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外”火灾与灭火极限之痛

作者:吴琪

(文 / 吴琪)

​“意外”火灾与灭火极限之痛0( 11月18日,遇难者家属来到失火公寓楼前祭奠亲人 )

路口的火灾:警报缺失

“这是上海的市中心啊,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原来以为会不会是老弄堂里边的楼,消防车不容易进来,可它把着两个大路口,四面通畅。”69岁的上海老伯段任清(化名)这几天每天从闵行区的家赶过来,在事故大楼前待上两三个小时,一面拍照,一面沿着大楼四周查看。他也执意要带本刊记者沿着大楼转,来看看这么好的一个地理位置,为何会有一场好像救不了的大火?

胶州教师公寓的3栋28层高楼顺着余姚路一字排开,这个占地面积只有1848平方米的小区,实际上处在一个“井”字形地理位置中,北面紧邻余姚路,东西两侧分别是常德路和胶州路,南侧的昌平路有一个地铁7号线的出站口。除了胶州路是没有自行车道的两车道马路,其余是2~4车道更为宽广的大马路。

悲伤从街角开始,被烧大楼处在一个拐角,两侧的胶州路和余姚路封了路,高高低低的花圈和一束束淡雅的菊花,密密实实地沿着两条马路摆开。围观的人群成为一个流动的整体,从早到晚,沿着这块方寸之地川流不息。上海话音在人群中起伏,仿佛大家置身于一个议事广场,认识或不认识的人,总是切切地交谈几句。偶有遇难者的家属,穿着黑衣,举着遗像进入到警戒区内叩拜,围观的人群中有人开始擦眼泪,那种物伤其类的悲伤,原始而强烈。

“我们上海人是安全意识很强的,社区服务也做得比较细,不相信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家门口。”在上海某报社跑消防口的魏元(化名)提到,火灾前的6天是11月9日“消防日”,上海市消防局刚刚进行了一场全市规模的消防演习,“演习重点就是高层建筑的灭火,让市民们放心,我们有能力应对高层建筑的火灾”。魏元说,这次演习让大家对两个数字印象深刻,“我们配备的90米云梯,能够喷射到300米。你再看看眼前被烧的大楼,多么像一出讽刺剧,代价也太大了”。

​“意外”火灾与灭火极限之痛1( 11月18日,自发来到事故现场悼念的市民 )

大楼被积木式的20多层脚手架严密地裹着,窗户成为一个个黑洞,斑驳的墙上仿佛被泼上了大面积不均匀的沥青,混合着黄色的锈迹,没有哪一个房间没被大火侵蚀过。最高层的脚手架已经离开了墙面,仿佛被炸开后四面向后仰开,每当一阵大风吹来,叮咚作响的铁架声浪便从高空一层层传到地面,震得人心头发紧,屋里头残存的白色碎片,随着大风打着旋儿飘落下来。

追溯这场大火的起源,发现它很难寻出一个清晰的路径,很多在场者的感受是,“没见过烧得这么快的火”。

​“意外”火灾与灭火极限之痛2( 悼念者献上的菊花 )

11月15日中午,火从大楼的北侧燃起,隔着余姚路与胶州教师公寓相对的一栋7层住宅楼中,居民们看得最为清楚。这栋7层的居民楼,一层是临街底商,楼上居民多是退休在家的上海本地老人,中午正在午休。本刊记者走访后发现,多数人都是在火烧到一定程度才开始注意,对于起火点和具体时间,很难有一致的说法。按照上海市政府公布的初步结论,起火点初步判断在北侧10楼左右的脚手架。人们记得火起于14点之前。2302层的住户常利(化名)告诉本刊记者,他清楚记得,当时在家的老婆不到14点就给他打了电话,说楼下在着火,她已经打过了“119”火警电话,让他再打电话报一遍火警。

这并不是一场刚开始就让人惊慌的火灾。“即使在我们专业人员看来,一般住宅楼着火,是烧不大的。”武警学院消防指挥系的李本利告诉本刊记者,“我们对于高层建筑,防火的重点一直是公共建筑,因为公共建筑大空间多,火势蔓延很快。住宅楼里边的空间很细碎,阻隔物非常多,火要烧大是很不容易的。”火灾的拐点应该是发生在14点20分之后,北面的火突然开始整面墙地蔓延,大楼的东侧和西侧的外立面也被点燃。

