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

作者:薛巍

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0

( 《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 )

特修斯之船

美国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鲁姆认为哈利·波特系列是“永无止境的陈词滥调”,他预计哈利·波特系列不会对孩子们产生深远影响,时间的陀螺将会卷走这一短暂的流行时尚,使之荡然无存。但很多学者都关注哈利·波特系列,撰文分析这部奇幻小说与现实中的国际关系及一系列道德问题的对应关系。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国王学院哲学教授大卫·巴格特编著了《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一书。他在“序言”中说:“罗琳的小说不是当做哲学论著来写的,但是它们充满了各种哲学意味。它们不仅仅是好听、好玩的故事,更饱含感情、想象力和智慧。当伏地魔宣称世上本无善恶之分,只有掌握权力的强者和权力下的弱者之分,带有哲学关怀的读者难道会听不到来自尼采的回音吗?难道我们不会发现哈利·波特的隐形衣和柏拉图的古格斯戒指(《理想国》中吕底亚人古格斯捡到的一枚有隐身本领的金戒指)之间的相似之处?”

《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一书的副标题叫“假如亚里士多德掌管魔法学校霍格沃茨”,因为哈利·波特系列写的是儿童的成长,尤其是他们的美德的培育,所以德性伦理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在该书17篇论文中占了比较大的比重。但亚里士多德同时也是《形而上学》一书的作者,所以在后三篇讨论形而上学的文章中,本也可以联系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加雷亚·马修斯在《寻找第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一文中比较了哈利·波特系列与另外两部经典童话《绿野仙踪》和《纳尼亚传奇》。《绿野仙踪》中的铁皮人原本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一个樵夫的儿子,一个邪恶的女巫施弄妖术,使他的斧头接连砍去他的四肢乃至头,每次被砍后樵夫的儿子就得去找铁匠换上一个铁皮的肢体和头,就这样,少了什么就去换什么,他最终成了铁皮人。一个人没有手脚真的可以用铁皮代替么?如果可以,那么是否有数量上的限制呢?一个人最多可以装上多少铁皮的肢体?希腊传记作家普鲁塔克记载过一个“特修斯之船”悖论,讲的也是逐渐替代的问题。假设特修斯之船由900块木板制成,现在木匠为它更换木板,请问木匠更换到第几块木板的时候这艘船才不再是原来的它?如果用旧木板组成另一条船,会发生什么事情?

马修斯说,特修斯之船的故事提出的问题至今仍没有答案。比如,我怎么才能确定我的自行车真的是我原来的自行车,而不是由旧零件组成的另一个自行车?又例如,我的细胞每天都在更换,那么现在的我还是不是我?为什么我不能随着细胞的更换而成为另外一个人?与特修斯之船相比,铁皮人还有些不同。首先,铁皮人身体换上的是与血肉全然不同的物质,而特修斯之船更换的只是新旧木板。其次,铁皮人可以记得自己的过去,可以向人们讲述他变成“铁皮人”的经过。在做了如此多的更换后,他还可以认得自己是原来的自己。类似的是,哈利·波特系列中的人物使用幻影移形迅速移动时,要是出了差错,会“身首异处”,比如麦格教授的头和身体被传送到了破釜酒吧,而腿却被留在了霍格沃茨的餐厅。如果这时问麦格教授是在破釜酒吧还是在霍格沃茨餐厅,答案应该是破釜酒吧,因为她的头是在破釜酒吧,因为人的本质是其意识。但有时构成事物的质料也有决定意义。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是事物的本质,是先于质料的第一本体,但他也说,同一类事物的个体化原则在于质料,个别事物如卡里亚斯和苏格拉底这两个人,他们的形式是相同的,都是人,能够区别他们的是质料,是他们各自特殊的肌肉和骨骼。

哈利·波特的哲学世界1( 亚里士多德 )

魔法的使用与滥用

霍顿学院的哲学教授本·利普斯科姆和克里斯·斯图亚特在《想象与现实的关系:魔法、科学以及技术的伦理学》一文中说,罗琳作品中对于魔法的使用和滥用,与现实世界中应用科学(即技术)的使用和滥用十分近似,因此,罗琳笔下的英雄们在使用魔法时做出的伦理判断,有助于我们搞清楚在使用应用科学时应当遵循什么样的伦理。

