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校经阁与《汉宫秋图》
作者:李晶晶(文 / 李晶晶)
( 《汉宫秋图》(局部) )
上海新闸1321号,坐落着一个不算小的中式花园。入院内,分里外两进。迎门有4棵高大的广玉兰,非常气派。这是当年从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的花园里移植过来的。那时李经方从北站附近的安庆路移居沪西,花园里的树木和假山都送给了这儿的主人——近代大收藏家、原中国实业银行总经理刘晦之,他是李经方的内弟。花园尽头,一座八角小楼呈现眼前,它模仿了中国传统藏经阁样式建造,这是刘晦之的藏书楼——小校经阁的旧址,也是上海现存唯一一幢近代旧式私家藏书楼了。
刘晦之的父亲刘秉璋是四川总督,清末淮军的重要将领,曾亲自指挥了中法之战中著名的镇海战役,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唯一的一次胜仗。刘秉璋是李鸿章的心腹,两家又是姻亲。刘晦之从小就进入天津李鸿章的家塾,与李氏子弟一起读书,饱览了故家旧族多年秘不示人的典籍和收藏。庋藏文物,这在以后也成为刘晦之毕生的爱好。1896年刘晦之进京与大学士孙家鼐的女儿完婚,在晚清朝廷中,历任户部郎中和大清银行安徽总办,至民国时刘晦之成为中国实业银行的总经理,并将银行总部迁至上海。
在上海的八大豪门中(李鸿章家族、聂缉椝家族、刘晦之家族、席正甫家族、张石铭家族、周湘云家族、荣宗敬家族、朱季琳家族),刘体智的收藏出类拔萃,每个门类都有过人之处,名闻上海。甲骨文务求新坑出土,而且广为搜寻,致使在全国总共9万片甲骨中,他占有近1/3,成为全国私人收藏甲骨之冠;古印、古墨和古乐器,也是去粗取精,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的唐代乐器大小忽雷就是刘晦之的收藏。
说来刘晦之的这些收藏,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当时时局的动荡。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溥仪逊位,为今后的生活打算,他陆续往宫外运出古玩字画。1913年,溥仪与美国的工业大亨、收藏家摩根(J.P.Morgan)接洽,准备以4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带出宫的所有珍品,不过摩根收到电报后不久便离世了,这笔生意最终没能成交。溥仪与摩根的往来书信,如今存放在纽约摩根图书馆内。1925年2月,溥仪离开北京,来到了天津日租界内的张园,为了维持生活,他开始变卖书画。
据所了解的材料中,有唐人阎立本《历代帝王像图卷》、《步辇图》,五代阮郜《阆苑女仙图》三卷,宋拓《定武兰亭序拓本》一卷,包括张伯驹重金购得的陆机《平复帖》、展子虔的《游春图》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内由溥仪卖出的。如今它们都在博物馆内,因此保留有详细的流传记录。同一时期,还有不少画作通过古玩商卖出后,多次易主,成为私人收藏,关于它们的流转过程,则不是那么地清晰。