​“意外”火灾与灭火极限之痛3( 11月21日,前往胶州路悼念遇难者的市民 )

40岁的庞晓林(化名)住在大楼东侧的常德路上,他说,当他14点15分经过余姚路时,看到明火已经在10层左右形成了一道横着的火龙,他用手机拍下了当时的照片:横着的火龙一头沿着大楼东侧往上烧,另一边飘向大楼西侧往下蔓延,好似一条“竖横竖”形状铺开的线条。楼面被脚手架撑起的绿色尼龙网罩得很严实,无法看见窗口,只能看见“线条”之外,北面有两三个窗口飘着火光。这两三个窗口并不直接相连,却不知为何最早被大火突破了防线。按照上海市消防局的说法,第一辆消防车在14点16分赶到,本刊记者看到庞晓林拍摄的照片上,最先出动的普通消防车停在了余姚路和胶州路的路口,两名消防队员站在地面上,拿着消防水枪往北面楼面上喷,喷射的高度大约为四五层楼房。

51岁的何久恩此时从两条街外的工作单位赶到了大楼下,26岁的儿子何爱青正在10层的家里。大楼的每一层楼住着6户人家,何家的1005室的窗口对着西面。何爱青告诉本刊记者,14点10分时,他还向玩电脑的女朋友问了一下时间,他甚至听到楼下有点动静,往下看见了消防车,却认为事情不会太大,又靠在床上打了一个盹。等到14点30分,他再从西面的窗子向楼下张望,看到极浓的黑烟往上翻滚,这才慌了神。

( 11月15日,消防员进入失火公寓楼营救被困居民 )

何久恩告诉本刊记者,当时他围着第一辆消防车,急得直打转,他用手机给儿子打电话,让儿子快跑,再打电话儿子手机就没了信号。“我想着这会不会是我们父子的永别?”事后他回忆起来,火灾一开始显得太过安静,即使消防车已经在楼下救火了,楼内的居民基本上是不知道的。“大楼外边在施工,物业这一两个月都告诉我们要紧闭窗子,防止小偷夜里顺着脚手架爬上来翻窗入室。所以几乎每家都是关窗闭户,拉着窗帘。因为施工方引起的噪音,有个周六,我们一下午就打了3次‘110’跟他们闹。”何久恩说。

住在17层的张德柱告诉本刊记者,14点20分他接到女婿打来的电话时,才知道楼下已经来了消防车,他顺着东边的窗子往下看,还没有看到火光或是烟雾,“家里空气很清爽,不觉得有什么异样”。紧接着1802的邻居跑下来敲门,老张说:“我一开门,烟呼地一下蹿了进来,我才确信是着火了。一直到后来,我在楼里等到了15点40多分,没有听到任何警报声,除了女婿从外边打进来的电话,没有任何人告诉我们楼下着火了,应该赶紧跑出去。”

​“意外”火灾与灭火极限之痛5( 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助理韩新 )

武警学院消防指挥系的李本利告诉本刊记者,其实,我国消防规范对于高层公共建筑要求很严格,但是对于一般性的高层住宅建筑,并没有强行要求安装自动报警系统和自动喷淋系统。消防车虽然有扬声器,但是对于20多层高楼的警报作用,并不直接。于是在这场灾难中,全楼没有统一的警报告知火灾发生,居民基本上是凭着自己的运气或是家人朋友的电话通知,才知道自己身处火海,于是,他们失去了最有利的逃生机会。

特殊火灾的逃生—— 必须在烘烤中强行突破

​“意外”火灾与灭火极限之痛6( 11月16日,人们在事故现场用打火机测试事发大楼的外保温材料 )

“这场大火,电焊工人的火星是火源,脚手架上的尼龙网和毛竹板只相当于炸弹的引线,外保温材料才是真正的炸弹!”上海市消防局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高层向本刊记者提到,如果不是施工中的外保温材料将大楼四周包裹了起来,大楼原有的瓷砖墙面不可能这样快速地燃烧。

