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建筑师眼中的胶州路大火

作者:李伟

一位建筑师眼中的胶州路大火0( 余泊 )

建筑师余泊为国内一家著名建筑事务所董事,曾长期从事高层住宅设计,他也是世界华人建筑师协会会员,参与的作品包括上海新天地、华发新城、同创国际等。他从一名高层建筑师的角度反思了胶州路教师公寓火灾的隐患与成因——

材料与施工

火灾发生两小时后,我在网上看到了现场照片。从职业角度,第一感觉就是保温材料着火。我还很奇怪,一座1998年建好的楼,为什么会有保温材料暴露,会把保温材料点燃。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个楼正在加装保温材料。

这次火灾和央视新楼大火非常相似。把两张起火的照片放在一起,火焰的颜色,烟的颜色,浓度,着火方式,燃烧速度等方面都非常接近。属于典型的“聚氨酯发泡保温材料”燃烧。这种材料,在我们专业上是要分防火等级的。这两年,高档一些的住宅用B1级甚至更高,属于难燃,耐火性比较好。然后就是B2级,各方面性能要差一些,属于可燃性。从目前的燃烧状况看,这一次使用的材料,可能连真正的B2级的档次都达不到,估计到了B3级,也就是易燃了。

作为施工工地,由于电焊操作引起局部燃烧,并非大问题,其本身就是带火作业,会产生火星。刚开始的信息一直讲防护网着火,但燃烧的绿色防护网不可能将一座楼烧得如此严重。脚手架的竹板燃烧也不会有如此大的破坏性。与保温材料相比,都不是主要原因。

我们在上海有很多个地产项目在施工。第二天一早,几乎所有的开发商都给我打电话,问我起火的原因。我说估计是因为保温材料的问题。我们在上海郊县有个项目,马上就立起了一面墙,铺上保温材料,做点火试验,但并没有起火。再把绿色围网点火,发现也没有燃烧,只是融化。

我认为要对导致胶州路大火的保温材料进行再次审查和鉴定。为什么这样的材料能用到建筑上?这些材料是谁生产的?是谁审批的?谁给的审批标准?是标准的问题还是生产的问题?

同时我发现,对于这种材料的施工方法和施工组织方式也存在较大的问题。教师公寓的外立面敷设的是面砖。按照一般方式,应先用冲击钻,将面砖打掉,再打膨胀螺栓,将挤塑板也就是泡沫塑料板挂在外面,铺上一层铁丝网。然后抹砂浆盖住,最后贴面砖或者刷涂料。有媒体报道,三座楼的改造预算是3500万元。按照这个预算,完成工程的资金比较紧张。施工方采取了一种比较简单、低成本的方式。面砖没有打掉,在其上直接喷射聚氨酯发泡保温材料,再抹上砂浆。这种方式有其优势,施工面比较薄,附着力好,不需要膨胀螺栓。材料发泡后,形成保温空气层。按照这个预算费用,可能会选择最后刷上涂料。完工后,会大大降低着火的可能性。但这工程的施工量非常大,为了保证安全,楼内不该住人。

喷射聚氨酯发泡的工程方法,国外也在用。但是他们会分段施工,设立防火隔离区,这在国内规范上也有明确要求的,就像森林里面挖出50米的防火隔离带一样,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阻止大面积火灾发生。另一种方法,国外采用很多,国内也有要求,就是做出很多的挑檐,将涂层断开,如果发生火情也不会蔓延。

教师公寓的失火,有施工方法与施工组织方式的责任,而不能简单归咎于电焊工的操作失误。

建筑的消防规范

选择高层、高密度的居住形式,是中国大城市建设发展的必然之路,也是不可回避的现实。

灾难的责任不该归结到高层住宅设计上,对于高层住宅的发展更不能投鼠忌器。我在日本、新加坡、英国等国家及我国香港特区工作过,也做过很多高层住宅的建筑项目。以我的观察和比较,中国建筑设计的消防规范,虽未必属于第一流,但绝对属于第一团队。其严格性,甚至我都认为有一些“不合理”。

如大型商场的中庭,当火灾发生,则为一个危险的“烟囱”。国外的方法是在屋顶下挂挡烟玻璃,挡住烟气流动并适当补充机械排烟设备。国内要求,要做防火卷帘门,火情发生时从四周落下,将中庭严严的封死,防止抽拔现象。

关于住宅逃生距离的规定,也就是从家中最远点到逃生口的距离,中国的设计规范也是最短的,一般为15~20米。国家、省、地、市,各级都有关于消防规范的详细规定。作为建筑设计师,从职业道德考虑,也会选择最高级的规范执行。尤其是当规范之间发生矛盾时,一定会遵循最严格的标准。

在这种情况下,我不认为中国涉及建筑消防的规范、法规、法则上有问题。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论高层住宅还是多层、低层住宅,都曾发生过严重的火灾事故。不能认为高层住宅就一定有更多的危险。

现在国内的一些城市在建超高层住宅(超过100米),则需要慎重考虑。因为在救火方面存在一些硬件上的困难。

逃生与社区消防设备

教师公寓的火灾属于比较特殊的起火方式,即外部起火引发内部火灾。我把其称为“烧烤”。在这种情况下,留在里面,基本上是死路一条。但是有些居民发现着火了,把窗户关上,打“119”火警电话,等待救援。还有些人,躲到卫生间,用湿毛巾堵上门缝。有逃生的时间,但是没有利用。

从结构上看,这座楼每层有6户居民,每户按照3.5人计算,每层就有21人。人口多密度大,施救难度高。同时,房间多户数较多,门就多。火灾发生时,门会引发一系列问题。门被打开,将引起空气对流,将火引入房内,火势扩大。温度增高后,门会膨胀变形,无法打开,阻碍逃生。所以在建筑防火规范中,对门的划分标准和要求是非常高的,在专业上有非常详细的规定。

可以看出,我国社区居民关于防灾的知识还是比较欠缺的。我在日本工作了近两年时间,参加了四五次消防演习。有的由我所住的小区组织,有的由办公楼组织。当火灾发生时,每个人都能按照之前所演练的方式,比较从容的逃生。

我在日本上班第一天,公司就给我发了一个灾难应急包,里面有收音机、多功能手电、巧克力、矿泉水、逃生绳、绞索等装备。定期都会有专业公司负责免费更换和维护。

在日本除了消防楼梯外,还有其他的逃生路线。比如,高层住宅每家的阳台上都有一个洞,上面盖着一个大铁盖,平时由一嵌扣锁住,危急时可以拉开。铁盖下面暗藏一个悬梯,人们可以通过悬梯逐层下降。日本也是用血的教训换来防灾逃生的经验。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学习。

从目前披露的信息看,教师公寓的消防设施存在老化与失灵的问题,至少不在最佳状态。比如很多居民拼命逃进了消防楼梯,但是里面都是烟,原因是什么?在消防楼梯中,应有专门设备正压送风,使楼梯间中的气压比外面大,烟就进不来。

为什么应急照明系统没有发挥作用?有幸存者反映楼道里漆黑一团。按道理应该有逃生指示灯,应该有备用供电系统或柴油发电机。

对于消防设施的保养维护应该是社区内的一项常规工作。比较实际的做法,应由小区业主委员会或者居委会来完成,由居民自行开展,而不是政府来推行。因为社区居民才是最大的利益相关者。在国外,这种工作通常也是由业主委员会来执行的。

灾难发生后,如果能唤起城市对于人的尊重,则是最大的收获,不应该让这58个生命白走。■ 大火建筑师眼中一位建筑胶州路英国大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