他们指出,哈利·波特系列丛书里的各色魔法看上去很离奇,其实和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科学具有非常高的可类比性。魔法中有一类是自然魔法,现代科学吸收了自然魔法。自然魔法并非是借助于某些“圣灵”的力量,自然魔法的目的是要掌握各种自然法则。自然科学和自然魔法传统颇有共通之处:它们都是研究自然过程的方法,它们都追求能够预测并且控制自然世界。更有甚者,自然魔法师和现代科学家一样,他们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都结合了实验的方法和对自然事件的数理分析方法。科学家放弃了对物质背后隐藏(或者说那些玄妙的)的属性的追寻,转而支持一种相对而言更有前途的机械解释方法,从而构成了早期的现代科学。

现代科学的兴起创造出了现代社会——也就是麻瓜们的世界。但是在罗琳笔下,就在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里面,存在着一个魔法世界。在他们那里,魔法根本没有湮灭或者被科学吸收,只是在我们麻瓜看不见的地方继续发扬光大。对于现代科学生产出来的机器和其他产品,男女巫师们要是想用的话可以自由取用,但是他们还是更喜欢利用魔法的自然力量来与世界沟通,并且控制他们的世界。

罗琳笔下的角色们对一个前提深信不疑,就是他们都是通过多次实验、成功地控制基本自然过程后,才能获得现有的成果,而这一点正是自然魔法传统和现代科学的共通之处。赫敏对弗雷德和乔治发明的“无头帽”的工作原理很感兴趣。她认为这些把戏肯定只是巧妙地运用了一种自然的力量,赫敏是根据基本的规律或者自然法则来研究答案的,这和自然魔法家的做法一样,实际上,现代科学家们也正是这样做的。

在哈利的世界中,对魔法不加节制地使用会造成麻烦,而在我们的世界中,对应用科学的不当使用同样也会后患无穷。为了防止魔法滥用带来的恶果,魔法部成立了许多这方面的管理机构,比如“禁止滥用魔法司”、“飞天扫帚管理控制局”、“幻影显形测试中心”、“神奇动物管理控制司”等等。结论十分明确:尽管魔法好处多多,但是魔法的滥用和应用科学的滥用一样,都会带来消极的后果。

比如不可饶恕咒,它能够使弱者受到支配,这些咒语被魔法社会明确禁止,要成为黑魔法的行家,就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扭曲自己的性格——必须全身心地投入到支配别人的欲望之中。邓布利多对伏地魔说,伏地魔最大的弱点就是不能理解有比死亡更坏的事情。比死亡更坏的事情,就是完全沉迷于主宰一切的欲望,而伏地魔“最大的弱点”就是对于这一事实视而不见。在柏拉图的“高尔吉亚篇”中,苏格拉底比较了两种人生:一种人把全部的生命都投入到防止痛苦和死亡,而另一种人则把生命投入到防止不公正的行为,苏格拉底认为,前一种人生是完全自我毁灭性的,会破坏他自己灵魂的完整性,也会让他失去友谊和自由。

在小说中,男女巫师在接受培训过程当中必须遵守种种守则。他们必须被禁止随心所欲地使用魔法,因为这些力量非常强大,并且非常容易让年轻人沉迷其中而误入歧途。回想一下弗雷德和乔治对于成年人自由的第一反应:可以漫无目的而一直不断地幻影移形!而且更严重的是,想想看哈利是频繁地想要对他的姨父、姨妈和表兄使用魔法,他就是想控制他们,而不是好好跟他们相处,因为跟他们相处好像实在是太难了。罗琳关于魔法的伦理学对于我们的启发是:应用科学带给我们的力量非常强大,但也容易让我们沉醉其中。所有这些力量都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得以控制这个世界,而其中的某些力量能够把这种控制推进到彻底支配的程度。面对这些情况,我们需要站在整个社会的立场上,考虑我们可以允许自己使用什么样的力量,同时至少也要划出一些不可跨越半步的雷池禁区。■ 伏地魔哲学世界哈利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