北京市消防局副局长李进在上海的静安区长大,看到这场悲剧非常难受,他也向本刊记者分析道:“燃烧会有一个持续过程。脚手架是铁的,不过火;尼龙网像纱布一样,一烧就过了;铺在脚手架上的竹板,发烟量不大;只有铺在外墙的聚氨酯泡沫,燃烧快、释放有毒气体,它还会滴融,引起垂直燃烧。”

“这是一场特殊火灾,极少见到这样从外往内、包裹式的立体燃烧。平时都想象不出来,用什么办法能快速地让体量如此大的楼,四面燃烧。”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助理韩新向本刊记者分析说,一般的火灾是从楼里往外烧,在某一个房间或是公共区域着火了,一点点蔓延开,烟气水平蔓延或是通过电井等往上走,火也由下往上一层层地卷着烧,有一个由点到面的过程。烟气不会一下子充满整栋楼,这就会给人逃生的余量。

这场瞬间灾难打破了往常火灾给人的经验,研究城市灾害系统控制与消费安全的韩新说:“火从外边包着烧,热量就会往楼里头逼,非常不利于人群疏散。若是在楼里燃烧,一层楼里有很多个房间,都能阻隔火。可是在外墙上火势毫无阻拦,外边氧气又充分,它一个面上有那么多窗口,温度到了,大火会从好几个房间同时烧起来。这就好比你不是在一个一个地点蜡烛,而是一堆蜡烛同时被点燃。”韩新说,火欺负“老实人”,哪里容易点燃就飘向哪里,与人争氧气。

26岁的何爱青告诉本刊记者,接到父亲何久恩电话后,他和女友一起拿着两条湿毛巾就往外冲。“刚一开门,热浪和烟尘袭人,毛巾一下子就脱落了。眼镜架烫得吓人,我也给扔掉了。其实戴着眼镜也看不见任何东西,楼道一团漆黑,热浪里有很多杂质,打到脸色刺得人很疼。毒烟好像直入肺部,嗓子刺激得吞也不是,吐也不是,那种味道真是说不清,头一下变得晕晕乎乎。”

何爱青的女友并不了解这里的楼梯,所以何爱青一手拉着女友,一手在黑暗中摸着栏杆,手被烧红的栏杆烫伤。两人虽然跌了好几次,终于用了大约两分钟时间,顺利跑到了楼下。“他们给我编了3个号,01号、04号、10号,这个01号好像代表我第一个被送往医院,看来我跑得是很早的。”

北京市消防局副局长李进告诉本刊记者,他从电视报道中观察楼梯间,发现这次火灾烟熏后留在楼梯墙面的印子,一般是离地面1米高,最深处离地面50厘米。“这种情况下,人若是低姿匍匐前进,生存的概率是很大的。”这也就是为何本次火灾中,一直沿着楼梯往下跑的人,基本都获救的原因。虽然外部裹挟的大火不利于逃生,但是事后看来,烟雾的位置还是给人留下一些空间。反而是往房里或往卫生间里头躲的人,不少人没有出来。李进说,我们的教育老说,地震来了或火灾发生了躲卫生间,得看是什么样的卫生间,“必须是有窗户的卫生间”,但是这次罕见的火灾是从外往内烧,有窗户的地方也变得危险了。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防火研究所所长李引擎曾谈到超高层建筑一旦起火,易形成立体火灾。楼梯间、管道井、电缆井、排气道、垃圾道等各种竖向管井,就像一座座烟囱,引领烟火上下蔓延。在通常情况下,火焰会飞速向上蔓延,而人的疏散方向又与之相反,必须要在烟熏和热气流的烘烤中强行突破。

66岁的李德柱告诉本刊记者,他和老伴在家,因为楼上邻居敲门,才发现楼道里烟雾浓烈,赶紧关上了房门。他又听见有人敲窗,原来有两个五六十岁的妇女,从23层爬脚手架下来,到了17层惊慌中希望进屋。李德柱说,他给每人一个浸湿的毛巾,在浴缸里放满了水。但突然,火从外边玻璃冲进来,整块玻璃击碎,窗帘和床单马上燃起来。他们5人用水扑了3次火,暂时保住了屋子。邻居3个人害怕屋内再烧起来,躲了出去,李德柱两口子不敢贸然下来,他发现自家门外的水表房两平方米的空间相对安全,和老伴躲了进去,掩上了门,可是又担心家里被烧,过会又进去看看。一直在水表房里从15点待了40多分钟,消防员上楼后,才跟着消防员一起下楼。他说:“中间层的烟雾还很浓,到了4层以下,就很淡了。”