其中一件乾隆御题的南宋佚名画卷《汉宫秋图》从天津散出,被刘晦之购藏。虽然刘晦之迁往上海多年,可自幼在天津李家私塾读书,故人老友不少。大家知道他有收藏的嗜好,经济也富裕,因此一有好东西出来,便会在第一时间通知他。这件南宋佚名《汉宫秋图》整幅画卷绘殿宇回廊,人物、树石、界画楼阁、桥船,其间人物聚离动息,各自顾盼。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教授刘金库向本刊记者介绍说:“根据卷前乾隆御题‘萧景澄华’4字引首,与后系乾隆4首御题诗内容来看,应该是以汉武帝甘泉宫候约西王母为题材的历史故事画。”汉武帝晚年宠爱钩弋夫人,其子弗陵又聪明伶俐,因而有意传位,但又顾虑弗陵年幼,怕幼帝登基钩弋专政,出现第二个“吕后”。于是,汉武帝决定先杀母后立子。可是当钩弋被赐死后,汉武帝还是常常思念。他自创了一个神话故事说,只有我汉武大帝才能够约到西王母,而西王母每年一定会到甘泉宫见我。实际上他用这个神话故事来纪念或者说缅怀钩弋夫人。刘金库说:“其实乾隆认定整幅画是通过4个部分来讲述这个故事的,所以他用了4首诗来说明每个部分的画意。”
( 《唐风图》(局部) )
唐宋古画极少带名款,更少具制作年月,因此这类画作多被认为由当时画院画师集体创作。刘金库强调:“这里所说的画师并非一般的画匠,他们是当时极负盛名的大画家。”刘金库指着《汉宫秋图》画卷中的芭蕉、湖石的部分让本刊记者看。“这用鬼脸皴,呈圆涡状,与故宫所藏宋徽宗传世《宣和睿览集》册之一《祥龙石图》画法极似。大块园石的画法,结构紧凑,笔法小巧而爽利,近于李唐南渡前一路风貌。硕大乔木的枝干叶法,则近于李唐后期的《采薇》、《濠梁》,此种风貌突出体现在卷尾板桥之后的最末部分。同时,卷末山石以淡赭打底,再用苦绿、花青烘染,色彩明丽沉着,颇有立体效果,其画法近于赵伯驹《汉宫图》。”
北宋覆灭之际,画院画家四散,各自奔命。除被掳到北方的,其他都追随朝廷南渡,这是当时很多画家的选择。在《图绘宝鉴》等书中记载,可以见到有李唐、刘宗古、马公显等17人是原宣和画院的画师。直至南宋时复职、进入画院才重新安顿下来,生活好转。复职绍兴画院以后,画师们的绘画创作大致保持并延续了宣和画院的格局。绘画种类齐全,画师技法全面,同时画师各有所专,个人风格明显,如苏汉臣的“人物臻妙,尤善婴儿”,萧照“异松、怪石、沧浪古野”,吴炳“写生折枝可夺造化,采绘精致富丽”等。
“这一时期与北宋唯有不同的是,出现了大量历史题材画作。高宗朝画院的历史画之多、之精为画史罕见。”刘金库说。宋室南迁后,为适应新的政治情势、地理环境及文化氛围,帝王倡导以艺载道,重视礼乐教化。高宗、吴皇后(高宗后)、孝宗、宁宗、杨皇后(宁宗后)等,承袭宋代皇室喜好翰墨、重视文艺修养的传统,以书写或图绘的方式实践艺术的教化功能。常见御笔书写古代经典故事,用以颁赐国学或地方府学,又借图绘题赞古代圣贤明君,宣扬传统道德文化,出现了《女孝经图》、《唐风图》、《书画孝经》等作品。另一方面,当朝并不思北伐收复中原,安于现状,于是画院会画一些借前朝故事来讽诵现实的劝谕画,如暗喻抗金北还的马和之《小雅鹿鸣之什图》卷、佚名《泥马渡康王图》卷、李唐《晋文公复国图》卷、佚名《迎銮图》等。
刘晦之所藏的这幅《汉宫秋图》受此种流风影响,目的大概不外讽喻、规谏之类,与这些作品创作年代大致相同。刘金库回忆道,近10年的拍卖中,劝喻画题材出现的并不多,只见一幅宋萧照《瑞应图》出现。“劝喻画一定是国家破碎、忧患意识特别强的时候才会出现。”刘金库说。
( 《书画孝经》(局部) )
与众多收藏家一样,八年抗日战争,刘晦之一家也陷入了困境。公司相继破产,日子一天天难过,刘家也只能靠吃老本过日子。刘晦之收藏的青铜器连同古钱币共计四五千件,藏书千万册,历代古墨、印玺、古碑帖等,这些藏品在1949年前,经傅斯年介绍,卖给中央研究院一批。到抗战胜利后,1000多件藏画也陆续出售,包括唐代李眠龙、元四家的作品及清初“四王”的作品,而宋人画《汉宫秋图》也在其中,均出以易米,以至于藏画目录也未留下,大量的瓷器亦是同等命运。
