售3件藏品后,能够去收藏不一样的艺术,也许还是中国艺术品,却是不同于以往的。”

​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赞助者6

曾有一位著名的英国收藏家向玛格代尔勋爵倾诉,想购藏的东西的价值永远高于我当时的购买力。“我想,随着你的勃勃雄心的增长,你的购藏目标也在不断提升。能以不错的价格买到心仪之物固然是好,但遗憾的是,这种情况往往很难遇到……当然,如果是你极其喜欢的东西,需要大价钱购买,那就是情感上的投资吧。”■

放山居旧藏中国瓷器艺术品

​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赞助者7

乾隆御制粉红地粉彩轧道蝴蝶瓶

蝴蝶瓶上精致地绘有20多只飞舞的蝴蝶,只只细致、精美,描上金彩之后更加光彩耀眼。此外,花瓶还饰有零散的花枝及花朵。瓶上的粉红地在烧制前,刻上细微的羽毛状卷草纹,使背景非常丰富并且层次分明,与蝴蝶及花朵相比,粉红色的背景显得略微暗淡,从而创造出了一种蝴蝶及花枝浮在花瓶表面的效果。

​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赞助者8

北京故宫有一件类似的,但尺码也较细。由于粉彩瓶制作过程繁复,因此很少有这样大件的作品。完成后的瓶与素胎时的瓶比,缩小大约15%,而瓶上轧道的花纹,是用针一针一针刺出来,手工极为精巧。2008年由香港佳士得拍出,现为厦门收藏家收藏。

清乾隆粉彩开光花卉纹双耳扁壶

​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赞助者9

“乾隆年制”款矾红篆书款

扁壶粉红地上绘缠枝花卉纹,圆形开光处,绘有梅花、玉兰、牡丹。这种圆形扁壶的造型来源于铜器,明代开始出现。从雍正朝开始流行仿制这种扁壶,其中永乐时期的全部造型几乎都被仿制,雍正仿品基本追摹明代。到乾隆时期,御窑工匠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瓶耳造型。扁壶多见青花,粉彩少见。

​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赞助者10

清康熙铜胎画珐琅黄地莲塘纹冲天耳三足炉

蓝彩双圈“康熙御制”款

​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赞助者11

入清以后,康熙朝迅速恢复生产。康熙十九年(1680),武英殿、养心殿设立造办处。康熙五十七年(1718),武英殿的珐琅作改归养心殿,从等级上提高。康熙皇帝对欧洲传教士带来的珐琅非常有兴趣,想尽办法把画珐琅的技术引入宫廷,铜胎画珐琅、瓷胎画珐琅以及料胎画珐琅都是康熙一朝创烧的。

清乾隆蓝地粉彩莲纹双绶带耳瓶

​维多利亚时代的艺术赞助者12

“大清乾隆年制”矾红篆书款

通体蓝地粉彩缠枝莲花纹,撇口,鼓腹,瓶内施松石绿釉, 如意耳下垂“卍”字飘带。整个装饰风格繁缛,密不透风,饱满的蓝色明显受西方颜色影响,所以此类作品并不多见。

清乾隆铜胎画珐琅黄地包袱纹盖罐

“乾隆年制”蓝彩双圈四字楷书款

乾隆时期所流行的一种特殊图案的瓷器,叫”包袱皮”,其实雍正时期就有了,嘉庆道光以后不再流行。这种包袱皮瓷器之美在视觉上的冲击力很强。以坚硬表现柔软,在铜胎上画出的丝巾如同真的一样,非常柔软的感觉,皱褶起伏都画的非常精彩,这是鼎盛时期工艺的标志。

黄地粉彩瓜叠连绵纹盖罐一对

“大清嘉庆年制”矾红六字篆书款

此罐造型饱满,清中期流行,罐内及底施松石绿釉也是这一时期常用装饰手法。柠檬黄彩为底色,颜色鲜艳亮丽。盖钮为描金宝珠,盖沿描金彩,颈部外绘如意云头纹,纹饰布局匀称工整,施彩艳而不俗。 嘉庆时粉彩仍流行,装饰沿袭乾隆时期的风格。“蝶”与“瓞”同音,瓞即小瓜,蔓藤延绵不断,寓意子孙满堂,世代相传。“瓜瓞绵绵”引自诗经“绵绵瓜瓞”,在清代极受欢迎。

清中期铜胎画珐琅黄地缠枝花卉纹盖碗一对

碗身绘有多种花卉,包括荷花、牡丹、山茶、西番莲和芙蓉花,这在当时是非常受欢迎的主题。类似的可见北京故宫博物院以及瑞士鲍尔收藏。 维多利亚时代父亲赞助者玛格艺术时代维多利亚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