李进评论说,这两位老人很幸运,水表箱的竖井看来封闭得很好,那他就相当于跑到了超高层的一个避难层里,“自己发现了一个小的避难舱”。但是,如果水表箱的竖井密封性不好,烟从底下飘上来,那他们一样不安全。

灭火能力的极限在哪儿?

“大火后的新闻发布会里,有两句话我记得很清楚。一句说,上海的消防能力是世界先进水平;另一句是说,高层建筑的消防是个世界难题。”69岁的老伯段任清对本刊记者说,“这两句话可能都没错,就是这时候说显得多么不合时宜,听着让人难受。”

“我们不能笼统地说消防有极限,防是没有极限的,但是消有极限,一般老百姓可能并不了解。”武警学院消防指挥系的李本利对本刊记者说,高层建筑的消防立足于自救,灭火是有限度的,被动的。李本利说:“当整栋大楼像炉火一样烧了起来,说实话,水枪打上去真是力不从心。”消防车配备的水枪,一般控制30~50平方米面积的固体物质燃烧,而一个大楼几千上万平方米的过火面积,水枪的救援显得非常吃力。

上海消防局一位消防专家告诉本刊记者,“这次救援基本指挥思路,一个是内攻外攻结合,内攻救人为主;再就是在邻近的两座高楼边设置移动水炮,防止大火的蔓延”。在场居民也看到,消防员朝失火大楼的北面打了一会儿水枪,发现火越烧越大,赶来支援的消防员被调集到大楼东面,从邻近的对面大楼的脚手架上,往被烧大楼方向喷水,阻隔火源。因为东面大楼与被烧大楼的间隔只有20多米,火一旦飘过来,伤亡将更可怕。

北京市消防局副局长李进对本刊记者分析说,最初的水枪阵地肯定是选择在火灾蔓延的方向,不能追着屁股打,灭火的基本原则是“先控制,后消灭”。如果火不是很快就能扑灭,有时候被迫放弃,要去防止火灾蔓延引起更大伤亡。而“救人第一”的原则在实际灭火中是“边控制,边消灭,边救人”,救人肯定是重于灭火的,但又不可能只是救人而不控制火势。

这场罕见的火灾中,李进说,消防员几乎没有合适的进攻路线,“外围楼面没法靠近,从地面进攻受到很大阻隔。如果火是从里往外烧,蔓延得比较慢,楼梯间逃生的时间比较多。但是从外围包裹着往里烧,烟和火会很快冲进敞开式楼梯间,消防员的进攻路线受阻”。李本利则说,一般火灾中,着火层的上边一、二层和着火层的下边一、二层,是消防的根据地。但是对于这样外围包裹燃烧的火灾,消防连根据地都没有了。

韩新说,火灾从初级阶段发展到猛烈阶段,往往只需要七八分钟。所谓猛烈阶段,是指房内七八成的东西都被点燃。像胶州路这栋大楼这样四面猛烈燃烧,“就好比一个人生病太重了,开刀也治不了,只能转为保守疗法了,稳住火势,防止蔓延,尽全力救人”。

上海市消防局局长陈飞在新闻发布会上,曾提到现场灭火两大难题,一是装备高度够不着,消防部门出动了14辆云梯车,但90米高度的只有一辆,其他高度有53米、63米、67米不等。二是现场水压不够,十几支水枪朝大楼喷射,一些水枪明显乏力,未达到着火区域就散落下来,影响效率。胶州教师公寓的南侧刚好是个大工地,90米高的云梯车后来通过工地大门,停靠在大楼南侧施救。但是小区原本在东南和西南两侧的入口,因为搭上了3米高的脚手架,消防车没法开进去。