到了1951年,刘晦之在精心营造的藏书楼小校经阁也住不下去了,只好出租给上海市西区人民法院做办公地点,后来法院迁走,花园洋房住进了七十二家房客。刘晦之本人迁出花园后居住在淮中大楼,再迁至永康路175号,1962年,在永康路寓所去世。在去世前,刘晦之的数万枚甲骨龟片、10万册藏书和古碑拓均捐献给国家。几十年后,花园里的假山被搬往静安公园造景,只有那4棵广玉兰挺拔至今。而宋人画《汉宫秋图》也几度易主,唯一可知的是:在这张手卷上留下了刘晦之一枚小小的鉴藏印。■
( 《文姬归汉图》(局部) )
南宋历史题材画作赏
唐风图(辽宁省博物馆藏)
宋高宗书马和之画 12世纪
卷 纵28.5厘米 横803.8厘米
绢本 浅设色
明代张丑(1577~1643)在《清河书画舫》曾载:马和之绘有《唐风图》十二图,在严分宜家,后归韩太史(韩世能)处。今《唐风图》存世共计三卷。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和日本京都国立博物馆各收藏有一卷,其中以辽宁本最佳。此卷原藏清内府,民国初年,溥仪借赏溥杰的名义,将此作秘密运往长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始归辽宁省博物馆。
《唐风》以一文一图的形式,分段绘写蟋蟀、山有枢、扬之水、椒聊、绸缪、薃杜、羔裘、鸨羽、无衣、有薃之杜、葛生、采苓。全卷共12幅。《毛诗》(诗经)里的《唐风》,是透过当时晋国民间的士风歌谣,来影射当政者的各种面向,而画家则运用生动的艺术手法予以具象化。引首清高宗御书“思深曲达”大字,堪为本卷的评。
折槛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佚名 13世纪
轴 纵173.9厘米 横101.8厘米
绢本 设色
《折槛图》的故事,在《汉书·朱云传》中有详细记载。西汉成帝刘骜在位时(公元前51~前7年),宰相张禹恃宠而骄,朝中大臣多因张禹曾为皇上的老师,而不敢参劾。唯独槐里令朱云上书直谏,并请赐上方宝剑以斩佞臣。皇上怒斥朱云当廷污辱其师,于是下令要将朱云处死。朱云攀着殿槛抵抗,以至槛折。此时左将军辛庆忌(?~前12年),免冠解印绶,抵死力保,朱云才得以免罪。事后当要修缮殿槛时,成帝却要保留原状,借以表彰忠臣,并作为日后的警诫。
这类圣贤故事画,主要是供宫中悬挂,同时附有政教宣传的功用。南宋后期,画院颇多历史画的鸿篇巨制,据《宋史全文》记载,端平二年(1235),理宗针对诸臣的进谏,曾谓:“朕于臣僚论,未尝不见之施行。”《折槛图》正好可以彰显君主勇于纳谏的圣德。此画未署名款,应为画院画师所作,但有可能成作年代为理宗(1225~1264)在位期间。
文姬归汉图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传)李唐 13世纪
册 纵约51.5厘米 横31.6厘米
绢本 设色
《文姬归汉图》是以东汉末年蔡文姬陷胡的坎坷经历作为创作背景的历史故事画。蔡文姬为汉代蔡邕之女,汉末战乱中被掳至匈奴,居12年。后曹操念其父无后,以金璧相赎归汉。这一题材在南宋初年,屡可见到。原因是北宋灭亡时,宋徽宗、宋钦宗两位皇帝和后妃们均遭金人挟持,情况和文姬当年的际遇颇有谋和处。描绘文姬归汉的故事,借古喻今,呼应了南宋朝野企盼皇帝归来的心情。
书画孝经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原题:宋高宗书孝经马和之绘图)
佚名 13世纪
册 纵28.5厘米 横34.2厘米
绢本 设色
《孝经》旧传为孔子所著,记载孔子与曾参之间的对话,讲述孝道和以孝治理天下的法则。此书到唐代时已经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入“十三经”之一。自宋高宗以来,皇室为了强化统治中心的秩序,极力推崇儒学。《孝经》、《女孝经》、《诗经》等,也随之风行于宫廷画院。这幅《书画孝经》分别以不同场景诠释各阶层人士尽孝及忠君的双重意义。 小校经阁