22层的常利告诉本刊记者,他当时从外边赶到楼下,家里母亲和妻子联系不上,见消防员救火,“看着水枪打出的水细得不可思议,我的心都凉了”。韩新解释说,城市的管网供水能力是有限的,水量水压是一定的,虽然可以利用远距离水源,其实派几十或上百辆车,有时候意义不是特别大。“这就好比你接10个水龙头,在水量水压不变的情况下,水量比只接一个龙头小。”李进副局长则说,按照我们国家目前的消防规定,宽度达到6米以上的公路沿线要设置消火栓,每隔120米一个环状的网管设施,“就像蜘蛛网一样,水枪上多了,水量用得快,压力也变小”。

而上海消防局的消防专家向本刊记者提到,他们当时不太敢用高压水枪随便打,担心把屋外的火打进屋内,或是直接喷到了人身上,引起伤亡。

对于超高的云梯车,消防队伍过去的宣传给人的信号是,只要有了多少米高的消防车,几百米高的大火也是完全可以应付的。实际上,这些庞然大物需要非常特殊的作业条件,并不是每次火灾都能发挥作用。仅以53米高云梯来说,这种云梯消防车施救时,首先要求作业地面平坦,作业宽度至少8米,长度十几米。作业时,云梯仰角不能超过75度,风力不超过5级,向上伸展时上方不能有电线、树木遮挡。李本利告诉本刊记者,车的臂架一旦碰到高空中的带电装置,会自动停止操作,这是注意对消防人员的安全保护。举高车的作业半径,距离建筑外围12米。举高车依靠车身的重量来平衡空中的臂架,为了防止车辆倾翻,举高的高度越高,支腿深处的空间越大,对路面宽度的要求也越大。“如果路面不够宽,或是旁边有绿化带阻挡,你即使把车开去了,也根本伸展不了。”李进也提到,目前中国引进的最高101米高的云梯车,有16米长,得为它建造特殊车库,而且“出动时马路的宽度得匹配,由于车身沉重,地下如果有人防工程、地下车库,就无法承受云梯车从路面经过。所以它更适合驻守。再说这些设备,对于胶州路这样的火灾,仅是辅助作用而已”。

火灾时出动的警用直升机,最终在火灾现场没有发挥直接有效的作用。韩新说,其实直升机侦查的意义大于施救,警用直升机的作用主要是侦查火情,第一时间运送指挥员、特殊装备等。这次楼顶浓烟滚滚,无法悬停。一般说,楼宇的空间距离大于直升机螺旋桨的3倍才是安全的。韩新说他当时看火灾,最担心两点:上海人口这样密集,一是怕大楼燃烧时间太长,会倒下来;二是怕直升机救援不当会摔下来。他说:“我们以前的教育使得老百姓忽略了,消防的灭火能力是有限的。特别是像这样高层的火灾,只有依靠大楼内部的消防设施和人的逃生知识,才是最根本的。怎样把平时的逃生教育,变成关键时候的生存能力,是我们的教育欠缺的。”

防灾的漏洞:体制缺什么?

“为什么北京奥运之后央视新楼烧了一把大火,上海世博会刚结束,又会有这么惨痛的一把火呢?”北京市消防局副局长李进说,这在他看来并不奇怪:“这些盛会期间,全市工地都停工了半年。一旦禁令撤销,就好比开闸放水,各个工地猛赶工期。命令收起来容易,放起来却没了规章,不出问题才怪!”

几个消防专家在接受采访时都提到,过去我国只对建筑物内有消防要求,对建筑的外墙是不用进行消防审核的。李进说,“以前老百姓就用混凝土或瓷砖外墙,没什么需要审的”,但是现在我们城市的高楼追求“高、大、新、奇、特”,这些创意需要材料来实现,复合材料轻而美观,可以将外墙做成弯曲、褶皱、异形,但是如果不经过阻燃处理,这些材料的防火性能很差,在国外是不允许使用的。去年央视新楼大火后,国家对外墙外保温工程进行了一些规范,但是,“经济发展这么二三十年,我们建房的材料和老百姓的装修材料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根本性的防火规范,却是上世纪80年代制定的。虽然后来也不断有修改,但是针对高层住宅建筑的修改,非常少”。

于是,此次胶州路火灾里,被烧大楼消防措施虽然落后,却在很大程度上是符合国家规范的。比如对于普通高层住宅,并未强行要求安装自动警报系统和自动喷淋系统,也没有高级住宅那样的要求,通常每10层有一个避难层,有独立的通风和防火结构,如果建筑不被烧倒,能坚持4小时。

26层的年轻小伙子张龙(化名)告诉本刊记者,他在发现火情后,家里妻子扶着岳母下楼梯了,岳父跟了出去。他想往楼梯里冲,发现里边黑黢黢一片,浓烟刺鼻,不敢下楼。他看到楼道里墙上的消火栓,用胳膊肘打破玻璃,拿出水带,打开水阀,水流了几分钟就没了。又跑到25层,用胳膊肘打破玻璃打开水阀,水流了5分钟,再跑到24层就发现消火栓流不出水了。他犹犹豫豫跑到了17层,直到看见带着照明设施的消防队员而获救。而他的岳母没有活下来,妻子也陷入了深度昏迷。

李进副局长解释说,普通高层住宅只是在公共通道里有个消火栓,规定的储水量只能保证喷射10分钟,10分钟以后应该是消防人员的事情。“这个储备的水箱在楼顶,不可能做得很大,按常理来说,出水10分钟后消防人员应该赶到救援。当10分钟水喷完后,如果消防泵的控制钮放在‘自动’档上,消防泵会自己启动,提供3个压力的水,一般老百姓在这种压力下都把不住水枪。但是如果没有放在‘自动’档上,就得有消防指挥室之类的管理者启动。”以张龙的经历看,他想利用消火栓保护自己,大楼却没有启动消防泵。

在大楼居民逃跑的过程中,都提到楼梯里一片漆黑,烟雾呛人。李进解释,按照我们的消防规定,10层以下的建筑一般是敞开式楼梯,通过窗户自然排烟。高层的普通居民楼是半封闭式楼梯,有防火门,但是没有防烟系统,不能像有自动闭门器和送风系统的高级建筑那样,隔绝烟气。像胶州路着火的28层高楼,一般要求设置两个以上的半封闭式楼梯。楼梯基本都在北边,因为设计者会把采光好的地方留给居民,“如果是高层公共建筑或是高级住宅,防烟楼梯就能争取更多的逃生时间”。半封闭式的楼梯是普通照明,电灯在楼梯间的顶部,一旦火灾浓烟往上蹿,灯光就会被遮蔽。李进说:“按照消防规范,临时应急照明应该存在的,也就是插在电源旁的充电的白色应急灯似的装置,不知道为何这次没亮。”

有过多年消防经验的李进,曾获得过“国际一级消防员勋章”,谈起多次经历的原本不该发生的火灾,他感到无奈:“我们的城市在建如此现代化的高楼,施工材料和工人工艺却是非常廉价和原始的。电焊的火星温度有多高?能达到2000多摄氏度。一根点燃的香烟,在你抽的时候温度是800~1000摄氏度,不抽的时候400~500摄氏度。很多施工工人却是不知道这些的!”李进说,施工过程有几个阶段一定不能用电焊。比如防水处理时,防水的原理是将沥青熔化后抹在水泥墙上,再等沥青固化,而熔化沥青的是易燃剂,“这时哪怕有个灯泡碎了,都能爆燃”。北京2006年京民大厦电焊工引起的火灾,就是当时正在给游泳池做防水施工,结果导致11人死亡。“这次胶州路的大楼,如果能够在聚氨酯泡沫外分层抹上水泥砂浆,或是四面墙分四道工序,那么即使一面墙烧着了,绝大多数人也能够逃生。”

建筑防火材料应该有非常严格的规范。李进提到,北京前段时间盛行用彩钢板搭房子,建筑工地的蓝白色活动用房,就是这种质地,两块铁皮中间夹着泡沫塑料,一烧房子就塌。北京这些年每年都有活动用房燃烧,经常死人,现在这种材料已经渗透到家庭装修里边。居民主动保护和维护消防设备的意识也不强,“我建议把属于公共区域内的消防系统私人化,分户安装,普通人成为直接的利益相关方。越是公共的越被人破坏,没人管理”。

李进说,火灾动不动就抓民工,也很难解决根本问题,民工都是干活的。“吉林商厦大火,抓了14个民工;清华大学的火灾,抓了8个民工;这是我们教育留下的隐患。这几次火灾,民工也是马上跑了,他们为什么不第一时间控制?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了解这些材料的特性,不知是什么,火会烧多大,该怎样在第一时间控制火势。这是我们教育的失败。”他说,现在很多城市争相买更高的云梯车,“如果制度性的问题解决不了,这么多装备买来了,没什么人会维修,维修经费特别高,都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

危险的外保温材料

“上两周我们刚刚做了4组试验,发现即使在聚氨酯表面抹上3~5毫米的水泥砂浆,防火性能还是很有限的。”卢国建是公安部四川消防研究所的副所长,正在带领队伍进行高层建筑防火规范的研究,听闻上海胶州路的火灾,卢国建告诉本刊记者,外保温材料正是现在急需规范管理的材料。

“外墙保温材料现在是我们的研究重点,以前火灾都是从里边向外传播,近几年不断有火从外往里烧的例子。一方面是因为国家一些部门这几年推广外墙保温节能材料,项目上得很快,但是很多材料都是易燃的。外墙燃烧打破了楼层内部独立的防火分区的概念。还有居民家伸出来的雨棚,在火灾时也会变成火焰从外部传播的渠道。再就是以前我们考虑防火规范时,是把一栋建筑当做4个平面来想的,但是实际上塔式建筑有不少凹进去的部分,在火灾时形成烟囱效应。

卢国建说,泡沫塑料也可以处理成难燃的,但是成本要提高很多,建筑追求低成本和相关规范的缺失,是造成类似火灾的主要原因。

北京振利节能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振利与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防火研究所专家一起,曾在央视新楼大火之后,详细总结了近年来的多起外保温火灾案例,提出应该在《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范》等标准中加入防火等级。

根据黄振利的研究,欧美相关标准规范的思路是对保温材料燃烧性进行分级,对保温系统燃烧性进行分级,不同系统对应应用在不同防火等级的建筑物上。他们基本都是规定在22米以上只允许使用不燃保温材料外保温系统,22米以下可使用可燃材料外保温系统。即使在22米以下使用时,当聚苯板厚度较厚(如德国超过100mm)时,或对防火提出更高要求时,要采取一定的构造防火措施,如用不燃材料在门窗洞口做防火构造,并设置防火隔离带等。

中国目前墙体保温大量采用有机可燃保温材料(EPS、XPS、PU等),十分缺乏质量过关的不燃保温材料如矿(岩)棉板。但是由于国情的特殊性,又不能简单地按照欧美标准进行分级和规范。目前中国大部分建筑是中高层,如果完全按照欧美国家标准规范执行,将有机保温材料系统限制在22米以下,就会造成有机保温材料严重过剩而不燃保温材料又供给不足,会严重影响国内建筑节能的开展。黄振利等专家认为,应该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对外保温材料进行防火分级。

从外保温火灾的有害性来看,有机保温材料燃烧时,聚苯乙烯燃烧温度可达1000多摄氏度,当外保温发生火灾后通过窗口攻击室内时,高温火焰及其热辐射可在短时间内置人于死地。热火灾中产生的热气体及热辐射,是引起烧伤、热窒息、脱水等伤亡的重要原因。外保温发生火灾时,如果是点框粘聚苯板可将抹面层内侧至墙体基层之间看成一个封闭的空间,当局部聚苯板发生燃烧并通过空腔传递热气体时,比较容易达到轰燃的临界点,进而保温层内侧聚苯板全部燃烧。

有机保温材料属于易燃材料,燃烧时会大量消耗空气中的氧。通常外保温火灾在通过窗口对室内进行攻击时,会消耗室内的氧造成氧窒息现象。有机保温材料燃烧会产生较多的烟,统计分析表明,火灾中死亡人数的80%是由于烟的原因而造成的。■

(参考资料:黄振利、季广其、宋长友:《由央视大火所想到的——外保温材料防火必要性》) 火灾极限灭火李进消防消防水枪火灾危险等级消防车意外楼梯设计建筑室内楼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